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富含术语是专业书籍、文本的特点之一。好的术语翻译对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降低作品理解难度、消除文化和技术层面的障碍有很大作用。专业术语词汇翻译可以借助音译、意译、增译、直译加注以及借助平行文本的视角来进行,探讨专业术语翻译的内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术语;翻译
【作者简介】刘静云(1995-),女,新疆哈密人,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研究;兰杰,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引言
性别关系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都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关系的处理。笔者翻译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社会学教授迈克尔·基梅尔(Michale S.Kimmel)所著的《性别化的社会》(《The Gendered Society》)一书后,发现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对性别变迁与发展、性别社会化和性别产生进行了大量深入浅出的讲解,还使用了生物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词汇。这些术语翻译是否处理得当直接影响读者的理解,本文也借此探讨了专业术语词汇的特点,翻译标准及其重要性。
一、术语特点
1.术语。北京外国语大学孟令霞教授认为,“术语(term)是表达一定专业知识领域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如下特征:系统性;定义性(大多数术语);无情感色彩;修辞中性。”(孟令霞,2011:28)张沉香认为,“狭义的术语指各门学科的专用语,是表示该学科领域内概念或关系的词语,广义术语还包括标记社会生活专门领域中事物的用语。”(张沉香,2006:63)从上述的定义中,我们知道了术语具有一定的限定和范围,通常用于指代专业事物。
2.术语特点。术语具有专业性、单义性、科学性、地方性的特征。1.专业性;各个专业都有其专用的术语词汇,在其他领域使用非常有限,专业性很强。 2.单义性;不同领域均有各自术语用词,较少出现术语通用的情况。3.科学性;不同于一般类型的词语,术语的语义范围准确。4.地方性;由于地方、民族、地理位置等差异,在一个地区使用的术语,在另一地区可能失去其意义和作用。
二、术语翻译的标准
在学术界,有关于专业术语翻译的标准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在一些英语语言学术语汉译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姜望琪和侯国金两位教授提出的术语翻译标准,相关表述如下:
1.姜式标准。“我们认为术语翻译要尽可能兼顾准确性、可读性、透明性三者。但准确性是第一位的, 可读性、透明性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相反,为确保准确性, 可读性、透明性是可以适当牺牲的。”(姜望琪,2005:84)
2.侯氏标准。“术语翻译既要考虑术语所在的学科或科学的术语系统性语言学、逻辑学、哲学、语法学、语用学等,至少要考虑相关术语的系统性如同级的术语、上下义术语,还要考虑相关、相通、相反、类似术语的可辨性。系统性偏重主题和风格的同一性,而可辨性偏重同一系统的术语的差异性。两者是又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侯国金,2009:72)
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姜式标准还是采用侯氏标准,术语翻译都要做到准确、专业和全面。
三、术语翻译的重要性
近代中国翻译第一人严复,特别看重术语翻译。在他看来,“今夫名词者,译事之权舆也,而亦为之歸宿。言之必有物也,术之必有涂也,非是且靡所托始焉,故曰权舆。识之其必有兆也,指之必有橥也,否则随以亡焉,故曰归宿。”(严复,1992:109)
严复先生表达的意思是,做翻译,首先要搞清楚正确的术语,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翻译文字要传递的任何思想,必须有正确的术语译名。个人认为,术语翻译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如下方面:
1.术语翻译是理解全文内容的重要基础,术语翻译的好坏决定了全文内容准确与否。专业文本中若干术语贯穿于全文,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想要准确理解文本的内容,首先就要排除文中的偏词、难词和怪词(即:专业术语)。
2.术语翻译可以使我们学习到英语语言以外的知识,而非单纯的翻译语言,专业术语一般都是与具体行业或学科领域相结合的。因此,在进行翻译的同时,译者亦可学到不少其他专业背景的知识,超越单纯的文字处理工作。
3.术语翻译可以锻炼译者的语言检索、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料库的建立能力。众所周知,术语翻译是一个耗时、耗费精力的工作,一个专业文本术语可能涉及各个行业与领域,因此需要借助大量资料。要进行术语翻译,译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功底和语言敏感度,还需要一定的语言检索、收集和处理能力;此外,术语翻译还可以帮助译者建立一定的专业语料库,为日后类似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术语翻译不仅停留在词汇互译的层面,更多的是一种译者综合能力的体现与培养,因此,应当重视专业文本中出现的各类术语。
参考文献:
[1]耿小超.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4):98-101.
[2]候国金.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兼评姜望琪(2005)[J].上海翻译,2009(2):72.
