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不让优秀的本土道情文化消失,找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作者对义乌道情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馆藏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道情发展的方式及变化的原因,对道情现有的保护方法进行整理评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活态传承”的设想及方案,并进行探索性的实践,力求将道情的保护方式从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转变为“还俗于民”,使传统道情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引发全社会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义乌道情 传承 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推进使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道情就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浙江本土道情文化深厚丰富(主要集中在金衢地区),其中义乌道情最具代表性。但现阶段社会对其的认识和了解不深刻,甚至浙江某些地方的道情文化已经濒临失传,对其保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对道情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找到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途径,不仅使道情文化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还让其焕发新的活力且为今所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累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义乌道情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
根据走访调查,义乌地区专职的道情艺人不过零星几人,以唱道情为职业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这是道情艺人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有的道情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找不到接班人。愿意学习表演这门艺术并以此为职业的年轻人无迹可寻,而热爱并懂得道情艺术的人多已年逾半百,维持这门艺术已显得力不从心,道情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再看道情艺术的市场同样不容乐观。目前对道情艺术仍有兴趣的大部分为老一辈的听众,其中愿意付费欣赏表演的仅占少数,对道情有深入了解的更是微乎其微。半数以上的群众仅知道道情这门艺术的存在,且认为对其的保护并不是非常必要的。现在,道情演出仅限于节庆晚会、农村老年协会和福利院等。
我们还对道情的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保护的力度显然有所欠缺。很多地方把道情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进行宣传,期望道情能为地方文化增添色彩,对道情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大部分地区的保护工作都是类似的点到为止,稍有成效后便不再深入,所以大众对道情艺术的认识并不深刻,关心也不够。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道情艺术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道情的传承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二)原因分析。
1.现代文化的冲击,使人们逐渐忽视了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基于农耕文明的义乌道情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部分的人不了解道情文化的内涵及精髓,在快速消费的大环境下,仅把道情艺术看做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消遣,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去欣赏,从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历史积淀与价值意义。有的甚至觉得道情过于俗气,而不屑于接触了解。
2.道情的传承仍然以沿袭陈旧形式为主,发展没有顺应大众的文化需求。
过去,道情艺人社會地位低下,文化水平不高,其作品缺乏专业的音韵加工。因此,传统的道情唱腔音乐旋律比较单调,缺乏音乐美感,伴奏乐器仅是“一筒渔鼓、二片竹板”,大大制约了唱腔的音乐性。在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仅靠一板一眼“唱故事”已很难占据文化消费的一席之地,无法满足现阶段大众普遍的文化需求,道情艺术便渐渐地在我们的记忆中褪去了颜色。
3.后继无人,大量珍贵资料的漏缺、遗失。
“文革”开始后,曲艺协会解散,艺人们纷纷下放。艺人的流散和大量文献资料的损失导致道情艺术的发展一度跌入谷底。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不重视对其的保护,以致很多珍贵的曲目资料漏缺甚至失传。现在唱道情的艺人,过世的过世,荒废的荒废,坚持在唱的已经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道情艺术后继无人,愿意学习和表演这门艺术的年轻人非常罕见,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是道情传承面临困境的直接原因。
4.重视程度不够,以致许多道情保护工作没有完成到位。
经过调查,社会各界对道情艺术存在一定的保护意识,或多或少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由于对道情艺术的认识仍不深刻,大部分群众对道情艺术的保护没能提升到一个自觉的责任性的高度,很多建设性的保持措施浅尝辄止,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如龙游的道情艺术,由于缺乏人力物力资源,数次申请非遗保护都没有成功。
二、现有的保护方法及评价
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查询等方式,我们收集整理了现有的保护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评估,对已有的保持成果作了总结。
(一)充分确立政府在保护与抢救中的主导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范围,各地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实施保护,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组织和领导,由各地文化部门牵头完成。
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这是抢救和保护的关键所在。据了解,各地区政府都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义乌道情的保护工作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义乌道情于2007年12月入选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义乌政府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如设立奖励专项基金、奖励对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义乌道情的成功申遗相信能够增强其他地区政府保护该文化形态的决心。
【评价】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聚集有利资源,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由于过于讲求效益,容易使保护工作过于产业化、功利性。
(二)发挥文化组织、集体的桥梁作用。
