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培养目标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在关注青少年学生现实世界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前,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问题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初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社会经验少,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而地理教学本身的诸多特点,促使它在实施环境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出了以下尝试。
一、抓“近”法
在认识学上有“就近”效应,即对事物的认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孩子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有亲切感,易感知,从这个意义讲,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乡土地理涉及家乡自然、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乡土性、真实性和时代性。通过对发生在家乡的地理事件的观察、分析,使学生懂得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协调人地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尊重自然、关心环境、热爱环境,既提高了环保意识,又强化了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例如《中国河流》讲完后,我以本地被污染的护城河为课题资源,布置了一项拓展性学习任务:来自护城河的报告(护城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结果,来自学生调查的护城河内容之丰富、对护城河未来之关切、所提意见所献计策之多大出我所料,作为该活动组织者的我也获益良多。
抓“近”法结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进行,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一个问题,即太熟悉的东西往往易熟视无睹、漠然置之。所以,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需要地理教师练就一双慧眼,多花些心思,精心挑选,细心布局,善于将“平常”化为“腐朽”。
例如气侯变暖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学生也已感同身受,但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及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他们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甚至认为多装几台空调就能解决问题。对此,我以海门莲花峰的地貌变化作为一个切入点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我先问学生:海门莲花峰自然地貌有何变化?莲花峰是距学校10公里处的3A级滨海旅游风景区,他们经常去游玩,非常熟悉。我这一问他们都愣住了,都说没什么变化。我对他们说,周末跟家长去观察后再告诉我。下节课他们情绪激动纷纷畅谈自己的新“发现”:老师,景区变小了、海滩变窄了!甚至有学生说海变大了!我见时机成熟,及时丢下一块“石头”:为什么海滩会变窄了?这“石头”在他们中间瞬间激起千层浪,议论纷纷,然后齐声告诉我: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我再告诉他们最新的一组数据:气候继续变暖,50年后喜玛拉雅山上的冰雪将全部消失。接着,我又及时创设情景:50年后,我们这里将变成什么,想象一下。学生个个面露惧色。气候变暖会带来的后果不点自明。我再顺势启发:我们应该为防止气候继续变暖做些什么?这个过程不仅仅巧妙渗透了环保教育,更启迪了他们的思维。
身边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所见所闻,巧妙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观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惯于用创新思维,有针对性又艺术化地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并作出价值判断,从而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我一直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环境变化,亲眼目睹人地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学生对环境现状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由近及远对目前中国的、世界的环境状况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抓“热”法
环境问题日益世界化,而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无论报刊、电视、广播还是网络媒体,都对环境新闻越来越重视,诸如“三废”污染、城市噪声、资源问题、农药污染、自然灾害、森林消失等热点报道日益频繁。身处网络时代,资讯的传递也越发便捷,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素材,发挥环境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敏感性等特点进行环境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例如把“08雪灾”“汶川地震”引入地理课堂,对增强学生的灾害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都是很佳的教学资源。
与此同时,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都是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良好的生存条件而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每年定期的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以唤起人们注意全球环境及资源的现状,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例如世界环境日我指导学生以“尊重生命善待地球”为主题设计广告词;植树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和森林有个约会”诗歌朗诵;世界水日我组织学生自制宣传画;世界环境日我结合“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演讲比赛等,这些宣传活动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
