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中的作品由学生自主选择,所选作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比较鉴赏为主,分为四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语言,感悟差异,领悟魅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另一部分以填词训练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锤炼语言的重要性,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学生自主;重构教材;选修
“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是我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进行重构的主要依据。“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重构教材是一项必备的教学能力,也是实现课程理念的主要手段。”郭惠宇老师的论述给了我一些启发。当然,在进行重构时,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语文学科的弱势地位以及大班额的现状等因素。我主要把作品分为“必选”和“自选”两部分:“赏析示例”所提供的三首诗歌能够很好地阐明单元主题,具有示范性质,属于“必选”作品;“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中的作品由学生自主选择,属于“自选”作品。本文重在阐述我对“自选”作品的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在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在每一单元的“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中选出自己最想学习的三首诗词。根据统计结果,第一单元入选的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蜀相》(杜甫)和《书愤》(陆游)。第二单元入选的是《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登岳阳楼》(杜甫)和《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第三单元入选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李凭箜篌引》(李贺)和《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学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较为简易的作品,一些篇幅较长且难度较大的作品如《湘夫人》《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很少有学生选。由此可见,专家眼中的经典作品学生未必喜欢。其实,“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能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做一次主又何妨?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能够以一种较为轻松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语文,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吗?
经过仔细思考,我把这些“自选”作品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比较鉴赏为主;另一部分则以填词训练为主。
一、比较鉴赏
我在学生选出的作品中挑出了《蜀相》《书愤》《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苏幕遮·燎沉香》《登岳阳楼》《李凭箜篌引》,又补充了《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片段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总计八篇作品,作为比较鉴赏的对象。我把这些作品分成四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语言,感悟差异,领悟魅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1.同写古人,同中有异
《蜀相》和《书愤》两首诗都写到了诸葛亮,但又有所不同,《蜀相》重在赞美诸葛亮的功勋和忠心,主要表达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痛惜之情以及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书愤》重在以诸葛亮自况,主要抒发陆游渴望收复失地的志向。究其原因可知,杜甫和陸游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写作意图是造成两首诗同中有异的主要原因。以《蜀相》《书愤》两首诗为依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人论世”这一单元主题的理解,进而更好地认识两首诗的价值和意义。
2.景美情浓,异曲同工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和《苏幕遮·燎沉香》两首词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且景为江南美景,情为思乡之情。两首词语言都清新优美,简洁明快,抒情性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幅清晰鲜明的画面。教学这两首作品时,我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诗人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在脑海中再现,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获得审美享受。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单元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同题抒怀,风格迥异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两首诗都是写登岳阳楼,但风格迥异。杜诗以写实为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融为一体,意境宏丽阔大,诗风沉郁顿挫;李诗想象奇特,轻松愉快的心情与宏丽美好的山水景物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世界,诗风豪放飘逸。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李杜二人的不同诗风有了更为真切的认知。另外,我还把品评字词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教学,让学生仔细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例如把杜诗“乾坤日夜浮”的“浮”字与孟浩然“波撼岳阳城”的“撼”字相比较,把李诗“雁引愁心去”的“引”字与另一版本“雁别秋江去”的“别”字相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仔细体会不同的用字在写景造境、表情达意上的明显区别。
4.题材相同,手法相异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二诗虽同写音乐,却各有千秋。从手法上来说,《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从正面来描写音乐,以声写声;《李凭箜篌引》则主要通过夸张、通感从侧面来烘托音乐的艺术效果,把以声写声和以形写声相结合。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的题材,由于诗人的构思不同,表现手法相异,作品呈现出的意境风格也就迥然不同。为强化学生对这些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我又进行了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选出你心目中的美神,并说出你的理由。
(1)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3)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佳人曲》)
(4)战争结束后,希腊老兵惟一的要求是,看一看令他们打了十年仗的女人。当海伦站在城墙上向他们致意时,这些士兵老泪纵横地说:“值得!”
