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对每个学段的习作教学都设有一定目标,却是统而言之,没有具体明确的习作标准可参照。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需要而定,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可使教学素材更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通过挖掘隐性习作资源,探索隐性资源联系,调整单元习作序列,指导学生获得习作表达技巧,形成层递式序列训练,加强习作系统性学习,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让学生拥有了表达的自信与快乐,促进学生习作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隐性习作资源;层递式;系统性
习作教学,对于小学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是一块“硬骨头”——难啃,却又不得不啃。而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对每个学段的习作教学都设有一定目标,却是统而言之,没有具体明确的习作标准可参照。虽然教材中每一单元都安排了习作内容,可是对于如何去教学生习作,语文教材中没有独立而明确的文本指导,一线教师基本上“无本可依”。因此,对教材中潜在的隐性习作资源进行开发与统整,形成系列化层递式习作训练,为习作教学服务,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树立习作自信,更能促进学生习作水平与思维层递式螺旋上升。
挖掘隐性资源,指导表达技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上下册各有8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习作,这些都是显性的习作教学内容,但是每一单元的课文写法不同。在没有写作方法与技巧指导的情况下,虽然也有个别学生能直接动手习作并写得出彩,但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下笔。作为教师,就要解决如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习作方法与技巧,并运用这些方法来完成书本上显性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写好一篇篇主题习作。这就需要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体会,感受教材文本的字词句使用的准确与精妙,学习段落的构段方式以及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从而使学生习得一些写作技巧与方法。
教材无非就是例子。作为语文教师,要做深钻教材的有心人,从教材中发掘隐性的习作教学资源,发展与培养学生习作思维与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课文采用总分总的方式描述了北大荒的景物,每一个段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描写,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非常典型,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观察描写的范例。如第二段,通过观察傍晚流云的色彩变化来具体描写天空的美丽,给学生提供一种提示观察景物时可以关注景物色彩,形态等变化。第三段则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突出小河的清澈见底,引导学生学习描写自然景物不仅只描写静止的景物,还可以添加描写小动物的活动,这样更能凸显所写景色的特点与生机。而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几种不同景物的描写来突出原野的热闹非凡。可结合课后习题理解本段的构段方式与表达方式,采用相同方式观察描写秋天的公园或者校园一角的景色。
又如,在《东方之珠》一课中,通过不同地方的特色描写,突出香港的繁华与璀璨。课文第五自然段,围绕“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这一中心意思,分别从“港湾里”和“马路上”的灯光两方面来描写。这篇课文学完,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四,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为开头写一段话,可从街道上的行人、車辆,商店里的商品、顾客的表现展开叙述。以课文为基础,现学现用,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习得了观察方法与表达技巧,并得到运用,这样长期不断地积累,学生的习作水平定能不断提高。
探索资源联系,形成层递式序列
小学三年级是由一、二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向高年级作文训练过渡的年级,适合以段的训练为主,因此,三年级习作训练的重点在于片段训练。教材课文有很多重点段落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片段写作的范例,但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隐性习作教学资源的同时,并探索教材中阅读教学和习作片段教学之间的联系,理顺思路,建构以教材隐性习作资源为依托、以单元习作主题为线索、以学生习作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习作训练体系,促进学生片段描写能力呈层递上升趋势,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如上述提到的围绕中心意思写一段话,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写。例如,三年级上册描写原野热闹非凡是抓住不同景物特点来写的,对香港夜晚的灯光则从不同地点的灯光特点来写。而三年级下册的《庐山的云雾》第二段,又从观察不同方位的云雾来写云雾的千姿百态。虽然都是选择一个角度来写景物,但是每个片段的观察角度却各不相同。《海底世界》中写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时,从海底动物游的快慢、前进和后退、动与不动、发光不发光多个角度对比来写,明显比前面的描写更为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隐性片段资源加以整理归纳,理顺作者观察方法与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仿写身边的景物和人物活动。在层层递进的片段训练中,学生片段描写会有明显提高。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习作时看图发挥想象,写一段对话。对于人物对话的描写,学生猛一接触,感觉有话可写,却无本可依,写起来毫无章法,因此,我们可以依托教材文本分几个层级来进行人物训练。首先,对话描写就是将人物之间的一问一答记录下来。比如三年级上册《石头书》中,通过记录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之间一问一答,让我们了解石头书的学问。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分段记录人物说话内容的表达方式,并尝试简单分段记录不同人物之间说话的内容。其次,对话描写不仅是记录人物说话的内容,而且还要进行内容的选择。比如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就在选择对话内容时侧重于描写水上飞机的自我介绍,告诉学生对话描写不是只要说话内容都要写,而是要有选择,要有侧重点。再次,对话描写还要加上提示语,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来凸显人物身份特点,使对话内容更符合当时的情境。比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一文,抓住了台风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充分展示了台风的狂妄自大,描写卫星不同的笑来表现卫星的自信坚定。教材中多篇课文出现了对话描写,对话描写中提示语的使用与位置变化比较丰富多样,便于学生学习模仿与运用。最后,特殊情境的对话,语言呈现形式也比较特殊。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和《争论的故事》中,都有双方争论的对话内容,但语言特色却各不相同。《鹬蚌相争》中,鹬和蚌的争论是相互威胁,语句短,速度快,口气狠;《争论的故事》中,兄弟俩的争论则大都使用反问句,加强语气,更明显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两种句式可以作为描写人物争论对话的范例,续写鹬和蚌被渔夫捉住之后争吵的对话。 当然,片段和对话的描写还有很多方面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习作时运用恰当自如。因此,教师们需要不断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隐性习作教学资源,探索教材潜在资源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习作指导的序列,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与水平呈层递上升趋势。