三、比教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比较法应用简便,有很强的逻辑性,适应于一切问题的探究。是优是劣,有多优有多劣,只有放在比较的环境中才能放大凸现。对于环保教育,我贯用中外比较法。欧美国家的工业发展远早于中国,环境问题早发现早治理,各国人民在深受其害之后环保意识尤为强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欧美人氏普遍有较好的环境人文素养,积极追求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我经常以他们为榜样,以他们作案例引入课堂。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先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列举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存在的种种非环保行为,然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德国人来北京旅游时,照相机里的电池用完后换了一对新电池,可是由于找不到专门的旧电池回收箱,他只好把这两只旧电池带在身上,随他上新疆下云南,跑了大半个中国都没找到旧电池回收箱。最后,他把这两只旧电池怎么处理呢?(稍微停顿,给学生思索的空间)他把这两只旧电池重新带回德国!再如,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我借助多媒体出示“比尔·盖茨家常菜三碟宴请胡锦涛主席”和“一广东商人一桌36万请客”两则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中一外,一俭一奢,对比鲜明。通过比较,促使他们深刻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逐渐形成对环境负责的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地关心周围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努力为改造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树立起环境道德。通过比较,学生的环境观和价值观不断得以修正。
四、因“图”施教法
这里的“图”指各种环境图片,包括环境漫画、公益广告图、摄影。没有比图片更形象、更直观、更震撼人心和更有说服力。一张图片远胜过千万理论说教。对初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图”有助于帮助他们更透彻的认识当前的环境状况。地理教师应重视环境图片的收集,精心挑选,善于用图片第一时间去直击学生的视觉,唤起强烈的思想共鸣,自觉对种种环境问题进行思索、反思,学会正确评价身边的事物,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积极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因“图”施教法有助于更好渗透环境教育。
讲授《中国水资源》,我先展示了一组“北非人民缺水图”和“中国西北缺水图”,待他们都深深被震撼后,我及时创设情景:假如让你们生活在这些地方,你会怎样?然后,我讲了为争夺水资源而发起战争的典型事例,一步步把他们的思路引入我预设的问题连环套:水资源的重要性?如何节约水资源?我们应该为节约水资源做些什么?再如,为让学生更深认识到工业污染及核污染带来的恐怖后果,我向学生展示“水俣病人”“广岛蜻蜓人”“死鱼潮”等鲜活图片。各类公益广告图和新闻图片则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地球只有一个,生命是地球最珍贵的财富!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破坏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实践证明,这”四法”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环境知识的认知能力,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热心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师既要充分把握好有关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又要大胆尝试、积累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新教法,积极推进环境教育,努力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责任编辑罗峰
一、抓“近”法
在认识学上有“就近”效应,即对事物的认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孩子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事物有亲切感,易感知,从这个意义讲,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乡土地理涉及家乡自然、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乡土性、真实性和时代性。通过对发生在家乡的地理事件的观察、分析,使学生懂得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协调人地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尊重自然、关心环境、热爱环境,既提高了环保意识,又强化了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例如《中国河流》讲完后,我以本地被污染的护城河为课题资源,布置了一项拓展性学习任务:来自护城河的报告(护城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结果,来自学生调查的护城河内容之丰富、对护城河未来之关切、所提意见所献计策之多大出我所料,作为该活动组织者的我也获益良多。
抓“近”法结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进行,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一个问题,即太熟悉的东西往往易熟视无睹、漠然置之。所以,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需要地理教师练就一双慧眼,多花些心思,精心挑选,细心布局,善于将“平常”化为“腐朽”。
例如气侯变暖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学生也已感同身受,但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及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他们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甚至认为多装几台空调就能解决问题。对此,我以海门莲花峰的地貌变化作为一个切入点设计了几个教学环节。我先问学生:海门莲花峰自然地貌有何变化?莲花峰是距学校10公里处的3A级滨海旅游风景区,他们经常去游玩,非常熟悉。我这一问他们都愣住了,都说没什么变化。我对他们说,周末跟家长去观察后再告诉我。下节课他们情绪激动纷纷畅谈自己的新“发现”:老师,景区变小了、海滩变窄了!甚至有学生说海变大了!我见时机成熟,及时丢下一块“石头”:为什么海滩会变窄了?这“石头”在他们中间瞬间激起千层浪,议论纷纷,然后齐声告诉我: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我再告诉他们最新的一组数据:气候继续变暖,50年后喜玛拉雅山上的冰雪将全部消失。接着,我又及时创设情景:50年后,我们这里将变成什么,想象一下。学生个个面露惧色。气候变暖会带来的后果不点自明。我再顺势启发:我们应该为防止气候继续变暖做些什么?这个过程不仅仅巧妙渗透了环保教育,更启迪了他们的思维。
