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体育教学则是这一社会活动中特殊的育人方式。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在确保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精心启发和积极引导,在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及时从学生那里了解反馈意见,对学生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反复研究,进而提出更好的改进措施,协助学生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成长。
关键词 主体性教学 教育理论 社会活动
一、前言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体育教学则是这一社会活动中特殊的育人方式。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首先,在教的层面上,体育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借助体育设施对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第二,在学的层面上,体育教学又是学生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激励下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第三, 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来看,在教的过程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在学的过程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体性教学的中心思想是深入挖掘教和学的潜力,广发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目前学校体育主体性教学的误区
(一)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
以前的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师中心论”的思想影响下,教学上往往重视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教师通常对学生采用“灌输式”教学,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近些年来,随着主体性教学的提出,给沿袭多年的传统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然而很多体育教师在摈弃一个极端的同时又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出“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用“以学为主替代以教为主”、“重要的在于学而非教”、提倡“学在前而教在后”、提出“由导学式教学改为学导式教学”、提倡“放弃传统式教学改为开放式教学”等各种论调。
(二)过于尊重学生的主题需求。
当前在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许多体育教师只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和兴趣,对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置若罔闻。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众多学校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定上,单纯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求,将学生爱好的体育项目调查结果作为选用授课内容的唯一依据。完全忽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标准。
(三)过于强调主体性教学。
一些体育教师对主体性教学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在体育课上实施主体性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就就传授什么内容,学生想怎么练习就怎么练”。于是,体育教师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职责,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的行为放任自流,逐渐将主体性教学变成“一把哨子几个球”,学生满场跑的“放羊式”教学。
三、实施新型体育课主题教学的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体育课实施主体性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生理机能、运动技术技能、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激发学生在运动方面的灵感和想象力,使学生充分体验在运动中对时间、空间、动作幅度等感知,体验运动中的情绪变化。建立“精讲—演练—解疑—自学”的教学新模式,努力实现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懂得,体育学习不单纯的是耳朵听、眼睛观察和大脑思考,重要的是人体主动的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机体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深入理解技术要领,掌握技术技能,以自身感知技术动作的完整过程,以积极的心态体验身体在运动时的情绪变化。
从人的整个认知过视角来看,课堂教学是学生从有疑问向无疑问的方向转化。
因此,在实施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入手,培养学生在练习时,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我学习提高的目的。
(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而不是过度的强调运动技术、技能和理论的传授。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需要,运用启发、点拨、引导等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合作,在不断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精讲的前提下,拿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一名优秀的教师时刻要清楚什么时候应该说话,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自由发展。作为体育教师而言,不单纯是教会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的运用动作技术。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使主体性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实施,才能使学生真正把运动技术转化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正确把握主体性教学的核心。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并不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實施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就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在较为宽松的情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各种教学活动,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进行认识与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确保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精心启发和积极引导,在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及时从学生那里了解反馈意见,对学生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反复研究,进而提出更好的改进措施,协助学生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成长。
(编辑 王影)
关键词 主体性教学 教育理论 社会活动
一、前言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体育教学则是这一社会活动中特殊的育人方式。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首先,在教的层面上,体育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借助体育设施对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第二,在学的层面上,体育教学又是学生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激励下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第三, 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来看,在教的过程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在学的过程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主体性教学的中心思想是深入挖掘教和学的潜力,广发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目前学校体育主体性教学的误区
(一)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
以前的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师中心论”的思想影响下,教学上往往重视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教师通常对学生采用“灌输式”教学,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近些年来,随着主体性教学的提出,给沿袭多年的传统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然而很多体育教师在摈弃一个极端的同时又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出“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用“以学为主替代以教为主”、“重要的在于学而非教”、提倡“学在前而教在后”、提出“由导学式教学改为学导式教学”、提倡“放弃传统式教学改为开放式教学”等各种论调。
(二)过于尊重学生的主题需求。
当前在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许多体育教师只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和兴趣,对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置若罔闻。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众多学校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定上,单纯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求,将学生爱好的体育项目调查结果作为选用授课内容的唯一依据。完全忽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标准。
(三)过于强调主体性教学。
一些体育教师对主体性教学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在体育课上实施主体性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就就传授什么内容,学生想怎么练习就怎么练”。于是,体育教师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职责,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的行为放任自流,逐渐将主体性教学变成“一把哨子几个球”,学生满场跑的“放羊式”教学。
三、实施新型体育课主题教学的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体育课实施主体性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生理机能、运动技术技能、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激发学生在运动方面的灵感和想象力,使学生充分体验在运动中对时间、空间、动作幅度等感知,体验运动中的情绪变化。建立“精讲—演练—解疑—自学”的教学新模式,努力实现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懂得,体育学习不单纯的是耳朵听、眼睛观察和大脑思考,重要的是人体主动的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机体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深入理解技术要领,掌握技术技能,以自身感知技术动作的完整过程,以积极的心态体验身体在运动时的情绪变化。
从人的整个认知过视角来看,课堂教学是学生从有疑问向无疑问的方向转化。
因此,在实施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入手,培养学生在练习时,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我学习提高的目的。
(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而不是过度的强调运动技术、技能和理论的传授。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需要,运用启发、点拨、引导等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合作,在不断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精讲的前提下,拿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一名优秀的教师时刻要清楚什么时候应该说话,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自由发展。作为体育教师而言,不单纯是教会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的运用动作技术。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使主体性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实施,才能使学生真正把运动技术转化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正确把握主体性教学的核心。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并不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實施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就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在较为宽松的情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各种教学活动,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进行认识与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确保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精心启发和积极引导,在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及时从学生那里了解反馈意见,对学生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反复研究,进而提出更好的改进措施,协助学生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成长。
(编辑 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