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基本潜在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内存。也就是你赖以谋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潜质,可以务实地理解素质也就是你吃饭的本领,素质的程度也决定了你所吃之饭的质量。
教师每天要跟学生说很多的话,这“很多的话”中包含着奉劝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内容。应该把反复叮咛给学生的话,也留给自己,要求自己也这样做。林语堂说过“家无鲜鱼不待客”,这“鲜鱼”就是教师的腹内才华,吃开口饭,不是易事,课堂上学生是在与长者、智者、智慧交流;退一步说,总该让他们有超过自学的收获吧。不管“鲜鱼”多寡,都应该筹备、储存,发酵后逐渐提升层次,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向着高一层的境界努力。
语文是什么?把字写规范,把字音读正确,把别人的话听得懂,把别人的文章看得懂;把自己的观点说得清楚,把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写得明白,把别人的文章能有条理地分析,一般人看待学语文的人也就如此。用老话说——也就是识文断字,这是最初级的要求。但,能够达标也非易事。当然,“识文断字”延伸无限,做得好也是一辈子无法达到的追求目标。
识字量要大,包括一些文气很重的生僻字,特别是古典文献中的字。
要写一手还算漂亮的字,因为计算机的使用写字的功能在萎缩。要有超乎一般人听别人话的本领。会不会“听话”,在课堂上已经能够验证。“耳聪”也是功底和智慧的表现。
分析别人的文章不要拾人牙慧,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渗透其中;援引、述说别人的话,要自己理解,也要让听者明白,要使其增色添彩,浑然天成,而不是貌做高深,听者云里雾里一头雾水,自己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是语文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现状。深刻,不是靠假大空支撑,博得学生喜爱不是靠热闹来哗众取宠;落实新课标理念不是学之毛皮,不要华而不实的虚假繁荣。
能够写一点文章,仅说最简单的“下水”文,不但是体现了师生一致,了解学生苦衷,也是检测自己的命题和写作能力,让学生“粉”自己一把。
对于一个语文老师要求是高的,或者说期望值是高的。为什么这样说?
语文是母语,是本民族语言,每个人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每天耳濡目染的全是这些内容,实难例外。所以才有“生活中有语文”这一说法。学生也在“生活”中,你將怎样超越他呢?应该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还停留在“知道不知道”的成分居多,还没有达到“好不好”的程度。因为这样往往就是“谁看谁知道”“谁没看谁不知道”的时候居多。教师拥有的资料,学生也可以全部拥有,这又是击中教师软肋的地方,你将怎样“每天有新鲜的讲义”呢?
语文是创造性的学习、思考、劳动,不是知识的传声、复印、翻版。学了此知识,不是只记住此知识,它是要开通、过渡、牵引到彼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而循序渐进,临摹得再准确,也只是匠气。启智、启灵,最为重要。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有的时候也确实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但不要出现“我懂的你讲,我不懂的反倒不讲了”;更不要出现“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反倒不明白了”的尴尬。误人子弟,当应摒弃。
回想自己当学生到现在的经历,我觉得给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可以说涵盖从小学到大学。他读过的错字,我也以“错”为“对”的读了多年,这是近亲繁殖的弊端吧;但他的才学、能力、思维方式,甚至说话的方式、语气、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这是从课程之外、在最好的老师处汲取的营养。这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也必将在影响着我们的学生们,我们当思考用什么样最好的一面去影响、濡养他们。
中学语文教师也是个了不起的职业,大家不要拿自己太当回事,但绝不可以拿自己不当回事。教师本职就是教书的嘛,没什么不对呀?我说的这个教书的,就是没有创造、创新的、日积月累积攒的、陈陈相因延续的、照本宣科的说法、规矩、程式,拾人牙慧的技术和匠气。我也赞成电视业内人士对中学教师出身的人在一些文化媒体的评价:很多大学者都是从中学语文讲坛走出来的。如果有机会,何尝没有脱颖而出,且胜于他们的人呢?