调整序列,加强系统性学习
小学中段是学生从低段写话过渡到高段习作训练的关键时期,它对培养学生的习作态度、训练习作能力与养成习作习惯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习作内容上总体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习作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由表达,并且能养成反复修改的习惯,同时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习作自信与快乐。三年级教材在单元习作教学编排上注重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的培养,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但是,在实际习作教学中,笔者觉得教材中主题习作内容编排丰富多样,导致教师对习作训练序列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习作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十分关注学生的习作兴趣,结合教材中隐性习作资源,遵循习作规律,尝试着对三年级主题习作教学序列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在安排三年级上册的单元习作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学习用品和动物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笔者就先将习作五和习作六调整到前半学期进行教学,学生习作有话可写,笔下的动物风趣可爱,学习用品俨然成了亲密的伙伴。两篇写景的单元习作则适当向后调整,安排在學习完写景主题单元,学生对秋天景色观察了一段时间,并做了一些相关词句摘抄后,再进行习作教学。学生有了观察体验、摘抄积累、教材习作资源的范例引领,完成习作不再有障碍,更多的体验到表达的自信与快乐。
在三年级下册单元习作中,笔者先完成日记教学,让学生了解日记,学写日记并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最初,教师要求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是写着写着,学生不自觉地就把篇幅写长了。看图写对话、编故事和编童话的三篇单元习作,则是放在一起分前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并运用对话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在进行这样的调整之后,学生在编故事和童话时自觉灵活地运用对话,并特别关注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及语气等,丰富对话的描写形式。当然,对于习作教学,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单元习作序列的调整,或许还有其他更合理的方式,这还需要笔者不断思考与实践,寻找更好的整合方式。
结束语
写好作文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平时的反复训练和生活的点滴积累。教材无非是些好例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习作方法与技巧的引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做个有心人,深度钻研教材,注重教材中隐性习作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必要时将教材资源二次加工,在中年段形成层递式习作训练,调整教材中单元习作教学的序列,勤加练习,学生习作思维和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关键词:隐性习作资源;层递式;系统性
习作教学,对于小学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是一块“硬骨头”——难啃,却又不得不啃。而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对每个学段的习作教学都设有一定目标,却是统而言之,没有具体明确的习作标准可参照。虽然教材中每一单元都安排了习作内容,可是对于如何去教学生习作,语文教材中没有独立而明确的文本指导,一线教师基本上“无本可依”。因此,对教材中潜在的隐性习作资源进行开发与统整,形成系列化层递式习作训练,为习作教学服务,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树立习作自信,更能促进学生习作水平与思维层递式螺旋上升。
挖掘隐性资源,指导表达技巧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上下册各有8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习作,这些都是显性的习作教学内容,但是每一单元的课文写法不同。在没有写作方法与技巧指导的情况下,虽然也有个别学生能直接动手习作并写得出彩,但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下笔。作为教师,就要解决如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习作方法与技巧,并运用这些方法来完成书本上显性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写好一篇篇主题习作。这就需要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体会,感受教材文本的字词句使用的准确与精妙,学习段落的构段方式以及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从而使学生习得一些写作技巧与方法。
教材无非就是例子。作为语文教师,要做深钻教材的有心人,从教材中发掘隐性的习作教学资源,发展与培养学生习作思维与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课文采用总分总的方式描述了北大荒的景物,每一个段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描写,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非常典型,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观察描写的范例。如第二段,通过观察傍晚流云的色彩变化来具体描写天空的美丽,给学生提供一种提示观察景物时可以关注景物色彩,形态等变化。第三段则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突出小河的清澈见底,引导学生学习描写自然景物不仅只描写静止的景物,还可以添加描写小动物的活动,这样更能凸显所写景色的特点与生机。而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几种不同景物的描写来突出原野的热闹非凡。可结合课后习题理解本段的构段方式与表达方式,采用相同方式观察描写秋天的公园或者校园一角的景色。
又如,在《东方之珠》一课中,通过不同地方的特色描写,突出香港的繁华与璀璨。课文第五自然段,围绕“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这一中心意思,分别从“港湾里”和“马路上”的灯光两方面来描写。这篇课文学完,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四,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为开头写一段话,可从街道上的行人、車辆,商店里的商品、顾客的表现展开叙述。以课文为基础,现学现用,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习得了观察方法与表达技巧,并得到运用,这样长期不断地积累,学生的习作水平定能不断提高。