身边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所见所闻,巧妙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观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惯于用创新思维,有针对性又艺术化地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并作出价值判断,从而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我一直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环境变化,亲眼目睹人地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学生对环境现状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由近及远对目前中国的、世界的环境状况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抓“热”法
环境问题日益世界化,而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无论报刊、电视、广播还是网络媒体,都对环境新闻越来越重视,诸如“三废”污染、城市噪声、资源问题、农药污染、自然灾害、森林消失等热点报道日益频繁。身处网络时代,资讯的传递也越发便捷,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素材,发挥环境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敏感性等特点进行环境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例如把“08雪灾”“汶川地震”引入地理课堂,对增强学生的灾害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都是很佳的教学资源。
与此同时,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都是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或联合国确认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良好的生存条件而呼吁人们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每年定期的活动中,围绕一个主题,以唤起人们注意全球环境及资源的现状,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活动。例如世界环境日我指导学生以“尊重生命善待地球”为主题设计广告词;植树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和森林有个约会”诗歌朗诵;世界水日我组织学生自制宣传画;世界环境日我结合“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演讲比赛等,这些宣传活动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
三、比教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比较法应用简便,有很强的逻辑性,适应于一切问题的探究。是优是劣,有多优有多劣,只有放在比较的环境中才能放大凸现。对于环保教育,我贯用中外比较法。欧美国家的工业发展远早于中国,环境问题早发现早治理,各国人民在深受其害之后环保意识尤为强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欧美人氏普遍有较好的环境人文素养,积极追求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因此,我经常以他们为榜样,以他们作案例引入课堂。
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先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列举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存在的种种非环保行为,然后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德国人来北京旅游时,照相机里的电池用完后换了一对新电池,可是由于找不到专门的旧电池回收箱,他只好把这两只旧电池带在身上,随他上新疆下云南,跑了大半个中国都没找到旧电池回收箱。最后,他把这两只旧电池怎么处理呢?(稍微停顿,给学生思索的空间)他把这两只旧电池重新带回德国!再如,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我借助多媒体出示“比尔·盖茨家常菜三碟宴请胡锦涛主席”和“一广东商人一桌36万请客”两则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中一外,一俭一奢,对比鲜明。通过比较,促使他们深刻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逐渐形成对环境负责的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地关心周围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努力为改造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树立起环境道德。通过比较,学生的环境观和价值观不断得以修正。
四、因“图”施教法
这里的“图”指各种环境图片,包括环境漫画、公益广告图、摄影。没有比图片更形象、更直观、更震撼人心和更有说服力。一张图片远胜过千万理论说教。对初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图”有助于帮助他们更透彻的认识当前的环境状况。地理教师应重视环境图片的收集,精心挑选,善于用图片第一时间去直击学生的视觉,唤起强烈的思想共鸣,自觉对种种环境问题进行思索、反思,学会正确评价身边的事物,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积极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因“图”施教法有助于更好渗透环境教育。
讲授《中国水资源》,我先展示了一组“北非人民缺水图”和“中国西北缺水图”,待他们都深深被震撼后,我及时创设情景:假如让你们生活在这些地方,你会怎样?然后,我讲了为争夺水资源而发起战争的典型事例,一步步把他们的思路引入我预设的问题连环套:水资源的重要性?如何节约水资源?我们应该为节约水资源做些什么?再如,为让学生更深认识到工业污染及核污染带来的恐怖后果,我向学生展示“水俣病人”“广岛蜻蜓人”“死鱼潮”等鲜活图片。各类公益广告图和新闻图片则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地球只有一个,生命是地球最珍贵的财富!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破坏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实践证明,这”四法”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环境知识的认知能力,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热心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师既要充分把握好有关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又要大胆尝试、积累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新教法,积极推进环境教育,努力使地理教学真正成为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