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1-054-01
0
一、教材分析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6课中国民间美术的内容。本课通过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尊重和理解中华各民族间多元文化,培育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但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地域性差异、活动形式等知识了解比较有限。本课正是以这些知识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了解丰富多彩的本土民俗文化形式和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提高审美的情趣,创新傩舞面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欣赏、讨论、实践探究、展示等活动,了解湛江民俗文化中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特征;通过创意实践对傩舞面具进行探究设计,创新出新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土民俗文化傩舞面具的学习,培育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审美和文化理解,培育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探究,理解民间美术在傩舞面具上的分类、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创意制作出新的傩舞面具脸谱图案。
教学难点:理解傩舞面具的审美倾向。了解傩舞面具的美术形式及特征,通过和现代卡通表情结合,创意设计出新的脸谱面具图案。
五、教学方法
1.通过观看湛江年例上傩舞表演、傩舞面具图片,对比不同傩舞面具形象特征,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展示法:通过探究得出的解决方法,运用道具进行创作实践,小组通过展示解析创意思路,分享创作成果。
教学准备:课件、微视频、傩舞面具图案。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出新课
播放一段湛江年例巡游视频片段,抛出问题,引发讨论。
切入课题:乡土民俗——傩舞。
板书:《湛江年例上的那些事——本土民俗文化儺舞面具》。
【设计意图】通过年例民俗活动视频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探究兴趣,了解年例活动的流程及内涵,引导学生加深对本地土民俗文化认知。
2.讲授新课
(1)名词解释。
板书傩舞。解释:傩,即假面跳神,是古代驱鬼逐疫的一种祭祀仪式。
(2)傩舞脸谱知识普及
用表格、图片对照方式逐一讲解傩舞面具脸谱的代表含义。
【设计意图】以问题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湛江傩舞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傩舞面具形象的代表意义,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及傩舞面具基本艺术特征。
(3)卡通人物表情基本特点
通过傩舞面具与卡通表情图的对照,找到它们之间相似之处。
3.课堂实践
(1)发放准备好的傩舞面具轮廓和漫画表情参考图样。
课堂练习要求:根据: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动手设计出一个新的傩舞面具形象!
(2)学生在样稿上进行设计、创作自己的傩舞面具。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对有疑惑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卡通表情与傩舞面具表情的相同之处,通过形象转化指导学生探索卡通表情运用到傩舞面具上的方法。
4.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各组推举出优秀作品,上台阐述构思及想法。
教师对个别问题进行点评,进行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参与傩舞面具的创意绘制过程,将知识技能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传统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新的创新尝试培育。
5.课后总结与拓展
通过傩舞学习到了傩舞面具中的历史人物和所代表的含义;理解了民间美术的基本艺术特征、样式,去发现和记录老师没有介绍到的民俗文化活动,让这份弥足珍贵的原始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并结合现代卡通表情,大胆进行创意实践,设计出新的傩舞面具形象。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为主要情感目标,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年例文化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围绕“年例”这项民俗活动,层层设问将学生引入课题,表格式的傩舞面具艺术特征归纳简洁明了,傩舞面具和卡通表情间的相似之处易于理解消化,为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创意实践活动起到提前铺垫作用。
从教学效果反馈来看,学生对家乡民俗年例的来历、发展沿革、人物传说、年例内涵、年例各环节的关联、面具脸谱意义、民间美术工艺的造型色彩运用等知之甚少。课堂环节上:在学生踊跃要分享年例体验环节把控不是很好,用时稍多。由于课堂内容偏多(有欣赏年例活动、介绍年例历史、傩舞神话人物、民间祭祀表演、傩舞面具特色等内容)课堂时间分配比较紧张,有些内容没时间细讲。
解决方法:对课程教学内容再进行精简,微视频影像再短小简洁,课堂设问指向再明确些,调控好学生回答时间。
0
一、教材分析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6课中国民间美术的内容。本课通过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尊重和理解中华各民族间多元文化,培育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但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地域性差异、活动形式等知识了解比较有限。本课正是以这些知识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了解丰富多彩的本土民俗文化形式和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提高审美的情趣,创新傩舞面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欣赏、讨论、实践探究、展示等活动,了解湛江民俗文化中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特征;通过创意实践对傩舞面具进行探究设计,创新出新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土民俗文化傩舞面具的学习,培育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审美和文化理解,培育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探究,理解民间美术在傩舞面具上的分类、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创意制作出新的傩舞面具脸谱图案。
教学难点:理解傩舞面具的审美倾向。了解傩舞面具的美术形式及特征,通过和现代卡通表情结合,创意设计出新的脸谱面具图案。
五、教学方法
1.通过观看湛江年例上傩舞表演、傩舞面具图片,对比不同傩舞面具形象特征,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展示法:通过探究得出的解决方法,运用道具进行创作实践,小组通过展示解析创意思路,分享创作成果。
教学准备:课件、微视频、傩舞面具图案。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出新课
播放一段湛江年例巡游视频片段,抛出问题,引发讨论。
切入课题:乡土民俗——傩舞。
板书:《湛江年例上的那些事——本土民俗文化儺舞面具》。
【设计意图】通过年例民俗活动视频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探究兴趣,了解年例活动的流程及内涵,引导学生加深对本地土民俗文化认知。
2.讲授新课
(1)名词解释。
板书傩舞。解释:傩,即假面跳神,是古代驱鬼逐疫的一种祭祀仪式。
(2)傩舞脸谱知识普及
用表格、图片对照方式逐一讲解傩舞面具脸谱的代表含义。
【设计意图】以问题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湛江傩舞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傩舞面具形象的代表意义,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及傩舞面具基本艺术特征。
(3)卡通人物表情基本特点
通过傩舞面具与卡通表情图的对照,找到它们之间相似之处。
3.课堂实践
(1)发放准备好的傩舞面具轮廓和漫画表情参考图样。
课堂练习要求:根据: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动手设计出一个新的傩舞面具形象!
(2)学生在样稿上进行设计、创作自己的傩舞面具。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对有疑惑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卡通表情与傩舞面具表情的相同之处,通过形象转化指导学生探索卡通表情运用到傩舞面具上的方法。
4.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各组推举出优秀作品,上台阐述构思及想法。
教师对个别问题进行点评,进行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参与傩舞面具的创意绘制过程,将知识技能转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传统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新的创新尝试培育。
5.课后总结与拓展
通过傩舞学习到了傩舞面具中的历史人物和所代表的含义;理解了民间美术的基本艺术特征、样式,去发现和记录老师没有介绍到的民俗文化活动,让这份弥足珍贵的原始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并结合现代卡通表情,大胆进行创意实践,设计出新的傩舞面具形象。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以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为主要情感目标,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年例文化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围绕“年例”这项民俗活动,层层设问将学生引入课题,表格式的傩舞面具艺术特征归纳简洁明了,傩舞面具和卡通表情间的相似之处易于理解消化,为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创意实践活动起到提前铺垫作用。
从教学效果反馈来看,学生对家乡民俗年例的来历、发展沿革、人物传说、年例内涵、年例各环节的关联、面具脸谱意义、民间美术工艺的造型色彩运用等知之甚少。课堂环节上:在学生踊跃要分享年例体验环节把控不是很好,用时稍多。由于课堂内容偏多(有欣赏年例活动、介绍年例历史、傩舞神话人物、民间祭祀表演、傩舞面具特色等内容)课堂时间分配比较紧张,有些内容没时间细讲。
解决方法:对课程教学内容再进行精简,微视频影像再短小简洁,课堂设问指向再明确些,调控好学生回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