[3]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上海翻译,2005(1):84.
[4]孟令霞.从术语学角度看术语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1(2):28-44.
【关键词】术语;翻译
【作者简介】刘静云(1995-),女,新疆哈密人,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研究;兰杰,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引言
性别关系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都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关系的处理。笔者翻译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社会学教授迈克尔·基梅尔(Michale S.Kimmel)所著的《性别化的社会》(《The Gendered Society》)一书后,发现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对性别变迁与发展、性别社会化和性别产生进行了大量深入浅出的讲解,还使用了生物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词汇。这些术语翻译是否处理得当直接影响读者的理解,本文也借此探讨了专业术语词汇的特点,翻译标准及其重要性。
一、术语特点
1.术语。北京外国语大学孟令霞教授认为,“术语(term)是表达一定专业知识领域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如下特征:系统性;定义性(大多数术语);无情感色彩;修辞中性。”(孟令霞,2011:28)张沉香认为,“狭义的术语指各门学科的专用语,是表示该学科领域内概念或关系的词语,广义术语还包括标记社会生活专门领域中事物的用语。”(张沉香,2006:63)从上述的定义中,我们知道了术语具有一定的限定和范围,通常用于指代专业事物。
2.术语特点。术语具有专业性、单义性、科学性、地方性的特征。1.专业性;各个专业都有其专用的术语词汇,在其他领域使用非常有限,专业性很强。 2.单义性;不同领域均有各自术语用词,较少出现术语通用的情况。3.科学性;不同于一般类型的词语,术语的语义范围准确。4.地方性;由于地方、民族、地理位置等差异,在一个地区使用的术语,在另一地区可能失去其意义和作用。
二、术语翻译的标准
在学术界,有关于专业术语翻译的标准众说纷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在一些英语语言学术语汉译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姜望琪和侯国金两位教授提出的术语翻译标准,相关表述如下:
1.姜式标准。“我们认为术语翻译要尽可能兼顾准确性、可读性、透明性三者。但准确性是第一位的, 可读性、透明性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相反,为确保准确性, 可读性、透明性是可以适当牺牲的。”(姜望琪,2005:84)
2.侯氏标准。“术语翻译既要考虑术语所在的学科或科学的术语系统性语言学、逻辑学、哲学、语法学、语用学等,至少要考虑相关术语的系统性如同级的术语、上下义术语,还要考虑相关、相通、相反、类似术语的可辨性。系统性偏重主题和风格的同一性,而可辨性偏重同一系统的术语的差异性。两者是又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侯国金,2009:72)
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姜式标准还是采用侯氏标准,术语翻译都要做到准确、专业和全面。
三、术语翻译的重要性
近代中国翻译第一人严复,特别看重术语翻译。在他看来,“今夫名词者,译事之权舆也,而亦为之歸宿。言之必有物也,术之必有涂也,非是且靡所托始焉,故曰权舆。识之其必有兆也,指之必有橥也,否则随以亡焉,故曰归宿。”(严复,1992:109)
严复先生表达的意思是,做翻译,首先要搞清楚正确的术语,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翻译文字要传递的任何思想,必须有正确的术语译名。个人认为,术语翻译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如下方面:
1.术语翻译是理解全文内容的重要基础,术语翻译的好坏决定了全文内容准确与否。专业文本中若干术语贯穿于全文,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想要准确理解文本的内容,首先就要排除文中的偏词、难词和怪词(即:专业术语)。
2.术语翻译可以使我们学习到英语语言以外的知识,而非单纯的翻译语言,专业术语一般都是与具体行业或学科领域相结合的。因此,在进行翻译的同时,译者亦可学到不少其他专业背景的知识,超越单纯的文字处理工作。
3.术语翻译可以锻炼译者的语言检索、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语料库的建立能力。众所周知,术语翻译是一个耗时、耗费精力的工作,一个专业文本术语可能涉及各个行业与领域,因此需要借助大量资料。要进行术语翻译,译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功底和语言敏感度,还需要一定的语言检索、收集和处理能力;此外,术语翻译还可以帮助译者建立一定的专业语料库,为日后类似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术语翻译不仅停留在词汇互译的层面,更多的是一种译者综合能力的体现与培养,因此,应当重视专业文本中出现的各类术语。
参考文献:
[1]耿小超.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4):98-101.
[2]候国金.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兼评姜望琪(2005)[J].上海翻译,2009(2):72.
[3]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上海翻译,2005(1):84.
[4]孟令霞.从术语学角度看术语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1(2):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