拯救希望和自由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Y6805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表达的是希望的主题,救赎的是自由, 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没法依赖任何虚幻的救主。影片在开始和结尾时的构图与色彩对比强烈,由全封闭式牢笼般的暗调监狱构图,转变为一种开放式的海天一色的构图,寓意着对自由的向往,生活在诗意而美好的精神世界里的安迪,虽身处物化的世界,内心却很超然。导演通过大量典型的细节,具体生动地刻画出安迪的理想主义形象。
  [关键词] 自由;希望;救赎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26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凭着坚毅的信念,执着、坚强地追求着自由,无论是狱中恶劣的生活环境,还是孤独难耐的精神折磨,时间的流逝都未曾让他放弃追求自由的信念,监狱长曾对他说:“把你的信念交给圣经,把你的贱命交给我”,而安迪把信念交给了圣经,把生命交给了自己,从精神层面展示出一种恩泽万物的救赎,用一把别人眼里要凿600年的锤子,凿通了整堵墙面,挖出了通向自由的隧道。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而是两个词——“希望”和“自由”。
  一、希望的主题
  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题。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为监狱长无偿出卖他们廉价的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渴望自由生命的气息。这种渴望不同于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监狱长教育囚犯“不许亵渎上帝”,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骨子里,残暴地禀性却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而监狱长的所作所为,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影片中的监狱是社会的象征,实际上是要把犯人彻底磨灭成没有力量,没有欲求,没有希望,没有灵魂的人。它象征着虚伪的秩序,罪恶的掠取,残酷的压迫。就像监狱长所说的“石头都要榨出血来”,反映了当时美国监狱的腐败和黑暗。
  安迪是注定要与暴力的制度对抗,他带来了希望。希望在于对恶势力(三姐妹)的坚决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暗挖地洞逃生。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化了的英雄。导演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剧中的几个“希望”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观众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像老布一样,因为被长期制度化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回到自由社会却只能“到此一游”,而瑞德因为约定却坚持了下来,找到了“希望”的终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这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对瑞德的救赎。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馆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平静的生活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片中的安迪俨然是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始终昭示着耶和华的那句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而导演似乎也的确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耶稣式的人物,从他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到监狱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好象都在诠释着这一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种自由人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体虽受磨难,却并未消亡,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抗争。而老布,放飞了杰克,却囚禁了自己,这就和安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在心里还有最后一点希望,那就活着,否则,安于麻木的现实,也就同死亡没什么区别了。 是希望救赎了自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我们没法依赖虚幻的救主。曼德拉说过:“心,是一个人最强壮的部分”,假若我们的心不停息,希望就始终存在。
  二、构图和色彩的强烈对比
  影片开始,随着警报的响起,镜头从犯人中拉起至高空,以一个俯拍的运动画面来介绍一个全封闭式的监狱,强调出一种牢笼感。摄影机的运动是规则的,快速的,这种运动风格正符合监狱的特征,遵守秩序与制度化。在影片的最后,安迪与瑞德在海边重聚,一个大远景的开放式构图,这种开放式构图是对自由的写意和象征,可以说这是自由之海,希望之海,也是救赎之海,此镜头与影片开始前监狱的封闭式构图形成巨大反差,自由令人神往,我们无法抗拒。
  导演在影片的色调上以黑白灰三种冷色调为主,而在通向监狱的门口却设有一块绿色的草坪,绿色代表着希望,影片中,安迪在进行一周一信的活动时,画面色彩发生了变化,画面中开始出现红色的光线,整体的光线也渐渐变得柔和,这些正是安迪内心的变化。在影片的结尾,色彩变成了明调,太平洋海天一色,一片蔚蓝,与影片开始时黑白灰冷色调的运用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希望之色,自由之色,也是梦想之色。
  三、理想主义的人物
  安迪是理想主义者,始终生活在诗意而美好的精神世界里。他虽身处物化的世界,内心却很超然。他真诚、睿智、坚韧、目光深邃、略带忧郁,即便身着囚服,仍显示出一种威仪高贵的气质。每每放风时,他总是独自散步,俨然漫步于公园,从容自若、步态悠然。他热爱生活,喜欢福斯特的诗和莫扎特的音乐、喜欢象棋的谋略、更喜欢用石头雕刻一些小物件,包括他亲手刻制的经常与瑞德对弈的那副象棋。安迪精通数字和理财,但只是把此技能作为安身立命的工具,真正渴望的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希望的自由世界,这种理想对他来说更为迫切,这是安迪实现自我救赎、奔向希望与光明的根本所在。监狱长发现安迪精通税务,将他调入相对清闲的图书馆,让他为全体警员填写个人税务账单,直到后来为监狱长贪污的巨款洗钱。这些足以证明安迪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
  四、典型的细节
