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中的数学教育让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思想、基础技能,并通过学习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培养对其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程序进行教学,没有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思考,也没有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仅仅是让学生遵照课本进行数学学习,长久以往,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贯彻数学学习的目标。因此,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含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的参与中获得的感性知识、情感体验以及应用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特征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个体性特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学生的个体感悟上形成的,同一个数学活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获得不同的经验。实践性特征,是指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多种活动方式获得的认识。现实性特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的数学经验,是逐渐把生活现实抽象为数学现实的过程。
影响因素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受学生个人、教师以及环境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人因素,主要是指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不同的感悟能力差异。教师因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力及素养,教师对课程、学生的认识。环境因素,包括学生生活的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方面的影响。
案例分析
充分挖掘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 小学教材在编撰上有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就要对教材进行充分把握。比如:五年级教材中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的相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把握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对教材的设计进行把握,从而让学生更加轻松地记住图形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虚线辅助画出三角形的另一半,组成平行四边形,再根据之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作半的计算规律。通过这种转换,学生可以在追忆自己已学的基本数学经验之余,激活其他学习经验,提升自身的推理能力和迁移水平。
关注生活情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教材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数学现象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目的地关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观察生活事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比如:学校召开运动会,在60米赛跑中,第二名的成绩出现了7"98,成绩公布后引起了学生的议论:“分和秒之间的进位不是60吗?”“怎么会出现98呢?”发现情况后,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了解答,告诉他们时间中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但是比它们小的还有毫秒、微妙、纳秒,而毫秒、微妙、纳秒的进位不是60,所以出现了那样的结果。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惑,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抓住、掌握数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受数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比如:“平行与垂直”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折长方形纸、让学生在纸上画长方形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平行和垂直的关系;还可以借助直尺、三角板教学生画平行线、垂直线,在让学生认识数学教具的过程中也让学生牢牢记住了垂直线和平行线的画法,获得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进行互动,还要注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增强课堂的精彩。比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每人课前准备一个12厘米长的小棒,让他们自行谈论怎么利用这个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几分钟过去后,班级有5名同学没有成功将小棒摆成三角形,教师通过全班学生对没有成功的同学的边长安排分析,让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在整个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时发现问题,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正确的数学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性学习,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索时间,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思考,构建充满生机的数学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 赵健,金莺莲,汤雪平.非正式学习:学习研究的新空间[J].上海教育,2013(12).
[2] 刘同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 汪树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问题、内涵及习得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仇湖小学)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含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的参与中获得的感性知识、情感体验以及应用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特征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个体性特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学生的个体感悟上形成的,同一个数学活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获得不同的经验。实践性特征,是指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多种活动方式获得的认识。现实性特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的数学经验,是逐渐把生活现实抽象为数学现实的过程。
影响因素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受学生个人、教师以及环境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人因素,主要是指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不同的感悟能力差异。教师因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力及素养,教师对课程、学生的认识。环境因素,包括学生生活的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方面的影响。
案例分析
充分挖掘教材,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 小学教材在编撰上有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就要对教材进行充分把握。比如:五年级教材中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的相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把握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对教材的设计进行把握,从而让学生更加轻松地记住图形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虚线辅助画出三角形的另一半,组成平行四边形,再根据之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作半的计算规律。通过这种转换,学生可以在追忆自己已学的基本数学经验之余,激活其他学习经验,提升自身的推理能力和迁移水平。
关注生活情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教材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数学现象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目的地关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观察生活事物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比如:学校召开运动会,在60米赛跑中,第二名的成绩出现了7"98,成绩公布后引起了学生的议论:“分和秒之间的进位不是60吗?”“怎么会出现98呢?”发现情况后,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了解答,告诉他们时间中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但是比它们小的还有毫秒、微妙、纳秒,而毫秒、微妙、纳秒的进位不是60,所以出现了那样的结果。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惑,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抓住、掌握数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受数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比如:“平行与垂直”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折长方形纸、让学生在纸上画长方形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平行和垂直的关系;还可以借助直尺、三角板教学生画平行线、垂直线,在让学生认识数学教具的过程中也让学生牢牢记住了垂直线和平行线的画法,获得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进行互动,还要注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增强课堂的精彩。比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每人课前准备一个12厘米长的小棒,让他们自行谈论怎么利用这个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几分钟过去后,班级有5名同学没有成功将小棒摆成三角形,教师通过全班学生对没有成功的同学的边长安排分析,让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在整个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时发现问题,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正确的数学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性学习,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索时间,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思考,构建充满生机的数学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 赵健,金莺莲,汤雪平.非正式学习:学习研究的新空间[J].上海教育,2013(12).
[2] 刘同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3] 汪树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问题、内涵及习得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仇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