探索资源联系,形成层递式序列
小学三年级是由一、二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向高年级作文训练过渡的年级,适合以段的训练为主,因此,三年级习作训练的重点在于片段训练。教材课文有很多重点段落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片段写作的范例,但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隐性习作教学资源的同时,并探索教材中阅读教学和习作片段教学之间的联系,理顺思路,建构以教材隐性习作资源为依托、以单元习作主题为线索、以学生习作能力发展为目标的习作训练体系,促进学生片段描写能力呈层递上升趋势,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如上述提到的围绕中心意思写一段话,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写。例如,三年级上册描写原野热闹非凡是抓住不同景物特点来写的,对香港夜晚的灯光则从不同地点的灯光特点来写。而三年级下册的《庐山的云雾》第二段,又从观察不同方位的云雾来写云雾的千姿百态。虽然都是选择一个角度来写景物,但是每个片段的观察角度却各不相同。《海底世界》中写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时,从海底动物游的快慢、前进和后退、动与不动、发光不发光多个角度对比来写,明显比前面的描写更为复杂。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隐性片段资源加以整理归纳,理顺作者观察方法与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仿写身边的景物和人物活动。在层层递进的片段训练中,学生片段描写会有明显提高。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习作时看图发挥想象,写一段对话。对于人物对话的描写,学生猛一接触,感觉有话可写,却无本可依,写起来毫无章法,因此,我们可以依托教材文本分几个层级来进行人物训练。首先,对话描写就是将人物之间的一问一答记录下来。比如三年级上册《石头书》中,通过记录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之间一问一答,让我们了解石头书的学问。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分段记录人物说话内容的表达方式,并尝试简单分段记录不同人物之间说话的内容。其次,对话描写不仅是记录人物说话的内容,而且还要进行内容的选择。比如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就在选择对话内容时侧重于描写水上飞机的自我介绍,告诉学生对话描写不是只要说话内容都要写,而是要有选择,要有侧重点。再次,对话描写还要加上提示语,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来凸显人物身份特点,使对话内容更符合当时的情境。比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一文,抓住了台风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充分展示了台风的狂妄自大,描写卫星不同的笑来表现卫星的自信坚定。教材中多篇课文出现了对话描写,对话描写中提示语的使用与位置变化比较丰富多样,便于学生学习模仿与运用。最后,特殊情境的对话,语言呈现形式也比较特殊。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和《争论的故事》中,都有双方争论的对话内容,但语言特色却各不相同。《鹬蚌相争》中,鹬和蚌的争论是相互威胁,语句短,速度快,口气狠;《争论的故事》中,兄弟俩的争论则大都使用反问句,加强语气,更明显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两种句式可以作为描写人物争论对话的范例,续写鹬和蚌被渔夫捉住之后争吵的对话。 当然,片段和对话的描写还有很多方面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习作时运用恰当自如。因此,教师们需要不断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隐性习作教学资源,探索教材潜在资源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习作指导的序列,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与水平呈层递上升趋势。
调整序列,加强系统性学习
小学中段是学生从低段写话过渡到高段习作训练的关键时期,它对培养学生的习作态度、训练习作能力与养成习作习惯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习作内容上总体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习作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由表达,并且能养成反复修改的习惯,同时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习作自信与快乐。三年级教材在单元习作教学编排上注重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的培养,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表达。但是,在实际习作教学中,笔者觉得教材中主题习作内容编排丰富多样,导致教师对习作训练序列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习作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十分关注学生的习作兴趣,结合教材中隐性习作资源,遵循习作规律,尝试着对三年级主题习作教学序列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在安排三年级上册的单元习作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学习用品和动物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笔者就先将习作五和习作六调整到前半学期进行教学,学生习作有话可写,笔下的动物风趣可爱,学习用品俨然成了亲密的伙伴。两篇写景的单元习作则适当向后调整,安排在學习完写景主题单元,学生对秋天景色观察了一段时间,并做了一些相关词句摘抄后,再进行习作教学。学生有了观察体验、摘抄积累、教材习作资源的范例引领,完成习作不再有障碍,更多的体验到表达的自信与快乐。
在三年级下册单元习作中,笔者先完成日记教学,让学生了解日记,学写日记并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最初,教师要求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是写着写着,学生不自觉地就把篇幅写长了。看图写对话、编故事和编童话的三篇单元习作,则是放在一起分前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并运用对话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在进行这样的调整之后,学生在编故事和童话时自觉灵活地运用对话,并特别关注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及语气等,丰富对话的描写形式。当然,对于习作教学,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单元习作序列的调整,或许还有其他更合理的方式,这还需要笔者不断思考与实践,寻找更好的整合方式。
结束语
写好作文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平时的反复训练和生活的点滴积累。教材无非是些好例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习作方法与技巧的引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做个有心人,深度钻研教材,注重教材中隐性习作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必要时将教材资源二次加工,在中年段形成层递式习作训练,调整教材中单元习作教学的序列,勤加练习,学生习作思维和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