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各级各类学校都纷纷推出集体备课,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探究的一种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精神,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状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结构,减少教学中的失误。然而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使集体备课误入歧途,失去了组织该项活动的原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集体备课缺少沟通合作,成了“教案之和”
某校教研组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定期实施集体备课,做法主要是由备课组长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或设计学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审核,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并签字印刷供大家使用。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当作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的“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 “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缩小了教师的相对工作量,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缺少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误区二:集体备课脱离教学实际,成了“网络拼盘”
一些集体备课组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在组长的带领下,成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由各位任课教师按章节对号入座进行“在线查找”,他们将各大教育网站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成功下载”,实施“拿来主义”。诚然,网络资源的优势有目共睹,它有直接性、先进性、时代性等特点,特别是那些声文并茂的课件,赋予教学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好帮手。但这种“网络拼盘”式的集体备课,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盘吸收。
误区三:集体备课忽视师生差异,成了“模板复制”
报载:某地区视导团到一所学校指导工作,走进课堂听了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3节新授课,3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课题,听课教师听到的3节课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导入,一样的悬念,一样的讨论,一样的练习,一样的过程。听课教师不禁纳闷,为什么3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几位教师事前经过了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教室,照本宣科。集体备课成了“模板复制”和僵硬的机械重复,它忽视了教师对课堂的主观调控能力,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同时也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误区四:集体备课只看“穿靴戴帽”,成了“模式推广”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必须统一教学思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课时、统一备课教案,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果这“四统“方法形成固定模式进行推广,来规范教师上课的每一步,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的味道,也有犯“教条主义”错误之嫌。诚然,在某一区域推广某一模式的话,这种模式一定有它的先进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不尊重教师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差异和办学条件等因素,一律用统一的套路、统一的框框,有些教师总觉得很被动,失去了自我,很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创造性了,这种情况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误区五:集体备课监督保障机制不够,成了“形式主义”
首先,学校应当组织教师静下心来,共同商谈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
其次,为了体现集体备课的本意,学校在教案设计上,要力求考虑到备课每一个环节的方方面面。教师既要分工合作,又要明确各自的备课职责,坚持“兼顾一般,重点突破”的原则。既有共备部分,又有个备部分,还要有争鸣部分、反思部分、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以及个性创造设计等栏目。
再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采用最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去发挥、去拓展,要统分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和格局。
总之,集体备课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加和共同研讨,否则,集体备课只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学生,又成长教师。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更新思想,改变方法,以使教师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开拓出一片崭新的教育天地。
(责任编辑:黄晓)
误区一:集体备课缺少沟通合作,成了“教案之和”
某校教研组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定期实施集体备课,做法主要是由备课组长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或设计学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审核,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并签字印刷供大家使用。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当作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的“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 “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缩小了教师的相对工作量,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缺少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误区二:集体备课脱离教学实际,成了“网络拼盘”
一些集体备课组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在组长的带领下,成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由各位任课教师按章节对号入座进行“在线查找”,他们将各大教育网站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成功下载”,实施“拿来主义”。诚然,网络资源的优势有目共睹,它有直接性、先进性、时代性等特点,特别是那些声文并茂的课件,赋予教学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好帮手。但这种“网络拼盘”式的集体备课,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盘吸收。
误区三:集体备课忽视师生差异,成了“模板复制”
报载:某地区视导团到一所学校指导工作,走进课堂听了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3节新授课,3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课题,听课教师听到的3节课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导入,一样的悬念,一样的讨论,一样的练习,一样的过程。听课教师不禁纳闷,为什么3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几位教师事前经过了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教室,照本宣科。集体备课成了“模板复制”和僵硬的机械重复,它忽视了教师对课堂的主观调控能力,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同时也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误区四:集体备课只看“穿靴戴帽”,成了“模式推广”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必须统一教学思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课时、统一备课教案,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果这“四统“方法形成固定模式进行推广,来规范教师上课的每一步,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的味道,也有犯“教条主义”错误之嫌。诚然,在某一区域推广某一模式的话,这种模式一定有它的先进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不尊重教师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差异和办学条件等因素,一律用统一的套路、统一的框框,有些教师总觉得很被动,失去了自我,很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创造性了,这种情况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误区五:集体备课监督保障机制不够,成了“形式主义”
首先,学校应当组织教师静下心来,共同商谈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
其次,为了体现集体备课的本意,学校在教案设计上,要力求考虑到备课每一个环节的方方面面。教师既要分工合作,又要明确各自的备课职责,坚持“兼顾一般,重点突破”的原则。既有共备部分,又有个备部分,还要有争鸣部分、反思部分、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以及个性创造设计等栏目。
再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班的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采用最合理的手段和方法施教,创造性地去设计、去发挥、去拓展,要统分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防止出现“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和格局。
总之,集体备课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加和共同研讨,否则,集体备课只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通过集体备课来解决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学生,又成长教师。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更新思想,改变方法,以使教师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开拓出一片崭新的教育天地。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