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发科学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现象、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它是分析、研究事物的过程。在对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探索者通过研究、推理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这就是科学精神。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具备科学精神,才能产生探索科学的意愿,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崭新课题。
  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须依赖大量资源,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领悟相关思想和精神。因此,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效地开发科学教育资源至关重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标准》还进一步强调: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基于此,学校要在科学教育实践中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充分挖掘有价值的科学教育资源,拓宽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渠道,并结合学校和地域优势,探求整合与利用科学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环境熏陶,科学引领
  学校应积极推进科学教育建设,把科学教育建设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具有特色的科学教育文化融进校园文化中,打造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润泽师生心田,引领师生心灵的成长。
  1.美化教育环境,打造生态校园
  为了美化教育环境,笔者所在学校合理布局校园。一进校门最吸引人的是绿色长廊,假山、喷水池和各色植物相映成趣,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图画。此外,教学楼的每一层都分别栽种了杜鹃、大红花(朱瑾)、鸭脚木……整个校园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为了打造生态校园,学校创造性地设计了室内生物园。生物园内树影婆娑,姹紫嫣红;泉水从石间涌出,汇流成溪;溪中水草摇曳,鱼儿穿梭;两岸绿草如茵,花繁叶茂,国家珍稀植物桫椤、名贵花卉拖鞋兰点缀其中。就这样,池塘系统和湿地系统自然形成。此外,我们在室内生物园建立了人工森林、草原和农田系统,将各种动物标本按照其栖息环境分别放置。室内生物园的建立具有两个意义。一是既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又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二是使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和动物,并了解其生活环境,进而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体现科学教学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2.加强环保教育,建设“节约型”学校
  为了加强环保教育,建设“节约型”学校,我们具体落实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班级卫生环保角,通过班队会、主题活动,开展节约能源的教育工作,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二是结合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和世界无烟日等节日,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环保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生态道德意识。
  3.发挥宣传作用,争当绿色志愿者
  为了有效发挥宣传的作用,让学生争当绿色志愿者,学校具体落实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利用校园网、校讯通、宣传栏和广播等渠道宣传科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知识、养成文明习惯和践行文明行为。二是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的活动,通过开展“争当绿色志愿者”社区学习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又引导学生、家长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减低消耗的绿色行动,共同为社会的生态文明撑起一片蓝天。
  二、课堂渗透,提高实效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开展科学教育。相应地,教师紧扣《标准》,挖掘教材内容,把知识教学、技能传授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又理解人类在科学中的重要责任,最终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
  科学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旨在通过研究学习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追求真理、领悟真理和坚持真理。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学校以“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依据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的特点,制定了《雅荷塘小学学生科学素养的相应培养目标体系》(以下简称《目标体系》)。除科学教师之外的其他教师可根据这个《目标体系》,认真钻研相关教材,挖掘其中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知识点,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渗透在除科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并落实到相关教学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力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1.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科学教育相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太阳》和《奇怪的大石头》等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的科学问题,并通过查阅相关的课外书籍寻求答案。这样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拓宽学生的视野,还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实证科学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推导公式的过程就是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求取真知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有关“圆周率”的内容时,教师可带着学生推导相关公式。具体来说,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想办法测量一个圆盖子的长度。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学生用绳子测量,有的学生用软尺测量……总之,学生测量了大大小小的圆的长度。最终,学生发现:所有圆的圆周与它的直径的比例几乎一样。就这样,学生发现了“圆周率”。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推理能力。   3.在英语单词的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单词教学有机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科学教育与单词教学有机结合,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rainbow(彩虹)这个单词时,教师向学生提问:What colour is the rainbow? Do you like the rainbow? 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彩虹为什么会有七种颜色,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于是,教师给学生讲述彩虹形成的光学原理。就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单词,又了解到自然界的科学现象,还于无形之中提升了科学素养。
  三、活动体验,提升素养
  学校充分利用区内各级教育基地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力求做到在“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
  1.“校园科技大讲坛”活动,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
  学校每学期均举办活动,主讲团队由学生、教师、家长和专家等组成,旨在围绕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环境和社会等专题教育,且根据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在“校园科技大讲坛”活动中,主持人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以幽默活泼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及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校园科技大讲坛”活动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既让学生丰富科学知识,又使学生体验追求真理的快乐,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电视节目课程”,拓宽科学教育途径
  为了拓宽科学教育的途径,我们将每周六、周日的下午定为“科学娱乐学习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可收看《科技之光》《科技人生》《创新无限》和《我爱发明》等节目,我们将其视为学生的“电视节目课程”。这些电视节目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生产相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科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启迪学生创新探究的智慧,还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学生通过这样的“电视节目课程”,既明白了“学以致用”的关键性,又领悟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3.校外实践活动,延伸知识获取触角
  校外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为了推进科学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周边社区的有利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例如“爱惜水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既延伸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又引导小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物,还让学生把环保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又如让学生探讨广州东濠涌的水质问题、追寻流花湖绿藻肆虐的成因。这些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研究的方向,感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挖掘资源,开发课程
  家长是学生校外学习的组织者,因此,学校应发挥家长的优势、挖掘家长的潜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更多的科学技能。总体而言,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有科学真有用、家园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地方性知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具体来说,有两方面。一是家园这一校本课程以“家园”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例如“白色污染”“废水废气”“玻璃幕墙”和“噪音”等)入手开展调查,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整合成实践报告,在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后进行展示和交流。二是科学真有用这一校本课程分别针对低、中、高三个年段,每个年段的知识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的。高年段课程不仅是对低年段课程的回顾,更在原有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科学真有用这一校本课程重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不仅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教育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学校为学生搭建科学实践的平台,以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为载体,让科学思想渗透进学生的心灵,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
其他文献
摘要:漏电断路器在反应触电和漏电保护方面具有灵敏度高、动作迅速准确、可靠性高等特点,因此这种保护装置在家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单相漏电断路器工作原理的简述,总结出正确选择、安装和使用方法。  关键词:保护装置;单相漏电断路器;选择;安装;使用方法  作者简介:牙凤莉(1971-),女,壮族,广西河池人,广西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讲师,高级技师。(广西河池547000)  中图分类号:TM
化学中的人文精神不显于外,而潜于内。作为教师,可从化学教材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在化学教育之中弘扬人文精神。基于此,本文从三方面探讨如何从高中化学教材中发掘和弘扬人文精神。  一、介绍化学史实,弘扬人文传统  1.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实耐人寻味  高中化学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化学史实,其内容耐人寻味。例如在“认识化学科学”这
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相连,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又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基于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既应立足学生的心理、生理及认知能力的特点,又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调节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加速。例如通过“暗示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解除学生的
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应具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其中,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设计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是评价教学效果的落脚点。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对教学方向的指引。现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师叙写教学目标的误区所在与规避策略。  一、教学目标叙写的误区分析  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