这关键是一个“走”字,不是说改行,而是走出小知识分子的小家子气,走出匠气笼罩的课堂八股程序,走出束缚、羁绊、拘泥、陈规,走出精于操作、表演、雕饰、如同绘画绣花的所谓的精致,摒弃疏于挖掘文本、做读本的表面文章、热衷于场面的热闹繁荣的授课和设计,这是指从教学到治学到思想的根本转变。
姜东,教师,现居吉林长春。
教师每天要跟学生说很多的话,这“很多的话”中包含着奉劝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内容。应该把反复叮咛给学生的话,也留给自己,要求自己也这样做。林语堂说过“家无鲜鱼不待客”,这“鲜鱼”就是教师的腹内才华,吃开口饭,不是易事,课堂上学生是在与长者、智者、智慧交流;退一步说,总该让他们有超过自学的收获吧。不管“鲜鱼”多寡,都应该筹备、储存,发酵后逐渐提升层次,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向着高一层的境界努力。
语文是什么?把字写规范,把字音读正确,把别人的话听得懂,把别人的文章看得懂;把自己的观点说得清楚,把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写得明白,把别人的文章能有条理地分析,一般人看待学语文的人也就如此。用老话说——也就是识文断字,这是最初级的要求。但,能够达标也非易事。当然,“识文断字”延伸无限,做得好也是一辈子无法达到的追求目标。
识字量要大,包括一些文气很重的生僻字,特别是古典文献中的字。
要写一手还算漂亮的字,因为计算机的使用写字的功能在萎缩。要有超乎一般人听别人话的本领。会不会“听话”,在课堂上已经能够验证。“耳聪”也是功底和智慧的表现。
分析别人的文章不要拾人牙慧,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渗透其中;援引、述说别人的话,要自己理解,也要让听者明白,要使其增色添彩,浑然天成,而不是貌做高深,听者云里雾里一头雾水,自己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是语文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现状。深刻,不是靠假大空支撑,博得学生喜爱不是靠热闹来哗众取宠;落实新课标理念不是学之毛皮,不要华而不实的虚假繁荣。
能够写一点文章,仅说最简单的“下水”文,不但是体现了师生一致,了解学生苦衷,也是检测自己的命题和写作能力,让学生“粉”自己一把。
对于一个语文老师要求是高的,或者说期望值是高的。为什么这样说?
语文是母语,是本民族语言,每个人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之中,每天耳濡目染的全是这些内容,实难例外。所以才有“生活中有语文”这一说法。学生也在“生活”中,你將怎样超越他呢?应该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还停留在“知道不知道”的成分居多,还没有达到“好不好”的程度。因为这样往往就是“谁看谁知道”“谁没看谁不知道”的时候居多。教师拥有的资料,学生也可以全部拥有,这又是击中教师软肋的地方,你将怎样“每天有新鲜的讲义”呢?
语文是创造性的学习、思考、劳动,不是知识的传声、复印、翻版。学了此知识,不是只记住此知识,它是要开通、过渡、牵引到彼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而循序渐进,临摹得再准确,也只是匠气。启智、启灵,最为重要。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有的时候也确实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但不要出现“我懂的你讲,我不懂的反倒不讲了”;更不要出现“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反倒不明白了”的尴尬。误人子弟,当应摒弃。
回想自己当学生到现在的经历,我觉得给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可以说涵盖从小学到大学。他读过的错字,我也以“错”为“对”的读了多年,这是近亲繁殖的弊端吧;但他的才学、能力、思维方式,甚至说话的方式、语气、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这是从课程之外、在最好的老师处汲取的营养。这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也必将在影响着我们的学生们,我们当思考用什么样最好的一面去影响、濡养他们。
中学语文教师也是个了不起的职业,大家不要拿自己太当回事,但绝不可以拿自己不当回事。教师本职就是教书的嘛,没什么不对呀?我说的这个教书的,就是没有创造、创新的、日积月累积攒的、陈陈相因延续的、照本宣科的说法、规矩、程式,拾人牙慧的技术和匠气。我也赞成电视业内人士对中学教师出身的人在一些文化媒体的评价:很多大学者都是从中学语文讲坛走出来的。如果有机会,何尝没有脱颖而出,且胜于他们的人呢?
这关键是一个“走”字,不是说改行,而是走出小知识分子的小家子气,走出匠气笼罩的课堂八股程序,走出束缚、羁绊、拘泥、陈规,走出精于操作、表演、雕饰、如同绘画绣花的所谓的精致,摒弃疏于挖掘文本、做读本的表面文章、热衷于场面的热闹繁荣的授课和设计,这是指从教学到治学到思想的根本转变。
姜东,教师,现居吉林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