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特别感兴趣,讨论非常热烈。虽然最终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但都意识到了在刻画人物时,可以从正面进行细致刻画,也可以从侧面进行巧妙烘托。
二、填词训练
选修课程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有效地训练。指导学生填词训练是我曾经进行过的尝试,从课程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效果较为理想。在教学时,我延用了这一做法。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三首作品语言凝练传神,意境优美隽永。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思想意蕴,还以这三首词为依托进行了填词训练,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锤炼语言的重要性,体验创作的乐趣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之后,我带着学生欣赏了《一剪梅·中秋元月》(辛弃疾)、《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和《一剪梅·怀旧》(汪元量)这三首相同词牌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这一词牌。在简单介绍了填词的基本要求后,我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进行填词训练。学生写好之后,我选出了较为成功的三首进行点评,然后和学生一起仔细思考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兴致比较高,讨论很热烈,一些准确传神的词语就在反复讨论中被找到。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不少同学都注意到了锤炼语言的重要性,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最后呈现出来的成果如下:
《一剪梅·读(长恨歌)有感》:“烛影摇红夜凄凉,冷了琵琶,淡了月光。浣纱西子今何在?香绕空闺,月绕回廊。未央深处角声长,惊残羽衣,凌乱霓裳。三郎何处诉衷肠?风透疏帘,雨透纱窗。”
《一剪梅·除夕有感》:“人影叠叠又喧嚣,烟花飞逃,年华亦老。转眼满头银丝飘,苦恼困扰,与日同消。何须总为前途劳,富贵也好,贫穷也好。终成黄土魂魄消,光阴易逝,出名趁早。”
《一剪梅·自嘲》:“昔之英豪诗成筐,豪情奔放,含蓄忧伤。才华横溢好篇章,时人褒奖,后人赞扬。今之后学背诗忙,神情茫茫,心也慌慌。心中无词强成章,读罢空空,一场白忙。”
如何对选修教材进行适度重构,可以说见仁见智。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找到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具体可行的做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生自主;重构教材;选修
“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是我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进行重构的主要依据。“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重构教材是一项必备的教学能力,也是实现课程理念的主要手段。”郭惠宇老师的论述给了我一些启发。当然,在进行重构时,还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语文学科的弱势地位以及大班额的现状等因素。我主要把作品分为“必选”和“自选”两部分:“赏析示例”所提供的三首诗歌能够很好地阐明单元主题,具有示范性质,属于“必选”作品;“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中的作品由学生自主选择,属于“自选”作品。本文重在阐述我对“自选”作品的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在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在每一单元的“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中选出自己最想学习的三首诗词。根据统计结果,第一单元入选的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蜀相》(杜甫)和《书愤》(陆游)。第二单元入选的是《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登岳阳楼》(杜甫)和《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第三单元入选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李凭箜篌引》(李贺)和《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学生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较为简易的作品,一些篇幅较长且难度较大的作品如《湘夫人》《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很少有学生选。由此可见,专家眼中的经典作品学生未必喜欢。其实,“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能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做一次主又何妨?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能够以一种较为轻松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语文,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吗?
