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五年制)物理教学创设生活化情景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er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师范(五年制)物理教学有着不同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为此,师范物理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显得更为重要。生活化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创设生活化情景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师范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师范(五年制)物理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学设计
  
  师范(五年制)物理教学有着不同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毕业后胜任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是其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师范物理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显得极为重要。师范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生活化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师范教育的要求。
  
  1.教师要有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首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在教师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破则不立,“破”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最终达成“立”的一个前提保证。
  在科学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系统而高效地传授学科知识,有效地完成认知性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被打入“冷宫”;教师作为既定的知识的占有者,是先知,处于强势地位,而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是后学,处于弱势地位,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生动的双向交流、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生活关系,而仅仅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授受关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意义仅仅是为了掌握学科知识,认识外部世界,教学被当作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而人的生成性、主体性、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则被遗忘和抛弃了,课堂变得沉闷、乏味,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生命意义的显现。
  在生活认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这一认知性任务,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这一生命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尤其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授受关系,而是处于同一生活世界中的不同主体之间如何由互识到共识的问题,因而课堂教学需要研究解决的是作为不同主体的师生之间是如何通过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达到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共识乃至产生“共鸣”的问题。教学和考试的落脚点不再是知识的记住和套用问题,而是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问题,即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世界中实际问题的问题。
  
  2.教学设计要生活化
  
  2.1课程目标三维化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作为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三者之间是相互孤立的还是具有某种联系?教师需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知识、方法、情感,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知识的相互联系比较紧密,而且存在着明确的递进关系。一个新知识的构建,需要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的展开,就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之间的联系,就是线索。方法则不是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它是从许多同类事物中概括出来的。然而,方法的存在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如果没有具体问题的支撑而空谈方法,这些‘方法’只能是空洞的条文。”而情感更是受现时的教学场景所影响,受具体的感官刺激所左右。由于知识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易于把握,属“显性”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常都是以知识为线索的,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绝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机交织、水乳交融的。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同样一个知识点,任何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自然可以实现相同的知识目标,然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却可以实现不同的过程和情感目标。正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的那样:“像《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一教学片段,就存在着以下各种不同的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运用打点计时器作为主要实验器材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内用数码摄像机连续摄影,当堂分析下落小球的运动,增强学生应用日常器材进行物理探究的意识;启发学生制作位移随时间平方变化的图像,发展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伽利略通过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办法,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展示人类在月球上进行的金属球和羽毛具有相同下落规律的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激情;以及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处理自由落体运动的信息中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这些多维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目标是共存的。”
  
  2.2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妨认真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其中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不利的,如何消除其不良影响;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有益的,如何合理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经历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份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合作攻关哪些研究课题,从事哪些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乃至自主创新的能力,等等。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关于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方面,相应的条目有: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②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③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④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⑤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⑥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3教学方式生活化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关于教学方式的考虑,也是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方式生活化的道路上,陶行知先生堪称伟大的先行者。“当年陶行知主持的重庆育才学校,不少课程都应用形象的教学方法讲授,如社会组的时事课用活报剧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自然组的化学课也用表演的形式,如他们创造的化学之舞,将枯燥的化学变化公式用舞蹈表现出来,使人产生兴趣,易学易懂。像这样把科学教学加以艺术化、舞蹈化的方法,尚属破天荒之举”。
  为了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广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出发,选用图表、漫画、照片、录像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习题设计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实践,习题来自于生活,因而物理习题中必然有能够体现其存在的生活场景,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习题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题中生活场景的分析、营造和联系,把解题的过程变成探究的过程和知识应用的过程。
  有些物理习题教师应以生活原貌的形式给出,应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对题中的生活场景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创建物理模型,要通过许多具体的物理习题加强这方面教学,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对于一些抽象或立意新颖的物理问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是有困难的,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出题中的生活场景,化抽象为具体,由局部到整体,让学生弄清问题设置的生活环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从一个新的高度把握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2]蒋雅云.论课堂生活化的主要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3).
  [3]缪建平.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04,(Z1).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具体而言,中小学素质教育应该使每位学生都达到如下四项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做人。而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分数评比的压力下,为了应付考试,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为考试而教条条,学生为考试而背条条,考试要求考生答条条,考试过后全忘掉的不良倾向。由于这一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长期作祟,结果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使思想政治课所担负的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    为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一
摘要: 本文从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注重启发引导,把握递进性、时序性,以及积极倡导学生提问四个方面探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科学架构,以期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历史课程教学问题科学架构    “学问”一词体现“问”与“学”的密切关系,而真正体现教学规律的应该是“问学”,只有在问的基础上,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问
摘要: 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情况,本文作者结合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倒叙式导入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记忆。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体会创新    现今,教育已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全面提高人的创造能力的“以学生为本”的时代。这自然是对长期以来历史教师解惑、授道、答疑单纯职责的置疑。教师理应放下权威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振兴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涵,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落实课改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呢?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仅限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为了扩大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利用乡土教材,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
目的:探讨对肺结核患者予以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纳入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纳入来我院就诊的肺结核患者74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呢?下面我谈谈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对其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表现出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