  安迪在旧书堆里,意外地发现一张唱片,趁播音警员在洗手间,他将唱片放在唱机上,用钥匙将洗手间反锁,插上播音室的门,将播音器的所有开关打开。于是,莫扎特《今宵微风吹拂》那优美曼妙,荡涤心灵的音乐,飞出播音室,在监狱的上空飞旋……此时此刻所有的囚徒都立于广场,像敞开心扉的孩子,仰望高悬的扩音器,静穆庄严的聆听,此刻他们的心灵已随着音乐获得自由和飞翔,飞越高墙、飞越万里晴空……正如瑞德所说:“歌声有种难以言传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声直冲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进牢房,使石墙消失无踪,就在这一瞬间,肖申克监狱众囚徒仿佛重获自由。”安迪在播音室里,正无比惬意地躺靠在椅子上,双手枕于头下,双脚平伸于桌子上,阳光透过百叶窗温暖柔和地洒在身上,映在那张因音乐爱抚而倍感陶醉的脸上……当监狱长隔着玻璃狂吼,责令其关掉音乐时,安迪微笑的目光,柔和而坚定地直视监狱长,将音量开关旋转至最大,在暴力与权威面前,安迪坚韧和无畏的目光,使监狱长吃惊和退缩,此刻,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他心中的音乐,关不住他对希望和自由的渴望。 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心怀希望,就永远会有希望,既然看到了希望,便只顾风雨兼程……
  总之,《肖申克的救赎》主题处处透露出的人性的光辉,安迪对未来抱有不灭的希望,他播种希望,救赎大众;在技巧层面的表现上,独具匠心,无论从故事悬念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冲突的展开都曲折惊险,不落俗套;另外该片道具的设计、音响的处理、流畅的镜头、剪辑的技巧、成功的表演都令观众满意。安迪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些完美化,与普通大众心中的英雄形象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无论如何,《肖申克的救赎》都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影片。
  作者介绍
  贾艳艳(1973— ),女(汉族),河南洛阳,讲师、学士学位、郑州广播电视学校电视艺术系编导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影视学。
其他文献
[摘要] 科恩兄弟的电影是苦涩里带着欢笑,科恩电影的人物都很笨拙,这样的笨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在科恩电影里,编剧会设置一个很明显的困境,有时甚至是一个困境后还接着一个绝境,点燃人物的犯罪动机,使得电影里的人物陷入自我折磨的深渊。B级片暴力、血腥、性等娱乐化的商业元素,能成功刺激到观众的眼球。但科恩兄弟的电影其实与好莱坞传统B级片大不相同,科恩电影看似是类型片,却又反传统反类型,充满了对类型
[摘要]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向着贴近观众艺术审美追求的方向发展,改变着以往曲高和寡的状态。这为我国沉寂的纪录片市场创造出新的生机。尤其是今年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更加与传统纪录片“叫好而不叫座”不同,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做到“叫好又叫座”。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视听语言 写意 传情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39  
【摘 要】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和角力中,高校校园媒体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待进一步得到重视和挖掘。一方面,高校校园媒体是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媒体对高校校园媒体的;中击正是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契机。  【关键词】校园媒体 媒介素养 教育作用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所产生的效应
[摘要] 与平面广告不同,影视广告具有很强的运动感和节奏感,播出时间转瞬即逝。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向观众传递商品的价值?寻求单一的广告主题则变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 影视 广告主题 专一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46      在疲劳轰炸的广告海洋中,影视广告以其声光具备、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激发广告受众的情感认同。借助于电
[摘要] 江西60年电视文学以1980年——江西首部电视剧《豆蔻花开》诞生的年份为起点,创作历程分为起步(1980年代)、发展(1990年代)和成熟(新世纪)三个阶段:80年代起步期艰难前行,却勇于探索、孜孜以求;90年代发展期兢兢业业、步步为营,却少有长篇大作与走在全国前列的上等佳作;新世纪成熟期奋进努力、捷报频传,则需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关键词] 60年 起步 发展 成熟  
[摘要]《李尔王》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剧中人物身上体现了人性永存的弱点.他们超越阶级、超越时空、超越历史而存在着。同时,它也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伦理道德的人性之善如何引导社会走向良性发展之路。这面镜子,尤其在今天我们追逐财富的时候,在我们富裕了生活而失落了精神方向时,更要高高挂起,时时警醒我们注意人性的恶,从而自觉避之抑之;更提醒我们发掘人性的善,让理想的“天下太平”再次发出柔和的光芒。  [关键词]
[摘要] 《天下相声会》是黑龙江都市频道《故事天下》栏目中每周五播出的子版块,从开播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这个节目采用相声表演的形式,把相声和流行的网络视频进行融合,用相声评说新闻,通过主持人诙谐幽默的评说串连,将最新的网络新闻视频连贯一起,给观众以独特的新闻娱乐享受。以“善恶美丑错与对、都在天下相声会”作为自己节目的口号,从开播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  [关键词]
[摘要] 《麋鹿王》用人类、麋鹿、怪兽海蜥马三大种族之间的恩怨情仇,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动物的视角表达“人类才是丑陋的”这一观点。一个中国神话故事被用来质疑人类行为高于一切的价值标准,呼唤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 《麋鹿王》 人与自然 动物视角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9.011    2009年公映的
【摘 要】电影《80’后》是新锐导演李芳芳的处女作。该片以主人公沈星辰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描写了发生在她身边的各种各样破碎的婚姻和情感。不同于其他的现实题材电影,在色彩鲜明的时代背景下,将80后的爱情观用电影画面表现出来,在修辞上也运用了大量对比和象征等手法,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影片“褪去浮躁,真诚地坚守”的思想主旨。  [关键词】80后 电影修辞 思想主旨    引言  电影《80’后》至成片以来,在
[摘要] 丽水是一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戏曲是丽水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在山区学校的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该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意识。  [关键词] 民间戏曲 课程开发 民族传统文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44  丽水地处浙西南,2009年获“中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