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改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这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由重视人到关注人,命题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习作的兴趣;在评价上,教师要多肯定,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人性化教学,易于动笔之出路
习作教学要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首先,要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懂得文章就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来表达真情实感。
1.激情导入,培养习作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靠责任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如果能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就能把学生习作兴趣培养起来。有经验的教师在作文教学开始,设计有关情境,通过师生参与,触动学生情感,唤起情感体验,点燃习作愿望,提高作文的兴趣,有效达到作文教学目的。
2.贴近生活,打开习作源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些都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打開小学生习作的源头。
(1)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设计作文教学,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表达出来。如以下的题目就是依据学生生活而拟的:《我的同学》、《激烈的成语竞赛》、《我最喜欢的游戏》等。
(2)教师还可以借助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如续写结尾、拓展插图、扩展情节等。
(3)当遇到学生不熟悉的习作命题时,教师要注意拉近学生和所写事物的距离,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习作素材,熟悉写作的有关事物,培养对事物的感情。
3.自由表达,降低习作难度。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这时候怎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作文教学要少写命题的习作,如果要出题,教师也要考虑范围,能让学生自选素材、自拟题目为好。
二、广泛课外阅读,易于动笔之根本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作了明确的规定。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怕写作的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领域,充实生活素材,充实语言储备。因为学生在获得生动感人的素材表象后,还必须用恰当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叙述,才能最终写出好文章。因此,从书籍或其他渠道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语言的积累对写好作文非常重要。
1.推荐合适书籍。通过教师介绍优秀的课外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推荐书籍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助学生选好读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2.课内外相结合。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教师就应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联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
3.开展读书活动。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三、充分合理肯定,乐于习作之动力
1.给予鼓励评价,增强习作自信心。素质教育中的一切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以成功者的良好心态进入后续学习。对于学生的习作,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由表达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学生习作通过初稿、修改之后,就有大功告成的喜悦,希望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每一个学生的习作中去寻找美、发现美、赏识美。用红笔在学生的字词句段篇中写上“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文章的开头真好,老师喜欢”、“你的这个比喻太恰当了”、“这个环节你描写得真细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等评价语,可以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2.张贴发表习作,走向成功内驱力。学生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愿望。因此,一方面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把习作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可以是一句或一段话,也可以是整篇习作;另一方面,我在班级开辟专栏,分别展示每次写得好和进步快的学生习作。我还常常鼓励学生给正式公开发行的刊物投稿。文章一经发表,对学生的激励更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要让学生乐于写作,轻松表达,习作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由重视人到关注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采用激励性评价,使它真正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真正成为学生作文的“催化剂”。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人性化教学,易于动笔之出路
习作教学要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首先,要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懂得文章就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来表达真情实感。
1.激情导入,培养习作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靠责任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如果能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就能把学生习作兴趣培养起来。有经验的教师在作文教学开始,设计有关情境,通过师生参与,触动学生情感,唤起情感体验,点燃习作愿望,提高作文的兴趣,有效达到作文教学目的。
2.贴近生活,打开习作源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些都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打開小学生习作的源头。
(1)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设计作文教学,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表达出来。如以下的题目就是依据学生生活而拟的:《我的同学》、《激烈的成语竞赛》、《我最喜欢的游戏》等。
(2)教师还可以借助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如续写结尾、拓展插图、扩展情节等。
(3)当遇到学生不熟悉的习作命题时,教师要注意拉近学生和所写事物的距离,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习作素材,熟悉写作的有关事物,培养对事物的感情。
3.自由表达,降低习作难度。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这时候怎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作文教学要少写命题的习作,如果要出题,教师也要考虑范围,能让学生自选素材、自拟题目为好。
二、广泛课外阅读,易于动笔之根本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作了明确的规定。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怕写作的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领域,充实生活素材,充实语言储备。因为学生在获得生动感人的素材表象后,还必须用恰当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叙述,才能最终写出好文章。因此,从书籍或其他渠道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语言的积累对写好作文非常重要。
1.推荐合适书籍。通过教师介绍优秀的课外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推荐书籍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助学生选好读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2.课内外相结合。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教师就应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联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
3.开展读书活动。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三、充分合理肯定,乐于习作之动力
1.给予鼓励评价,增强习作自信心。素质教育中的一切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以成功者的良好心态进入后续学习。对于学生的习作,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自由表达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学生习作通过初稿、修改之后,就有大功告成的喜悦,希望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每一个学生的习作中去寻找美、发现美、赏识美。用红笔在学生的字词句段篇中写上“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文章的开头真好,老师喜欢”、“你的这个比喻太恰当了”、“这个环节你描写得真细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等评价语,可以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2.张贴发表习作,走向成功内驱力。学生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愿望。因此,一方面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把习作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可以是一句或一段话,也可以是整篇习作;另一方面,我在班级开辟专栏,分别展示每次写得好和进步快的学生习作。我还常常鼓励学生给正式公开发行的刊物投稿。文章一经发表,对学生的激励更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要让学生乐于写作,轻松表达,习作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由重视人到关注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采用激励性评价,使它真正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真正成为学生作文的“催化剂”。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