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创建高效课堂成为众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虽然教师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模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未能正确处理好师与生的平等关系、教与学的主次关系、多与少的时间關系、先与后的顺序关系、动与静的相对关系、质与形的内涵关系等,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高效课堂创建举步维艰。
【关键词】高效课堂;关系处理;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追求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践行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不管采用哪种课堂教学方法,只要实现了课堂高效这个目的,就可以肯定地说,课改是成功的。
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以最少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是否高效,一看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1]。
我国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16年。曾记得,1998年笔者刚参加工作,接触到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法。2002年,宁县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但由于当时客观条件有限,可借鉴学习的理论知识少,进行新课改等于摸着石头过河,凭的是满腔的热忱和对自身的挑战,直到那届学生毕业,才证实学校新课改取得一定的成功,我们也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好处。2006年,学校学习借鉴洋思教学模式,以学习理论作为切入点,努力探索实践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2009年,学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河南省沁阳市永威中学的“四清”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配套工程之一),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2012年,学校开始借鉴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课堂教学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课堂教学的浮躁、虚假现象尤为突出,一味地追求表面的热闹、形式的多样和庸俗的时尚,导致了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与课改的最终目的渐行渐远。一路走来,新课改虽然取得了些许成功,但教师也苦恼过、彷徨过、质疑过,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笔者就打造高效课堂要处理好的六种关系,谈谈总的认识。
一、师与生的“平等”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是教育学生的人。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被教师教育的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是第一位的,学生要做的就是绝对服从。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于是,师生平等的观念占据了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是自由的,没有批评、要求、管理,只有关注、劝说、暗示。师生关系从相对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走向极端,转变成了绝对的平等,课堂上师不像师,生不像生。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内涵是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但毕竟教师与学生不同(知识、阅历、能力、责任等不同),这就决定了师生平等中必然存在着不平等,如果是绝对的平等,那么,还要教师干什么?学生不就可以完全自由地发展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首先做好教师,学生应首先像一个学生,师生各司其职,各谋其事,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与学的“主次”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上两种行为之间的关系,教与学关系处理的好坏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职责正如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施教,而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唯有认真听、认真记。这种学是无意识的,失去了主体地位,学得不深刻、不持久、效果差。新课改理念重新界定了教与学,教就是导,指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并懂得学生内心需求的基础上,向学生输送必需的东西。导学习目标,导学习内容,导学习过程,通过导,导出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热情、质疑精神、创造意识。这里我们要注意导的时机、方法、方向等,只有全方位进行科学的导,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发展。学就是学生自动、自觉、自主的行为。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之中,充满乐趣、充满自信、充满希望,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所悟、所思、所想、所获,通过这样有效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因此,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需真正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定教。
三、多与少的“时间”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一节课的时间由教师来支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的基础,无视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成为空话,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讲得多,占用课堂时间多。新课改提倡教师精讲,就是教师的讲课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课堂的三分之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真正实现让学生全过程学习,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才能健康发展。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将精讲变成了少讲和不讲。当然精讲对教师来说是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做到真正的精讲。对那些不愿改革、不思进取的老师来说,精讲成了他们少讲和不讲的托词,教师的少讲或不讲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无序、盲目的状态,更不用说学生的学习效果了。
四、先与后的“顺序”关系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在先,学生的学在后,教师按自己的思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按照教师教的思路去记背知识点、完成作业(学习任务)、复习巩固。而新课改中不管哪种模式,都要求学生先学,先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先实践。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思考、实践,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适时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做学习的主人,依靠自己、依靠同学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再进行教——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而是启发、点拨、引导。这是一种帮学,使学生能真正学会与会学。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有疑问或学生合作、探究没有结果时,教师迫不及待地给出问题答案的现象,使学生失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的主动学习也退化成被动学习。课堂教学改革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先后关系,就是要做到不学不教。 五、动与静的“相对”关系
传统课堂,学生须规规矩矩坐着,不能随意走动,不能左顾右盼,不准交头接耳,甚至学生的坐姿都做统一要求,学生要做的就是静静地听。新课改强调“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于是,很多课堂都“动起来”了,而且不是一时的动,是全过程都在动;不是一个人动,而是全员动,教师也跟着动。教师对动的内涵理解不深,对动的本质把握不清,采取的措施不当,这种“动”成了表面的、形式的动,成为骚动、躁动、浮动、乱动,为动而动,成了装点门面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3]。学生在这样“动”的课堂上,缺少了自觉、自制、自醒,慢慢养成许多不良习气,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诸葛亮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说明学习需要静,只有静下心来,埋下头来,用真心学,学习才会进步。新课改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静促成自主学习的高效,只有将动促成合作探究的高效,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课堂的生动性、实效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六、质与形的“内涵”關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硬件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我们推进新课改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这是好事。可是,今天有些课堂已经离不开多媒体设备了,一旦离开,教学就不能顺利进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没有错,但是,有些教师把运用多媒体授课等同于课堂教学改革,导致课堂教学变成了多媒体资源的有序展示,一节课不用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设备,将大量时间花在“形”上求新,大做文章,而忽略了质,忽略了实用,同时也忽略了传统教学设备所具有的现代教学设备不可替代的作用。魏书生先生曾说,课堂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笔者认为,多媒体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喧宾夺主。另外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在所谓的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提问没有什么价值。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了,教师问学生,回答得好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应该鼓掌,这时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集体鼓掌肯定、表扬,学生确确实实被教师“绑架”了。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演变成了一种形式,对学生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呢?
