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既是对信息时代的应答,也是对我国教育实际的反映;对于该课程标准的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其课程理念接受的程度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次调查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青岛市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及课程认同情况,以期能对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所裨益。
关键词:现状分析;课程认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76-02
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从试验到实施,经历了数年时间,众多信息技术老师从困惑、迷茫中一路走来,到今天,几年过去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是否已经适应并且认同了新课改的进程?鉴于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一、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认同情况调查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和实际考察相结合。
调查内容——青岛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和对新课程认同的总体情况。
调查期望——以便有关部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做出努力,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实施力度和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以此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调查时间:2007年7月—9月。
调查范围包括青岛市局属的普通高中,还包括城阳、黄岛、胶州、胶南、即墨等县市区学校,以青岛市电教馆编制的《2006年局属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统计表》为依据,以调查问卷为主,并考察走访了部分学校,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基本情况和认同情况相关数据,以期掌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及认同情况。
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现状调查;信息技术教师的态度和认识;信息技术教师认为目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中困难和问题;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体会和展望。
为了保证调查的广泛和有效,在调查前,笔者联系了青岛市电教馆相关人员,帮助分发调查问卷,并亲自走访了青岛市部分高中学校,历时三个月的时间。
二、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认同情况分析
研究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问题对有效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程认同
课程认同问题是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应该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角度对课程认同进行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对客体(信息技术课程)的赞同、遵从和认可与否的心理意向和态度,另一方面也指课程主体对课程客体的理解和认识。
主体对课程认同的内容应该包括多个层面,如:价值认同、目标认同、方案认同、内容认同、教材认同、评价认同、教学认同等等。课程认同受课程主体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人才观念等影响,也受课程主体的文化背景、生活境遇的影响,当然也不可避免的与地区差异有关,与经济政治状况有关。
2.信息技术课程认同情况分析
(1)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
目前能完全接受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占30.6%,他们认为已经完全适应了新课程教学的方式。部分教师持质疑态度,认为新课程不太适合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这部分教师的比例大约占11.9%。当然大部分教师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和观望态度,认为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慢慢调整教学方式。
(2)信息技术教师来源
毕业前,有明确目标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仅占29.2%,多数是近几年的毕业生。以前的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是从其他教学专业或者行业转来(如青岛某重点高中5名教师中,有2名是电子专业毕业,从其校办企业转为信息技术教师;有2名是计算机系毕业,转为信息技术教师;还有1名从物理专业转来)。
信息技术教师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课程认同程度的高低。在调查中发现,那些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要明显高于非专业毕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3)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的调查
有44.7%的教师认为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这的确是一个触目惊心但却真实存在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依然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大多数人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重视程度也不够。
(4)信息技术教师所欠缺的问题
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认为自己不需改变的信息技术教师甚少,只有少数几个参加过各类培训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于新的课程标准信心满满。53.1%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有30.6%的教师认为自身观念转换滞后。有14.4%的教师认为教师之间协调不够,这些协调不够体现在集体备课,统一实践活动中。
(5)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表明,在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担任教学任务以外,还兼任学校其他工作,如网络管理,机器维修,课件制作等。这样必然会分散他们专职教学的热情,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抱怨和敷衍,不利于新课改的实行。
3.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认同情况归因和对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推进的几年内,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赞同,有不解,也有困惑,更有不断进步的欣喜。任何课程包括它的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观念和知识取向,因为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对课程认同的程度。
(1)课程定位问题
重要的是理解课程标准的性质。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一个标准,标准内容所体现的水平要求是关于课程的最低要求。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教育价值、课程内容设置,可以理解为提纲性的东西,而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目标水平设计上,可与理解为弹性的部分,强调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允许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来实施具体课程。
(2)对信息技术教材的把握
教材是为了传递课程,使文件课程走向实施课程,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制的课程文本。这里融入了编者的教育、课程、教学的理念和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与理解,也融入了编者对技术学科的认知和把握。因此教材是多样的,体现差异性,重要的是,这种差异的实现需要在实施课程的环节完成,即教师在课堂的实施层面完成。不能一味抱怨教材不好,或者内容不好,应该多花心思做好教学设计。
(3)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
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有对课程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差异也的确存在,那些课程决策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很好的把握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切入点,这也是以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4)进一步转换教育理念
有了理论的先导作用,实践才能事半功倍。信息技术教师要进一步转换教育思想,接受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教与学的融合。课程实施不是简单的重复课程方案,也不是课程方案的照搬,实施者除了忠实于课程方案之外,还要根据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去理解课程方案。
(5)加强交流合作
提升对课程标准作用和意义的理解,加强课程本地化的研究,组成本地教师的知识共享体,包括学习共同体和教学研究共同体。同时积极主动参加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及时与其他学校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创造机会开设信息技术公开课和优质课,以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相互借鉴和补充。
(6)加强师资培训
多开展校本培训和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请教师做培训活动的主角,分享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建立大学、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
三、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制定完成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如教材编制的平衡、意识形态关照等,而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利益相关者,必然有着与文件课程所传达的文化、观念和知识取向的分歧和碰撞。因此,理想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应该在不断的争论、质疑、批判和综合的过程中发展,最终的课程将把各个方面的优点充分完善和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娟等.影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3]解月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状况及其归因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5,(10).
[4]薛文琳.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总163):81-82.
