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儋州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qiangw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苏轼被贬至儋州时,已是62岁的垂暮之人,虽历尽仕途的磨难,可是创作上仍然是激情未衰,而且创作的艺术更加精深华妙。这段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雕琢。
  关键词 苏轼;儋州;人生遭遇;政绩;创作
  中图分类号:I04
  1苏轼在儋州的生活状况与人生态度
  1.1苏轼在儋州的生活状况
  东坡在儋州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除去一日三餐难以为继不说,光是他内心里那种垂老投荒、大志未酬的苦闷就让他度日如年。儋州物产匮乏,有一段时间,东坡甚至要学龟息法用以对付粮荒。白天与村民们相处,东坡总在思考着如何改变当地的一些陋习,以及如何改善黎汉之间的关系等,但夜深人静或陋室独处时,思乡之情、被贬之恨却不可抑制地又浮上心头;他有经纶满腹,应该报效君王,他与亲人久别,应该在闭目前团聚。苏轼思归之心日渐强烈,他甚至自己占起“卜”来:默写以前所作八赋,如果一字不漏,就预示他有生离此岛的机会。
  当年苏轼手植莲花的荷池被人们称为“清水池”。宋时由于生活条件的艰苦,儋州人饮水也直接取自池塘。散步的时候,东坡注意寻找水源。不久,在他的新居桄榔庵南二三百米处,东坡发现一眼泉水,挖开泉眼,井水充沛,且水质清冽甘甜。当地人称此井为东坡井,直到今天,东坡井依然水源丰盈。清水池的旁边有一个叫坡井村的小村庄,村庄以东坡井而得名。如今人们关于东坡井的传说是这样的:当年东坡骑马出城,马渴欲饮,东坡就在马蹄踏过的地方掘开泉眼,这就是东坡井。喜欢写对联的儋州人今天依然在东坡井围墙入口处写上了对联:饮水思坡老;甘泉育后英。看来,儋州人清楚地知道,他们从这口井中打起来的,不仅仅是甘泉,而是养育后英的一种精神。
  1.2苏轼在儋州的人生态度
  一般来说仕途不顺肯定会给当事人带来诸多的烦恼,然而随着苏轼的一步步贬谪,我们却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坚强的老人,在这一时期,几乎各种体裁都有向我们展示他百折不挠人生态度的作品.
  2苏轼在儋州的政绩
  2.1苏轼在儋州的贡献
  2.1.1 劝导民族团结 苏轼谪居儋州,亲眼所见了汉族官吏对黎族人民的压榨和剥削。苏轼认为,轻视、压榨少数民族,同时又不对他们进行教育,反而是拿起武器进行镇压,这样只能会激化矛盾。因此,苏轼义正辞严地呼吁:“咨尔汉黎,均是一民。”查有关海南的资料得知,为黎族同胞声张正义,主张民族平等的,苏轼是第一人。中国的封建社会等级十分森严,苏轼虽为汉族官吏,但他能为少数民族说句公道话,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2.1.2鼓动发展生产 “冬不冻寒,草木不凋。四时花果水土无他恶,唯黎峒中有瘴气。”[1]这表明儋州属热带季风气候。苏轼曾说这里四季都是夏天,一场雨后就到了秋天,虽然地理条件如此的优越,可是当时儋州的农业生产却非常的落后。苏轼归纳为三点:第一,忽视农田耕种。第二,滥杀耕牛。第三,游手好闲,男人悠闲在家,女人出外谋生。
  在苏轼的大力倡导之下,儋州百姓开始重视农田耕作,当他北归时,已听到”野老已歌丰岁语”。
  2.1.3、倡改落后习俗 首先是向大家讲明危害。苏轼曾作《和陶劝农六首并引》和《书柳子厚〈牛赋〉后》等作品告其有知者,广泛宣传并倡导文明之风,改变当地陋习。其次是采取强硬措施,移风易俗。对那些欺弄长辈,从事赌博的人,“投之生黎 ,俾勿冠履。”第三是选择有利的地方挖井,劝导百姓饮用清洁水。儋州雨水充沛,但是病菌就在百姓引用的河沟水中生存繁殖,这样人们时常会因饮用河沟水生病。为了改变百姓的不洁习惯,苏轼在他的居所桄榔庵附近挖了一口井。此井至今仍为群众饮用。最后他努力的倡导教育,用以诗书礼乐来进行教化使人们改变风俗,从而变化人心。
  在儋州人们把苏轼当成他们的朋友,而苏轼也把儋州当作他的第二故乡,把儋州人民看作是他的父老乡亲。
  2.2苏轼与儋州人民的深情厚谊
  1098年4月,東坡被湖南提举董必逐出官舍。万般无奈之下,苏轼只得在城南一个污水池旁边买下地皮建造新居。儋州人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纷纷前来帮忙,十多个读书人自告奋勇地当起了泥水匠,连军使张中也亲自手持铁锹助一臂之力。当年5月苏轼的新居终于落成,东坡将其命名为“桄榔庵”。虽然仅仅只是茅屋,但是东坡已经非常满意了,总算有个安身之地了。从此,苏轼就在这个小茅屋中读诗论文,交友授徒。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看到了儋州人民对苏轼的爱戴。
  当年的东坡来海南之时,他绝对不会想到身后在海南所留下影响。但是在苏轼晚年最痛苦的那段生涯中,却留下了儋州百姓对他的帮助和关怀,留下了他对海南老百姓的热爱。苏轼竭尽全力地为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他把儋州当作自己故乡,与儋州人民的思想情感达到了那种休戚相关的境地,所以他这位四川人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尊重的“海南人”。
  3苏轼在儋州的创作
  3.1表现其被贬人生态度的作品
  从苏轼在儋州的一些词作中我们没有看到他因为被贬而郁郁寡欢、自暴自弃,有的只是思乡,念故人,满腔的抱负无处施展的苦闷,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顽强,更加倔强的老人,他依然是那样的洒脱自如。
