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在嘉兴进行的“课博会”上,有位老师执教《慈母情深》,她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作者用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并尝试用这种方法写作”上。这样的教学,“一课一得”,过程简约,的确是对“目标不明,过程不清,方法不新”的阅读教学现状的一种改变。但是,作为教学的“一课一得”的“得”的落脚点,必须有足够的分量来承载这节课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点重心,如《一面》中的外貌描写,《乡下人家》中的拟人手法,《盘古开天地》抓关键词体会情感和复述等,但是,就《慈母情深》这课而言,“反复的手法”作为“得”的落脚点不够恰当,原因有三:
1. 有悖年段目标
第三学段阅读要求是“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是对作者怎么写的表达方法的初步接触和关注。《慈母情深》是以记人为主,教学时抓两点:以什么事例来写?怎样刻画人物形象。而反复仅是遣词造句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况且小学阶段只对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有要求。鉴于此,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涉猎,不可浓墨重彩地作为重点进行教学。
2. 不合单元要求
《慈母情深》所在的单元按照“体会父母之爱”人文主题编排,单元导语明确提出:想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为此,教学时,只能在对细节描写的体悟中说反复,而不是用反复手法统领全文的教学。
3. 不符文本特点
虽然文章中比较经典的两处细节描写都是用了反复的手法,适当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慈母情深,让学生多一种体会情感的方法。但是,如果以反复贯穿本堂课的教学,就无视了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笔者认为,本文的“得”的落脚点应该在动作描写上,应把教学的目光聚焦到以下三处动作描写上:
①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②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③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在文本众多的细节描写中,甄选这三处典型的以动作为主的语段,原因如下:
1.对文章的整体关照
从年段的特点而言,高段的教学,必须在篇的高度进行教学。这三处描写,分布在母亲给钱前、时、后。第一处是“我”在第一次来到母亲的工厂,昏暗的光线,震耳欲聋的噪音,闭塞而拥挤的特定的环境中对母亲的动作、外貌描写;第二处出现在事情的高潮处,在旁人忍不住劝解母亲不要花费那个看闲书的钱时,用一个简单而富有内涵的“塞”字来刻画母亲的形象;第三处给钱后,母亲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时的情景。三处描写,涵盖了故事的始末,抓住这三处,也就把住了文本的行文线索,弄清了文章表达的路径和方向,把握了这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核心。
2. 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处动作描写,也是全文情感脉络的一条暗线。第一处中我看到母亲慢慢直起的佝偻的背 ,迟钝的近乎麻木的转过的身子,望着我的疲惫的眼神,这与母亲年龄甚不相称的衰老,与我记忆中挺直的背、那清澈闪亮的眸子大相径庭,那一刻,我震惊、心酸;“塞”给我钱时我惭愧、感动;再看到母亲马不停蹄工作时,我心疼,感恩。每一处动作,都是我情感的生发处,也是情感推动的拐点,一波一波推向高潮,又恰似一条彩线,牵动着读者的心。
3. 对表达特点的解读
文章凸显的表达特点,都聚焦到那三处描写中。第一处,母亲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后面,都有发自肺腑的“我的母亲”的呼唤,并以后置的方式出现。别样的话语表达、排比句式、长短句参差错落、一唱三叹的语言节律成为本课的点睛之笔,值得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第二处,一个“简简单单”的“塞”,看似平凡,但意蕴深刻,“塞”得毫不犹豫,“塞”得义无反顾, “塞”是慈母情深的表现;第三处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的工作马不停蹄、永不停息,凸显了母亲工作的单调、乏味、周而复始。这种富有张力的表现的层层推进,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言,同样是动作描写,但是方法不一,形式多样。既有慢镜头特写,也有快镜头推进;既有直接准确的动作白描,又有动作跟语言、外貌水乳交融的细节刻画,具有无穷的魅力。
4. 对学生未来的尊重
聚焦这三次描写进行教学示范,学生以后独立阅读时,就不会停留在一句一段来肢解文章,进行碎片化的解读,而是会尝试从整体入手,聚焦文本中核心的表达方法,并且会感受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会发现原来那些看似平常的句子,细细琢磨,却包含着如此深刻的内涵。在未来的阅读中,学生也会用这样的视角,抓主干,将句子的理解、课文的思路、中心思想、表达方式糅合在一起进行解读。在这种较高品质的阅读教学后,学生自己在写作时,就会精心地进行谋篇布局;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会灵活地进行动作等细节描写,力求达到语言的不可替代性,彰显完美的表达形式,逐步有意识地、养成准确、娴熟、丰富和深刻的语言表达。