义乌文化组织、集体积极为民间艺术提供交流的平台,为曲艺爱好者提供活动的阵地,从而拉近了民间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义乌文化馆积极创造条件,克服种种困难,于2008年在黄大宗祠开设了一个“曲苑书场”,组织民间艺人驻场演唱。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曲苑书场”逐渐成了群众文化的一个品牌项目。实践证明,这种原生态的保护方式,为道情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较之义乌的保护传承措施,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方面就做得远远不够了。 【评价】文化组织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能促进艺人间的合作交流,同时娱乐大众。这种“文化组织”一定要属于民间的,不带任何产业目的,仅仅是为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而存在的,这样有利于增强民众对“道情文化”的属有感、自信心。
(三)出书是道情文化发展的一大出路。
文字是信息传递的载体,要使道情文化有所发展,将本地的道情艺术编辑成书或多媒体形式,向社会传播是保护传承道情艺术的一个好方法。据我们了解,金衢地区至今还没有有关道情艺术的书籍或其他出版物,但是,在其他省市已经出版了大量的有关书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值得金衢地区借鉴。
【评价】出书出人为道情的传承保存文献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注重理论的积累的同时,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革新是道情艺术发展的方向。
不少地方的道情艺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努力。他们改变了说唱叙事性强但表现形式单调、音乐性差的陈旧形式,增强了道情的表演力和音乐性,音乐上引进了传统婺剧音乐,配以小乐队,表演上试用男女对唱,运用方言和义乌普通话两种语言演唱,使道情突破了地方局限。曲目上除了一些优秀传统的保留节目外,更加注重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评价】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大众的文化需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变应变”是道情传承的必经之路。对道情的革新同样存在两面性,革新道情可以带来“新鲜感”,但如果过于追求“新”,则必然丢弃了道情传统的精髓。
三、活态传承的设想及试行效果
研究发现,道情艺术已有不少成熟的传承保护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道情艺术的保护多徘徊在几种常用的方法上。纵观义乌道情艺术的发展现状,仍有可进步的空间。我们觉得道情文化的保护应是“活态”的,关键要做到“还俗于民”,让传统道情文化扎根于其生长的土壤,“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我们根据道情现状产生的原因、现有的保护措施两方面设想了一些创意性的“活态传承”措施,旨在拓宽新化道情的保护方式,使道情艺术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共同产生一个双赢的良性循环。目前,部分设想已在试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总结如下。
(一)尽可能地拓宽道情的实用范围。
在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道情艺术,不仅能使其走出冰冷的陈列窗发挥自身的功用,还能加深大众对它的印象,让道情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将道情用于儿童教学。
儿童教学中,老师经常使用小铃铛、三角铁、发声橡皮球等工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们发现道情能起到类似的作用。道情音色响亮能很好地引起孩子的注意,且它节奏欢快明朗,用于语文、音乐教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试行效果】我们把道情(小尺寸的)带入小学课堂,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实验。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借助道情的节奏进行拼音教学。明快的节奏很快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家跟着节拍整齐地念出拼音字母,课堂参与度很高,气氛很活跃。通过这样的形式,孩子从小就接触、了解道情,这对道情的传承是有很大帮助的。
2.将道情运用到现代音乐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音乐进入电声的时代。不少艺人为求创新突破便向传统艺术寻求灵感,尝试在新形式的音乐中添加古典元素,使音乐彰显不同的风格。道情是传统的节奏乐器,它具有古典传统的音色,演奏时能形成很强的律动感,是理想的打击乐器。由它为音乐演奏节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道情素有“乡土R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义乌道情 传承 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推进使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道情就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浙江本土道情文化深厚丰富(主要集中在金衢地区),其中义乌道情最具代表性。但现阶段社会对其的认识和了解不深刻,甚至浙江某些地方的道情文化已经濒临失传,对其保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对道情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找到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途径,不仅使道情文化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还让其焕发新的活力且为今所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累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义乌道情文化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
根据走访调查,义乌地区专职的道情艺人不过零星几人,以唱道情为职业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这是道情艺人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有的道情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找不到接班人。愿意学习表演这门艺术并以此为职业的年轻人无迹可寻,而热爱并懂得道情艺术的人多已年逾半百,维持这门艺术已显得力不从心,道情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再看道情艺术的市场同样不容乐观。目前对道情艺术仍有兴趣的大部分为老一辈的听众,其中愿意付费欣赏表演的仅占少数,对道情有深入了解的更是微乎其微。半数以上的群众仅知道道情这门艺术的存在,且认为对其的保护并不是非常必要的。现在,道情演出仅限于节庆晚会、农村老年协会和福利院等。
我们还对道情的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的方法虽多种多样,但保护的力度显然有所欠缺。很多地方把道情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进行宣传,期望道情能为地方文化增添色彩,对道情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大部分地区的保护工作都是类似的点到为止,稍有成效后便不再深入,所以大众对道情艺术的认识并不深刻,关心也不够。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道情艺术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道情的传承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二)原因分析。
1.现代文化的冲击,使人们逐渐忽视了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基于农耕文明的义乌道情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部分的人不了解道情文化的内涵及精髓,在快速消费的大环境下,仅把道情艺术看做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消遣,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去欣赏,从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历史积淀与价值意义。有的甚至觉得道情过于俗气,而不屑于接触了解。