  贬居儋州时期苏轼的 “在世”心态渐渐偏向了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和沉醉。他几乎是在享受着那段贬谪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自身价值,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虽然他从未曾放弃对国家对民族事业的担忧,可是他的确更热衷于另一种追求,他将自己的生活当成了一种艺术,一首浪漫温馨的歌。从生活里汲取生命的精髓,真正的做到了处处是生活的高洁态度。
  3.2记载其医学知识的作品
  苏轼在医学方面也有着颇深的造诣,贬谪时期针对儋州当时医学知识的匮乏,他本着爱民和造福儋州的思想创作了医学书籍.
  在孔凡礼的《苏轼年谱》中记载有苏轼治齿痛的佚文《晚香堂帖》。牙痛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病,可是在当时的儋州却令人们普遍的感到头疼。苏轼在他的《晚香堂帖》中详细地记录了治疗牙痛的方法。
  另外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许多关于养生的作品:《继养生论》、《记养黄中》和《学龟息法》等,这些文章有苏轼的独到见解,至今仍不乏借鉴作用。
  3.3表现儋州风情的作品
  苏轼曾把儋州的风土民情高度概括为:“风土极善,人情不恶。”八个大字。在《寓儋》、《书上元夜游》、《海南奇宝》《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等作品中,东坡先生分别也给我们记述了“扫墓”“饮酒”“射猎”等一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有的已经失传,但是剩下的一部分却由于苏轼的宣传而广大了。
  苏轼这样一位文化名人在晚年的时候来到海南岛,受到了海南百姓的尊崇、爱戴与传颂,同时他的到来也造福千秋万代的海南人民,这种文化现象也为海南文化增添异彩。苏轼这么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由于他的存在,中国的文学有了一个更值得骄傲的地方,海南儋州由于他的贬谪而有了一个大的进步,所以儋州应该感谢苏轼,海南应该感谢苏轼,我们更应该感谢苏轼,他的出现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参考文献
  [1] 王国宪. 重修儋县志叙[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其他文献
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难免让学生记忆一些基础知识。从词到句,从句到文章,作为学生确实不易。不过“显性教学”依然存在,即从头至尾机械的训练形式。如此下去,英语课堂定会索然无味。学生们的智力正在发展,我们要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应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隐性”超人,尽量采用含蓄而间接的“隐性教学”,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让学生掌握语言,使英语课堂生动活泼。这种“隐性教
为研究氯离子侵蚀效应引起的钢筋锈蚀对在役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圆柱形桥墩为例,通过概率方法确定钢筋初始锈蚀时间、锈蚀速率,进而建立钢筋直径及屈服强度的退化模型;采用
由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甘肃、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内蒙古、青海、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浙江及成都、柳州、武汉、西安等铸造
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信息的时代,网络的课堂,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堂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则更难调动。在新课程背景下,信
在宜兴的陶瓷艺术之中,有着“五朵金花”的称谓,青瓷便是其中的一朵金花.宜兴青瓷诞生于商周时期,在西晋时期得以兴盛,但是在唐五代之后,青瓷便在南宋时期衰弱了,直到上世纪
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使课堂“预
宁静之美是中国紫砂壶艺术创作的艺术追求之一,通过将壶中世界还原至最纯净的原始状态,使人的心灵得到舒缓与自由.“谛听万籁”这件作品构建了一个静谧富于生机的自然天地,给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文章对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及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展开论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
The optical microscope (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with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 and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are employed to analy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