高段的每一篇课文,都承载了很多的语用教学点,必须进行比较、取舍、甄选,发掘出最有价值的语用点,提升该文本的教学价值,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舟山市定海区教师进修学校)
1. 有悖年段目标
第三学段阅读要求是“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是对作者怎么写的表达方法的初步接触和关注。《慈母情深》是以记人为主,教学时抓两点:以什么事例来写?怎样刻画人物形象。而反复仅是遣词造句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况且小学阶段只对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有要求。鉴于此,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涉猎,不可浓墨重彩地作为重点进行教学。
2. 不合单元要求
《慈母情深》所在的单元按照“体会父母之爱”人文主题编排,单元导语明确提出:想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为此,教学时,只能在对细节描写的体悟中说反复,而不是用反复手法统领全文的教学。
3. 不符文本特点
虽然文章中比较经典的两处细节描写都是用了反复的手法,适当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慈母情深,让学生多一种体会情感的方法。但是,如果以反复贯穿本堂课的教学,就无视了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笔者认为,本文的“得”的落脚点应该在动作描写上,应把教学的目光聚焦到以下三处动作描写上:
①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②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③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在文本众多的细节描写中,甄选这三处典型的以动作为主的语段,原因如下:
1.对文章的整体关照
从年段的特点而言,高段的教学,必须在篇的高度进行教学。这三处描写,分布在母亲给钱前、时、后。第一处是“我”在第一次来到母亲的工厂,昏暗的光线,震耳欲聋的噪音,闭塞而拥挤的特定的环境中对母亲的动作、外貌描写;第二处出现在事情的高潮处,在旁人忍不住劝解母亲不要花费那个看闲书的钱时,用一个简单而富有内涵的“塞”字来刻画母亲的形象;第三处给钱后,母亲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时的情景。三处描写,涵盖了故事的始末,抓住这三处,也就把住了文本的行文线索,弄清了文章表达的路径和方向,把握了这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核心。
2. 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处动作描写,也是全文情感脉络的一条暗线。第一处中我看到母亲慢慢直起的佝偻的背 ,迟钝的近乎麻木的转过的身子,望着我的疲惫的眼神,这与母亲年龄甚不相称的衰老,与我记忆中挺直的背、那清澈闪亮的眸子大相径庭,那一刻,我震惊、心酸;“塞”给我钱时我惭愧、感动;再看到母亲马不停蹄工作时,我心疼,感恩。每一处动作,都是我情感的生发处,也是情感推动的拐点,一波一波推向高潮,又恰似一条彩线,牵动着读者的心。
3. 对表达特点的解读
文章凸显的表达特点,都聚焦到那三处描写中。第一处,母亲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后面,都有发自肺腑的“我的母亲”的呼唤,并以后置的方式出现。别样的话语表达、排比句式、长短句参差错落、一唱三叹的语言节律成为本课的点睛之笔,值得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第二处,一个“简简单单”的“塞”,看似平凡,但意蕴深刻,“塞”得毫不犹豫,“塞”得义无反顾, “塞”是慈母情深的表现;第三处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的工作马不停蹄、永不停息,凸显了母亲工作的单调、乏味、周而复始。这种富有张力的表现的层层推进,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言,同样是动作描写,但是方法不一,形式多样。既有慢镜头特写,也有快镜头推进;既有直接准确的动作白描,又有动作跟语言、外貌水乳交融的细节刻画,具有无穷的魅力。
4. 对学生未来的尊重
聚焦这三次描写进行教学示范,学生以后独立阅读时,就不会停留在一句一段来肢解文章,进行碎片化的解读,而是会尝试从整体入手,聚焦文本中核心的表达方法,并且会感受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会发现原来那些看似平常的句子,细细琢磨,却包含着如此深刻的内涵。在未来的阅读中,学生也会用这样的视角,抓主干,将句子的理解、课文的思路、中心思想、表达方式糅合在一起进行解读。在这种较高品质的阅读教学后,学生自己在写作时,就会精心地进行谋篇布局;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会灵活地进行动作等细节描写,力求达到语言的不可替代性,彰显完美的表达形式,逐步有意识地、养成准确、娴熟、丰富和深刻的语言表达。
高段的每一篇课文,都承载了很多的语用教学点,必须进行比较、取舍、甄选,发掘出最有价值的语用点,提升该文本的教学价值,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舟山市定海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