有人说“课改”是一场全方位的理论实践创新。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作为教育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处理好这六种关系,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曾美华.打造高效课堂彰显创新教学魅力: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J].成功(教育),2012(3):8.
[2]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高效课堂;关系处理;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追求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践行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改革不管采用哪种课堂教学方法,只要实现了课堂高效这个目的,就可以肯定地说,课改是成功的。
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以最少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是否高效,一看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1]。
我国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16年。曾记得,1998年笔者刚参加工作,接触到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法。2002年,宁县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但由于当时客观条件有限,可借鉴学习的理论知识少,进行新课改等于摸着石头过河,凭的是满腔的热忱和对自身的挑战,直到那届学生毕业,才证实学校新课改取得一定的成功,我们也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好处。2006年,学校学习借鉴洋思教学模式,以学习理论作为切入点,努力探索实践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2009年,学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河南省沁阳市永威中学的“四清”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配套工程之一),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2012年,学校开始借鉴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课堂教学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课堂教学的浮躁、虚假现象尤为突出,一味地追求表面的热闹、形式的多样和庸俗的时尚,导致了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与课改的最终目的渐行渐远。一路走来,新课改虽然取得了些许成功,但教师也苦恼过、彷徨过、质疑过,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下面,笔者就打造高效课堂要处理好的六种关系,谈谈总的认识。
一、师与生的“平等”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是教育学生的人。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被教师教育的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是第一位的,学生要做的就是绝对服从。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于是,师生平等的观念占据了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是自由的,没有批评、要求、管理,只有关注、劝说、暗示。师生关系从相对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走向极端,转变成了绝对的平等,课堂上师不像师,生不像生。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内涵是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但毕竟教师与学生不同(知识、阅历、能力、责任等不同),这就决定了师生平等中必然存在着不平等,如果是绝对的平等,那么,还要教师干什么?学生不就可以完全自由地发展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首先做好教师,学生应首先像一个学生,师生各司其职,各谋其事,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与学的“主次”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上两种行为之间的关系,教与学关系处理的好坏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职责正如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施教,而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唯有认真听、认真记。这种学是无意识的,失去了主体地位,学得不深刻、不持久、效果差。新课改理念重新界定了教与学,教就是导,指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并懂得学生内心需求的基础上,向学生输送必需的东西。导学习目标,导学习内容,导学习过程,通过导,导出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热情、质疑精神、创造意识。这里我们要注意导的时机、方法、方向等,只有全方位进行科学的导,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发展。学就是学生自动、自觉、自主的行为。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之中,充满乐趣、充满自信、充满希望,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所悟、所思、所想、所获,通过这样有效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因此,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需真正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定教。
三、多与少的“时间”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一节课的时间由教师来支配,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的基础,无视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成为空话,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讲得多,占用课堂时间多。新课改提倡教师精讲,就是教师的讲课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课堂的三分之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真正实现让学生全过程学习,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才能健康发展。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将精讲变成了少讲和不讲。当然精讲对教师来说是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做到真正的精讲。对那些不愿改革、不思进取的老师来说,精讲成了他们少讲和不讲的托词,教师的少讲或不讲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无序、盲目的状态,更不用说学生的学习效果了。
四、先与后的“顺序”关系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在先,学生的学在后,教师按自己的思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按照教师教的思路去记背知识点、完成作业(学习任务)、复习巩固。而新课改中不管哪种模式,都要求学生先学,先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先实践。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思考、实践,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适时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做学习的主人,依靠自己、依靠同学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再进行教——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而是启发、点拨、引导。这是一种帮学,使学生能真正学会与会学。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有疑问或学生合作、探究没有结果时,教师迫不及待地给出问题答案的现象,使学生失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的主动学习也退化成被动学习。课堂教学改革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先后关系,就是要做到不学不教。 五、动与静的“相对”关系
传统课堂,学生须规规矩矩坐着,不能随意走动,不能左顾右盼,不准交头接耳,甚至学生的坐姿都做统一要求,学生要做的就是静静地听。新课改强调“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于是,很多课堂都“动起来”了,而且不是一时的动,是全过程都在动;不是一个人动,而是全员动,教师也跟着动。教师对动的内涵理解不深,对动的本质把握不清,采取的措施不当,这种“动”成了表面的、形式的动,成为骚动、躁动、浮动、乱动,为动而动,成了装点门面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3]。学生在这样“动”的课堂上,缺少了自觉、自制、自醒,慢慢养成许多不良习气,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诸葛亮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说明学习需要静,只有静下心来,埋下头来,用真心学,学习才会进步。新课改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静促成自主学习的高效,只有将动促成合作探究的高效,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课堂的生动性、实效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六、质与形的“内涵”關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硬件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我们推进新课改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这是好事。可是,今天有些课堂已经离不开多媒体设备了,一旦离开,教学就不能顺利进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没有错,但是,有些教师把运用多媒体授课等同于课堂教学改革,导致课堂教学变成了多媒体资源的有序展示,一节课不用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设备,将大量时间花在“形”上求新,大做文章,而忽略了质,忽略了实用,同时也忽略了传统教学设备所具有的现代教学设备不可替代的作用。魏书生先生曾说,课堂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笔者认为,多媒体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喧宾夺主。另外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在所谓的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提问没有什么价值。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了,教师问学生,回答得好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应该鼓掌,这时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集体鼓掌肯定、表扬,学生确确实实被教师“绑架”了。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演变成了一种形式,对学生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呢?
有人说“课改”是一场全方位的理论实践创新。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作为教育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处理好这六种关系,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曾美华.打造高效课堂彰显创新教学魅力: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J].成功(教育),2012(3):8.
[2]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