经过仔细思考,我把这些“自选”作品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比较鉴赏为主;另一部分则以填词训练为主。
一、比较鉴赏
我在学生选出的作品中挑出了《蜀相》《书愤》《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苏幕遮·燎沉香》《登岳阳楼》《李凭箜篌引》,又补充了《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片段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总计八篇作品,作为比较鉴赏的对象。我把这些作品分成四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语言,感悟差异,领悟魅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1.同写古人,同中有异
《蜀相》和《书愤》两首诗都写到了诸葛亮,但又有所不同,《蜀相》重在赞美诸葛亮的功勋和忠心,主要表达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痛惜之情以及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书愤》重在以诸葛亮自况,主要抒发陆游渴望收复失地的志向。究其原因可知,杜甫和陸游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写作意图是造成两首诗同中有异的主要原因。以《蜀相》《书愤》两首诗为依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人论世”这一单元主题的理解,进而更好地认识两首诗的价值和意义。
2.景美情浓,异曲同工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和《苏幕遮·燎沉香》两首词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且景为江南美景,情为思乡之情。两首词语言都清新优美,简洁明快,抒情性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幅清晰鲜明的画面。教学这两首作品时,我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诗人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在脑海中再现,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获得审美享受。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单元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同题抒怀,风格迥异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两首诗都是写登岳阳楼,但风格迥异。杜诗以写实为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融为一体,意境宏丽阔大,诗风沉郁顿挫;李诗想象奇特,轻松愉快的心情与宏丽美好的山水景物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世界,诗风豪放飘逸。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李杜二人的不同诗风有了更为真切的认知。另外,我还把品评字词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教学,让学生仔细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例如把杜诗“乾坤日夜浮”的“浮”字与孟浩然“波撼岳阳城”的“撼”字相比较,把李诗“雁引愁心去”的“引”字与另一版本“雁别秋江去”的“别”字相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仔细体会不同的用字在写景造境、表情达意上的明显区别。
4.题材相同,手法相异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二诗虽同写音乐,却各有千秋。从手法上来说,《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从正面来描写音乐,以声写声;《李凭箜篌引》则主要通过夸张、通感从侧面来烘托音乐的艺术效果,把以声写声和以形写声相结合。由此可见,即使是相同的题材,由于诗人的构思不同,表现手法相异,作品呈现出的意境风格也就迥然不同。为强化学生对这些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我又进行了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选出你心目中的美神,并说出你的理由。
(1)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3)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佳人曲》)
(4)战争结束后,希腊老兵惟一的要求是,看一看令他们打了十年仗的女人。当海伦站在城墙上向他们致意时,这些士兵老泪纵横地说:“值得!”
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特别感兴趣,讨论非常热烈。虽然最终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但都意识到了在刻画人物时,可以从正面进行细致刻画,也可以从侧面进行巧妙烘托。
二、填词训练
选修课程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有效地训练。指导学生填词训练是我曾经进行过的尝试,从课程目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效果较为理想。在教学时,我延用了这一做法。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三首作品语言凝练传神,意境优美隽永。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思想意蕴,还以这三首词为依托进行了填词训练,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锤炼语言的重要性,体验创作的乐趣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之后,我带着学生欣赏了《一剪梅·中秋元月》(辛弃疾)、《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和《一剪梅·怀旧》(汪元量)这三首相同词牌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这一词牌。在简单介绍了填词的基本要求后,我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进行填词训练。学生写好之后,我选出了较为成功的三首进行点评,然后和学生一起仔细思考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兴致比较高,讨论很热烈,一些准确传神的词语就在反复讨论中被找到。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不少同学都注意到了锤炼语言的重要性,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最后呈现出来的成果如下:
《一剪梅·读(长恨歌)有感》:“烛影摇红夜凄凉,冷了琵琶,淡了月光。浣纱西子今何在?香绕空闺,月绕回廊。未央深处角声长,惊残羽衣,凌乱霓裳。三郎何处诉衷肠?风透疏帘,雨透纱窗。”
《一剪梅·除夕有感》:“人影叠叠又喧嚣,烟花飞逃,年华亦老。转眼满头银丝飘,苦恼困扰,与日同消。何须总为前途劳,富贵也好,贫穷也好。终成黄土魂魄消,光阴易逝,出名趁早。”
《一剪梅·自嘲》:“昔之英豪诗成筐,豪情奔放,含蓄忧伤。才华横溢好篇章,时人褒奖,后人赞扬。今之后学背诗忙,神情茫茫,心也慌慌。心中无词强成章,读罢空空,一场白忙。”
如何对选修教材进行适度重构,可以说见仁见智。语文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找到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具体可行的做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