2.道情的传承仍然以沿袭陈旧形式为主,发展没有顺应大众的文化需求。
过去,道情艺人社會地位低下,文化水平不高,其作品缺乏专业的音韵加工。因此,传统的道情唱腔音乐旋律比较单调,缺乏音乐美感,伴奏乐器仅是“一筒渔鼓、二片竹板”,大大制约了唱腔的音乐性。在新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今天,仅靠一板一眼“唱故事”已很难占据文化消费的一席之地,无法满足现阶段大众普遍的文化需求,道情艺术便渐渐地在我们的记忆中褪去了颜色。
3.后继无人,大量珍贵资料的漏缺、遗失。
“文革”开始后,曲艺协会解散,艺人们纷纷下放。艺人的流散和大量文献资料的损失导致道情艺术的发展一度跌入谷底。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不重视对其的保护,以致很多珍贵的曲目资料漏缺甚至失传。现在唱道情的艺人,过世的过世,荒废的荒废,坚持在唱的已经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道情艺术后继无人,愿意学习和表演这门艺术的年轻人非常罕见,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是道情传承面临困境的直接原因。
4.重视程度不够,以致许多道情保护工作没有完成到位。
经过调查,社会各界对道情艺术存在一定的保护意识,或多或少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由于对道情艺术的认识仍不深刻,大部分群众对道情艺术的保护没能提升到一个自觉的责任性的高度,很多建设性的保持措施浅尝辄止,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如龙游的道情艺术,由于缺乏人力物力资源,数次申请非遗保护都没有成功。
二、现有的保护方法及评价
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查询等方式,我们收集整理了现有的保护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评估,对已有的保持成果作了总结。
(一)充分确立政府在保护与抢救中的主导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范围,各地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实施保护,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组织和领导,由各地文化部门牵头完成。
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这是抢救和保护的关键所在。据了解,各地区政府都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义乌道情的保护工作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义乌道情于2007年12月入选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义乌政府建立了一些激励机制,如设立奖励专项基金、奖励对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义乌道情的成功申遗相信能够增强其他地区政府保护该文化形态的决心。
【评价】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聚集有利资源,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由于过于讲求效益,容易使保护工作过于产业化、功利性。
(二)发挥文化组织、集体的桥梁作用。
义乌文化组织、集体积极为民间艺术提供交流的平台,为曲艺爱好者提供活动的阵地,从而拉近了民间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义乌文化馆积极创造条件,克服种种困难,于2008年在黄大宗祠开设了一个“曲苑书场”,组织民间艺人驻场演唱。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曲苑书场”逐渐成了群众文化的一个品牌项目。实践证明,这种原生态的保护方式,为道情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较之义乌的保护传承措施,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方面就做得远远不够了。 【评价】文化组织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它能促进艺人间的合作交流,同时娱乐大众。这种“文化组织”一定要属于民间的,不带任何产业目的,仅仅是为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而存在的,这样有利于增强民众对“道情文化”的属有感、自信心。
(三)出书是道情文化发展的一大出路。
文字是信息传递的载体,要使道情文化有所发展,将本地的道情艺术编辑成书或多媒体形式,向社会传播是保护传承道情艺术的一个好方法。据我们了解,金衢地区至今还没有有关道情艺术的书籍或其他出版物,但是,在其他省市已经出版了大量的有关书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值得金衢地区借鉴。
【评价】出书出人为道情的传承保存文献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注重理论的积累的同时,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革新是道情艺术发展的方向。
不少地方的道情艺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努力。他们改变了说唱叙事性强但表现形式单调、音乐性差的陈旧形式,增强了道情的表演力和音乐性,音乐上引进了传统婺剧音乐,配以小乐队,表演上试用男女对唱,运用方言和义乌普通话两种语言演唱,使道情突破了地方局限。曲目上除了一些优秀传统的保留节目外,更加注重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评价】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大众的文化需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变应变”是道情传承的必经之路。对道情的革新同样存在两面性,革新道情可以带来“新鲜感”,但如果过于追求“新”,则必然丢弃了道情传统的精髓。
三、活态传承的设想及试行效果
研究发现,道情艺术已有不少成熟的传承保护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道情艺术的保护多徘徊在几种常用的方法上。纵观义乌道情艺术的发展现状,仍有可进步的空间。我们觉得道情文化的保护应是“活态”的,关键要做到“还俗于民”,让传统道情文化扎根于其生长的土壤,“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我们根据道情现状产生的原因、现有的保护措施两方面设想了一些创意性的“活态传承”措施,旨在拓宽新化道情的保护方式,使道情艺术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共同产生一个双赢的良性循环。目前,部分设想已在试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总结如下。
(一)尽可能地拓宽道情的实用范围。
在生活中创造性地运用道情艺术,不仅能使其走出冰冷的陈列窗发挥自身的功用,还能加深大众对它的印象,让道情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将道情用于儿童教学。
儿童教学中,老师经常使用小铃铛、三角铁、发声橡皮球等工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们发现道情能起到类似的作用。道情音色响亮能很好地引起孩子的注意,且它节奏欢快明朗,用于语文、音乐教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试行效果】我们把道情(小尺寸的)带入小学课堂,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实验。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借助道情的节奏进行拼音教学。明快的节奏很快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家跟着节拍整齐地念出拼音字母,课堂参与度很高,气氛很活跃。通过这样的形式,孩子从小就接触、了解道情,这对道情的传承是有很大帮助的。
2.将道情运用到现代音乐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音乐进入电声的时代。不少艺人为求创新突破便向传统艺术寻求灵感,尝试在新形式的音乐中添加古典元素,使音乐彰显不同的风格。道情是传统的节奏乐器,它具有古典传统的音色,演奏时能形成很强的律动感,是理想的打击乐器。由它为音乐演奏节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道情素有“乡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