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还原法”教读古诗文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ot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引领学生重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倡导者的初衷也许是想让中华优秀文化能得以传承,用经典来浸润祖国未来花朵的心灵。这样的宗旨值得推崇,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又遗憾地发现,很多时候“吟诵经典”的活动呈现的是形式大于内容,表演高于领悟,甚至有时还出现了与作品本意相悖的谬论。由此,我产生了一个新思考:传承经典文化固然重要,但究竟该如何去传承?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上,该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经典的真谛,从而让他们稚嫩的心灵,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愉悦和艺术享受?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本就是教无定法。但我以为,它也应该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教要得法、合法,要守住经典根本的底线,才是负责任的传承。
  在此,我想以陶渊明《饮酒》(其五)篇的教学设想为载体,谈谈如何用“还原法”做古诗文的教学,引领学生去重拾经典中已鲜为人知失落的人性美。
  一、“还原”诗人的生存状态,从人本能的角度,做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穿越时空,拉近与他的距离,更能聆听他的真实心声
  我们都知道一个共同的文学规律:现存的经典古诗文,每篇的创作,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事件的特定背景下从自己的某个视角有感而发的。通过还原作者当时的生存状态、文字背后的真实意蕴以及诗歌隐含的真实情感,用同理心去体悟,与他们最初的言衷接近(我们不能说把握,更不能说吻合,因为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会有相重的情感,何况这些事隔着时空,且不同人),这就是我在此要倡导的“还原法”。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于这个作品传统的解读:全诗描写了诗人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将田园生活描写得宁静幽美,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黑暗、安贫乐道的生活情怀。我以为这样的理解并无大错,可有些过于狭隘,好像一定要给陶渊明贴上一个高尚节操的道德标签,他才能成其为伟大。倘若能将这首诗诗人创作时的生存状态做一个有趣的还原,再从人性的角度去探究,那么结论也许就另有新意了。
  二、还原诗文字词的“本意”,结合具体情境,依据合理的逻辑去揣摩挖掘字词背后的深层意蕴,更能触及经典的根本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吧。
  国运不济,加之自己又时运不佳,陶渊明一时找寻不到自己精神牢笼的出口。站在这个基点上,我们对《饮酒》中很多的词句的理解就应该有不同的意蕴。由此我在教学的“问题撩拨”环节中,给同学们设置了这样的五个问题:1、试从主客观的角度,猜测“无车马喧”有哪些原因?2、“心远”怎么理解?它和“地自偏”有关系吗?是怎样的关系?3、“悠然见南山”,“悠然”是快乐的表现吗?如不是,那是什么?“见”是细细领略风景吗?如不是,那又是什么?4、“飞鸟”尚能“相与还”,而东晋末年的局势,你认为这句描写仅仅只是作者的客观叙述吗?如不是,那还有什么?5、末句中的“真意”诗人真的是因不清楚而至“忘言”吗?
  打破传统淡泊宁静、安贫乐道先入为主的陈见,集合鲁迅先生的论述和对诗人生存状态的还原,这些问题就应该有重新的定论。因战祸连年,民不聊生的动荡生活,当然不会有车水马龙的热闹与繁荣,所以我以为这不仅仅只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宁静,更是一种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何谓“心远”?如果真按照常理所说他追求世俗的宁静与超逸,那么他应该是“心近”。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他所向往的那种耕作田园、饮酒题诗的生活。可为何偏偏是“心远”?“远”除有远离之意外,还有“远思”之意。他在思索国之将来,己之命数。确切来讲,我以为合理的解读应该是“地远”而“心偏”,虽身处之地远离集权中心,而心却偏偏偏向那里。这才是陶渊明骨子里应有的情怀。由此“悠然”之“见”不再是快乐的欣赏,而是怅然的远眺深思:虽到暮时,鸟儿们却能结伴归巢,明天真的国破家亡之时,我又将魂归何处呢?这中间是怎样的真意,那是一种在这样的世道为人的无奈与悲哀,能说得尽,道得明吗?既然不能,那就干脆不说吧,“忘言”就成了最好的托辞。
  沿着这样的思路去追寻,我们似乎更能理解陶渊明的苦痛与伤情,更能触及他文字背后的真情。诗人的创作原则字字珠玑,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当然也不会例外。如果是在刚刚辞官劳作归来清醒状态下说出“但使愿无违”,我们可以将其理解超然与旷达。而在国之将亡又饮酒的醉态下,再将“悠然见南山”视作超然于世的情怀,那就似乎太过浅薄,不是我们,而是陶渊明。
  三、还原诗歌的真情,重拾经典中因人们的浅读而已然失落的人性美,反思自身活在当下的状态并适时调适,方能成为履责的传承
  身在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饮酒于当时的一批名士而言,已然成为一种沿袭之风。社会越是动荡,国运如风中的飞絮,无法预知它下一刻的命运归宿时,唯有借酒麻木,方能让自己沉醉,从痛苦的精神枷锁的桎梏中,获得短暂的解脱。这是一个正常人的人性需求,无可厚非。是不是我们说在面对国之将亡的残酷现实,陶渊明貌似旷达、宁静、安贫乐道,实则消极、无奈、痛苦无助,就是对他全盘的否定呢?我以为不是,恰恰相反,这正是对其真实人性美的准确捕捉。
  人性的美不一定都表现为令人身心愉悦的,如果都是那样反而就无美可言了。一个诗人,特别是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他的作品,也决不只有人性中的坚毅,他也应该拥有脆弱和感伤的权利。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中学数学人教版(必修四)《平面向量共线定理的应用》教学为例,探讨新教材在课堂上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学会”怎样转变为“会学”、“会用”。文中对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进行了新的认识,对新课程的使用有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中学数学人教版(必修四) 习题拓展 探究式教学  首先让我们明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理念,具体目标是:(一)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期刊