[5]陈伟平,金炳尧.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总163):83-85.
关键词:现状分析;课程认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76-02
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从试验到实施,经历了数年时间,众多信息技术老师从困惑、迷茫中一路走来,到今天,几年过去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是否已经适应并且认同了新课改的进程?鉴于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一、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认同情况调查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和实际考察相结合。
调查内容——青岛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和对新课程认同的总体情况。
调查期望——以便有关部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做出努力,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实施力度和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以此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调查时间:2007年7月—9月。
调查范围包括青岛市局属的普通高中,还包括城阳、黄岛、胶州、胶南、即墨等县市区学校,以青岛市电教馆编制的《2006年局属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统计表》为依据,以调查问卷为主,并考察走访了部分学校,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基本情况和认同情况相关数据,以期掌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及认同情况。
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现状调查;信息技术教师的态度和认识;信息技术教师认为目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中困难和问题;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体会和展望。
为了保证调查的广泛和有效,在调查前,笔者联系了青岛市电教馆相关人员,帮助分发调查问卷,并亲自走访了青岛市部分高中学校,历时三个月的时间。
二、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认同情况分析
研究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问题对有效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程认同
课程认同问题是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我们应该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角度对课程认同进行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对客体(信息技术课程)的赞同、遵从和认可与否的心理意向和态度,另一方面也指课程主体对课程客体的理解和认识。
主体对课程认同的内容应该包括多个层面,如:价值认同、目标认同、方案认同、内容认同、教材认同、评价认同、教学认同等等。课程认同受课程主体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人才观念等影响,也受课程主体的文化背景、生活境遇的影响,当然也不可避免的与地区差异有关,与经济政治状况有关。
2.信息技术课程认同情况分析
(1)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
目前能完全接受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占30.6%,他们认为已经完全适应了新课程教学的方式。部分教师持质疑态度,认为新课程不太适合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这部分教师的比例大约占11.9%。当然大部分教师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和观望态度,认为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慢慢调整教学方式。
(2)信息技术教师来源
毕业前,有明确目标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仅占29.2%,多数是近几年的毕业生。以前的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是从其他教学专业或者行业转来(如青岛某重点高中5名教师中,有2名是电子专业毕业,从其校办企业转为信息技术教师;有2名是计算机系毕业,转为信息技术教师;还有1名从物理专业转来)。
信息技术教师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课程认同程度的高低。在调查中发现,那些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要明显高于非专业毕业的信息技术教师。
(3)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的调查
有44.7%的教师认为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这的确是一个触目惊心但却真实存在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依然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大多数人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重视程度也不够。
(4)信息技术教师所欠缺的问题
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认为自己不需改变的信息技术教师甚少,只有少数几个参加过各类培训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对于新的课程标准信心满满。53.1%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有30.6%的教师认为自身观念转换滞后。有14.4%的教师认为教师之间协调不够,这些协调不够体现在集体备课,统一实践活动中。
(5)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表明,在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担任教学任务以外,还兼任学校其他工作,如网络管理,机器维修,课件制作等。这样必然会分散他们专职教学的热情,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抱怨和敷衍,不利于新课改的实行。
3.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认同情况归因和对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推进的几年内,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赞同,有不解,也有困惑,更有不断进步的欣喜。任何课程包括它的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观念和知识取向,因为在课程编制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对课程认同的程度。
(1)课程定位问题
重要的是理解课程标准的性质。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一个标准,标准内容所体现的水平要求是关于课程的最低要求。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教育价值、课程内容设置,可以理解为提纲性的东西,而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目标水平设计上,可与理解为弹性的部分,强调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允许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来实施具体课程。
(2)对信息技术教材的把握
教材是为了传递课程,使文件课程走向实施课程,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制的课程文本。这里融入了编者的教育、课程、教学的理念和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与理解,也融入了编者对技术学科的认知和把握。因此教材是多样的,体现差异性,重要的是,这种差异的实现需要在实施课程的环节完成,即教师在课堂的实施层面完成。不能一味抱怨教材不好,或者内容不好,应该多花心思做好教学设计。
(3)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
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有对课程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差异也的确存在,那些课程决策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很好的把握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切入点,这也是以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4)进一步转换教育理念
有了理论的先导作用,实践才能事半功倍。信息技术教师要进一步转换教育思想,接受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教与学的融合。课程实施不是简单的重复课程方案,也不是课程方案的照搬,实施者除了忠实于课程方案之外,还要根据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去理解课程方案。
(5)加强交流合作
提升对课程标准作用和意义的理解,加强课程本地化的研究,组成本地教师的知识共享体,包括学习共同体和教学研究共同体。同时积极主动参加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及时与其他学校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创造机会开设信息技术公开课和优质课,以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相互借鉴和补充。
(6)加强师资培训
多开展校本培训和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请教师做培训活动的主角,分享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建立大学、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支持。
三、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制定完成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如教材编制的平衡、意识形态关照等,而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利益相关者,必然有着与文件课程所传达的文化、观念和知识取向的分歧和碰撞。因此,理想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应该在不断的争论、质疑、批判和综合的过程中发展,最终的课程将把各个方面的优点充分完善和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娟等.影响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5).
[3]解月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状况及其归因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5,(10).
[4]薛文琳.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总163):81-82.
[5]陈伟平,金炳尧.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 (总16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