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直接的说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要实现这一任务,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途径是非常必要的。怎样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关键是向课堂要质量。为此,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成功教育,有效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要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又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一定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必须带有探索因素,难度、坡度、密度适中的问题情境,才有吸引力,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那么,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呢?
首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环节。新课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但新课中产生的问题是学生将会遇到的,所以教师在新课之前,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注意。如教《发问的精神》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家长总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学习要好问”,甚至不少同学在总结经验、介绍学法时有一条“学习要勤学好问”。可是究竟为什么必须好问,这个问题真正留心思考的人恐怕不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发问的精神》,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其次,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关联。设计的问题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浅入深,或由分到总……这样才能保持人们思维的连贯性,才能透彻深入地分析理解问题。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可提问: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有什么变化?写了他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样,问题之间从表层到深层逐步深入,合情合理。
二、采取不同办法,开发学生潜能
如果说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那么,采取多种办法,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则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地把国内外发生的文化生活的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进课堂教学,赋予理性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如教余光中的《乡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诗作的时候,可以彼此联系,也可联系到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啊!故乡……生我养我的故乡,为了你的明天更加美好,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的歌词,以及日本歌曲《北国之春》“故乡啊,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的歌词,探讨古今中外眷恋故乡的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赋予乡愁的内涵乃至作者的心境、文化修养等等。也可以从感情上激发学生,引起关注。如教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等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感受父爱母爱印象深刻的二三事谈起,引起学生的关注,再进一步研究教材中父子爱、母子情的特点。还可以开展竞赛辩论,引进竞争。与个人独立学习相比较,学生之间的竞争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精心设置疑问,引起学生争议之外,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辩论赛、演讲赛、抽签抢答赛等活动,并根据评分标准由老师或同学打出分数,登入记分册,最后评选出“最佳辩手”“最出色的演讲家”“反应最快的学生”“最有实力的小组”等。学生对此类活动抱有极高热情和良好的竞争状态,一个问题经常在激烈友善又互不相让的竞争中得到答案。
三、善于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源于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一堂课结束,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暂停,不是思维的终止,好的教学结尾应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着火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小结中,巧设悬念,诱导启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激发起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我在教《不朽的失眠》之前,放了一首《枫桥夜泊》的朗读录音,然后补充说:“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早有‘诗言志’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诗,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的忧愁、孤寂之情,那么,诗人愁什么呢?此时此地,他的内心感情怎么样呢?当时的情景又是如何呢?”这就是下节课的内容。学生便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翻书阅读,相互讨论。这样的巧设悬念,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出现。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要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又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一定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必须带有探索因素,难度、坡度、密度适中的问题情境,才有吸引力,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那么,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呢?
首先,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环节。新课的内容学生没有接触,但新课中产生的问题是学生将会遇到的,所以教师在新课之前,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注意。如教《发问的精神》可以这样导入:老师、家长总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学习要好问”,甚至不少同学在总结经验、介绍学法时有一条“学习要勤学好问”。可是究竟为什么必须好问,这个问题真正留心思考的人恐怕不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发问的精神》,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其次,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关联。设计的问题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浅入深,或由分到总……这样才能保持人们思维的连贯性,才能透彻深入地分析理解问题。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可提问: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有什么变化?写了他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样,问题之间从表层到深层逐步深入,合情合理。
二、采取不同办法,开发学生潜能
如果说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那么,采取多种办法,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则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地把国内外发生的文化生活的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进课堂教学,赋予理性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如教余光中的《乡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诗作的时候,可以彼此联系,也可联系到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啊!故乡……生我养我的故乡,为了你的明天更加美好,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的歌词,以及日本歌曲《北国之春》“故乡啊,故乡……何时能回你怀中”的歌词,探讨古今中外眷恋故乡的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赋予乡愁的内涵乃至作者的心境、文化修养等等。也可以从感情上激发学生,引起关注。如教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等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感受父爱母爱印象深刻的二三事谈起,引起学生的关注,再进一步研究教材中父子爱、母子情的特点。还可以开展竞赛辩论,引进竞争。与个人独立学习相比较,学生之间的竞争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精心设置疑问,引起学生争议之外,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辩论赛、演讲赛、抽签抢答赛等活动,并根据评分标准由老师或同学打出分数,登入记分册,最后评选出“最佳辩手”“最出色的演讲家”“反应最快的学生”“最有实力的小组”等。学生对此类活动抱有极高热情和良好的竞争状态,一个问题经常在激烈友善又互不相让的竞争中得到答案。
三、善于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源于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一堂课结束,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暂停,不是思维的终止,好的教学结尾应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着火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小结中,巧设悬念,诱导启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激发起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我在教《不朽的失眠》之前,放了一首《枫桥夜泊》的朗读录音,然后补充说:“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早有‘诗言志’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诗,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的忧愁、孤寂之情,那么,诗人愁什么呢?此时此地,他的内心感情怎么样呢?当时的情景又是如何呢?”这就是下节课的内容。学生便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翻书阅读,相互讨论。这样的巧设悬念,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出现。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