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于计算他们总是退避三尺。然而,计算教学又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意志、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何把学生从纷繁的计算中解放出来,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思考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做到:头脑中狭隘“小”计算到“大”课堂教学理念的全新转变。
期刊
【摘 要】农牧区的汉语文学习,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已经到了一个难以突破的学习瓶颈,就是学生在熟练掌握汉语文基础知识后,很难把它灵活地运用到阅读和写作当中去,因此这也成为学生各种考试的最大失分点。那么该如何提升现在中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呢,如何突破农牧区汉语文学习的瓶颈呢?如何让汉语文学习真正地符合我们生活的切实需要呢?我们现行汉语文课堂教学又该有何改变呢?本文将就农牧区
期刊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的导入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至关重要。好的导入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篇课文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幽默语言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导入,冲击学生听觉、视觉;写作背景导入法,开拓学生视野;制造悬念导入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应注意课堂导入的技巧,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 技巧  著名特
期刊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塑造他们,使他们成材,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人们常说:“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教育教学素质。这三个素质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它对语文老师的工作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1、首先语文教师要有哲学眼光  要用辩证的目光,全面准确有针对地看语文教学。试想,一位语文教师在对待文学作品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语文教师给学生
期刊
【摘 要】最近几年以来,农村小学生进城就读人数迅速上升,转入城区读书的农村小学生学习成绩有了明显地提高。但是,进城就读的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很大的问题: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标准、结合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可以看出学生体重两级分化严重;肺活量指数低的可怕;耐力素质、柔韧力量、速度灵巧类项目测试成绩不尽人意。更加可怕的是几乎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没有自己爱好擅长的运动项目。依据
期刊
【摘 要】看图写话是低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写出通顺的句子,能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低下,往往看不懂图意,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即使理会图意,写出的话也呆板没有生气;表述不清,语无伦次。教师方面则显得教学方法不妥,教学手段不科学等问题。于是笔者挖掘图片资源,采取看图方法先行,以训练作为提高习作能力的渠道,科学的采用评价方法等策略促进学生写话能力的提升
期刊
【摘 要】由于历史学科的现实地位和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学不可能与语文等学科相提并论,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上出历史课的特色,用最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有效性 历史味  历史学科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如何,虽然我们的教育专家们说历史的地位是如何如何的高,还能举出很多的证据,但这一个问题不是专家说了算,是家长和学生们说了算,去问问学生和家长就有答案了,或者看一下各
期刊
【摘 要】微信是腾讯公司推手机即时通讯服务软件,目前国内一些博物馆积极探索微信应用,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先后推出了微信平台,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拓展了博物馆的服务范围和领域,提升了影响力。阿拉善博物馆于2013年11月开通了官方微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官方微信集语音导览、实时报道、展览欣赏、传播知识于一身,已成为阿拉善博物馆在新媒体时代最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之一
期刊
教学个性化,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信仰、教学理念支配、指导下,通过对教材融会贯通的理解和独具匠心的处理,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富有个性地组织指导学生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从而使教学具有强烈的学科色彩和教师教学的智慧的印迹,使师生的个性在交流互动中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能够根据不同的个人特点,各自需求各种不同的途径,达到共同的数学目标和愉悦、和谐的教学境界。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个性化呢?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