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个系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jiansh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通常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一方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斯多德语)”,另一方面,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往研究问题,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样研究问题,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不能胜任对复杂问题的研究。系统分析的方法则别开生面地为复杂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了新的路径,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把文章大卸八块,把一个个具体的指示点展示给学生,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引导,因而学生往往感到琐碎零乱。因为学习语文时只看到了一堆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并不知道这些点的价值以及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更不知道这些点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所以学生即使学得很好,也是只有知识,没有能力,只会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势必导致学生兴趣的降低乃至丧失,结果必然是整体语文水平的下降。
  因而,不但要让语文教师明白,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是一个系统。并且要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这是因为,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清楚地认识到他每次学习到的那一点知识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作用等,才能清楚他学习到的这一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如何,应掌握到什么程度,并据此感知自己掌握的水平离总体要求还有多大距离,应该从那些方面着手补救等。这实际上是一个宏观把握和微观操作的关系问题。只有在宏观指导下的微观操作才能避免盲目性,也只有在严密科学的微观操作支撑下的宏观把握才能坚实牢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语文是一个大系统。它包含着许多小系统,而小系统又是由许多更小的系统组成的。但若归结起来,无非是大家熟知的“语修逻文”四个字,也就是说,语文这个大系统,实际上是由语法、修辞、逻辑、文学(也有人认为是文言文)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这四个方面各自又是一个系统。比如说语法,它是由五级语法单位构成的,而五级语法单位实际上又是五个系统,每个系统又有一些小系统,比如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这样一直分析下去,就到了简单易学的具体的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和整个语文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就了然于胸了。
  这样的分析有什么意义呢?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孤立地看也许并无多大意义,但是放在一个系统里看就不一样了。这就好比一颗螺丝钉,孤立地看不过是颗螺丝钉,但是放在一个大机器上看,这颗螺丝钉(哪怕是一颗毫不起眼的螺丝钉)的作用就非同小可了,一部大机器不能正常运转,问题也许就出在这颗毫不起眼的螺丝钉上。卫星发射不能成功,其毛病也许就出在一块小小的线路板、一个小元件甚至是一个小焊点上。这就是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从系统的角度看,说话没有中心的人,那是不懂关于句群(也称句组)的知识;说话干巴无味的人,那是不懂修辞知识,不能表达复杂思想的人,有关复句的知识肯定掌握得不好;前言不搭后语的人,大概是不懂句子的结构关系或是不能准确掌握字词的意义……这样一来,就把看似简单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同语文能力联系起来了,学生就懂得了要提高语文能力就必须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的道理,并且在掌握了一部分知识点之后,学生还会自觉地运用知识点及其组合规律进行创造,创造的成功又反过来形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鼓舞。这样良性循环,学生就会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一连串的成功显然会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呈现一派生动活泼的气象。
  王庆和,王庆安,教师,现居山东蒙阴。
其他文献
补白(学习卡片)是教材中重要的教学资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共六册,其中补白(学习卡片)一共65则,其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既有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短文(3则),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又有基于课文的阅读延伸(13则),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举一反三;既有写作指导(6则),从不同层面指导学生的写作,又有名人轶闻(2则),帮助学生深刻了解相关人物;既有文化常识(3则)
初中生写作叙事类的记叙文,最常见的毛病有两个:一是叙述不清,二是叙述无味。有时老师反复给学生们讲写作的要领,他们依然难以掌握。这时,我们不妨找一个写作的模板,教给他们暂时“依葫芦画瓢”地去模仿,通过模仿,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会写出具备基本架构的作文。这是学习写作的一个基本途径,学生只有先把作文写得像模像样以后,才能指导他们进一步地去学习改进和创新。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类记叙文的范例,但就
什么是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基本潜在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内存。也就是你赖以谋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潜质,可以务实地理解素质也就是你吃饭的本领,素质的程度也决定了你所吃之饭的质量。  教师每天要跟学生说很多的话,这“很多的话”中包含着奉劝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内容。应该把反复叮咛给学生的话,也留给自己,要求自己也这样做。林语堂说过“家无鲜鱼不待客”,这“鲜鱼”就是教师的腹内才华,吃开口饭,不是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含义,梳理并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上。学生视文言文为“洪水猛兽”,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苦不堪言。特别是课改以后课时的缩减,文言文基本上就是有“言”无“文”。文言文课基本上变成知识识记课。  可是为什么从初中开始课本就纳入文言文,我想其目的不是为了识记大量的文言词语,也不仅仅是文,明白一个文言词语的意思,准确的翻译文言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结合的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成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导学案的使用,无疑能充分体现这三个基本理念。但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理念,即“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点,是我们语文老师在使用导学案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的。因此,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语文教育的特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精灵多了。“画龙点睛”,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就会电闪雷鸣,乘云飞去。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教学一环抓得好,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未见其文,先闻其魂,猜测到课文的主题、结构、情感等等,可谓高屋建瓴,事半功倍。标题是进入课文殿堂的钥匙,是领悟文章的突破口,我们完全可以用标题
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中,感情朗读只是一种摆设,由于在朗读时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文本,文本情感没有真正得到内化,其结果只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得到内化呢?  一、外显文本语言,以可感形象促发情感内化  1.心灵勾画,将文本语言外显为真实画面促发情感内化。  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中“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若仅凭借音像片断的欣赏来激发情感进行感情朗读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文章能手,很值得我们为此开一个庆祝会,因为这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
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根除那种“伪交际”、“伪口语”、“伪教学”的症状,把我们的口语教学转向真正的一种学生生活,让这种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我和孩子们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我前几天先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细心观察春天到来时,你发现了什么?并说说有什么感受。这是我为了本单元的作文写“春”而布置的。我没有给孩子们透漏要写作文的事,我知道,一提起作文,孩子们不免有些不太喜欢,特别是
《语文课程标准》里的“平等对话”,强调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达到激活学生、激活教材、激活教师的目的。下面我结合几年的课堂教学谈一谈如何进行平等对话。  一.为他打开兴趣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