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对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唱“独角戏”。学生也不再只是看戏的人。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当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后,其意义在于:
1.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是学习中动的参与者。斯宾塞曾经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教师讲的应该少些,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各个感官,达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小组的讨论总结交流中学生会激发自己的潜能永攀知识的高峰。
2.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者而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者。在有限的45分钟内,为了小组的短期目标,学生会在团结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会得到增强。
3.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在是流水线上的机械重复者,他们会主动运用知识,开启智慧的大脑,叶芝曾经说过“教育不是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大火”。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机与活力,使语言交流成为一种艺术。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避免一些错误:
1. 问题设计缺少科学性。语文教学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的。即使借助了一部分参考材料,可由于学生的阅历及感悟能力有限,有些问题的理解不一定很到位。例如《记天寺夜游》中,苏轼在结尾处提到的“但少闲人吾两人者耳”。此处的“闲人”除了指贬官后无事可做外。还包含着作者看透世后的豁达。前种“闲人”还好理解,可后种含义对尚未经过风雨历练,生活顺利的学生来讲,实有深度。
2. 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场面容易失控,难于完成教学目标。每节课只有45分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的时间。必须在教师的合理掌控之中。学生研讨出结果后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否则容易打消学习的积极性。
3.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在小组合作中很可能会产生“贫富两极分化”,小组中贡献突出,成为中流砥柱的学生会产生优越感,自信心容易不断膨胀。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自负倾向。有些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容易被边缘化。时间长了容易失去参与的热情,甚至可能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议
如何避免上述几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使小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高效率。笔者有以下几条建议,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全面科学地设计好小组合作的内容。在充分掌握课文内容及细节的前提下,将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哪些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哪些又是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完成的。对于耗时耗力过多的问题,可采用教师讲解的模式,这样下次在遇到类似问题学生有章可循。如《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文学常识及字词学习可由学生课前独立完成。关于妈妈的人物形象由小组讨论完成。有关作者对妈妈的情感态度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体会鲁迅对这位保姆的缅怀之情。合理的问题设计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其次,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积极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研讨情况,使各个成员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及时掌握每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合理掌控好课堂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教师布置完问题后,任由学生自我发挥,然后简单发言总结。绝不是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相反,教师要拿出更多些的精力去组织课堂。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指挥家让各个小组完美奏出属于自己的篇章。让每节课成为一部完美的交响曲。例如在古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各小组译文的进度。对于出现阅读障碍的小组及时指导。以《桃花源记》为例,文中有大量的古今异义词语出现。在小组合作时,教师的及时指导会使有些小组避免走弯路。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教师在小组合中学习时,要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要督促能力强的同学多多帮能力差的同学。随时做好引导工作,避免“贫富差距”拉大。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你不行”“你不会”之声及时的批评,杜绝不当言论的出现。记得在学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时,某位同学总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什么问题都可以轻松回答出来。面对如此嚣张的气焰,我问道“文中的我办的报纸大约有多少个客户”他回答有300个,我接着问: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这时他一下子愣住了。短暂停顿后,他问我老师这个问题你知道答案吗?我微笑着说着:300个客户叫上帝。在学的笑声他信服地点点头也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深意。凯洛夫曾经说过:“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素养才能达到的。教师的督促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但如何提高效率也需要我们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当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后,其意义在于:
1.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是学习中动的参与者。斯宾塞曾经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教师讲的应该少些,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各个感官,达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小组的讨论总结交流中学生会激发自己的潜能永攀知识的高峰。
2.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不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者而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者。在有限的45分钟内,为了小组的短期目标,学生会在团结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会得到增强。
3.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在是流水线上的机械重复者,他们会主动运用知识,开启智慧的大脑,叶芝曾经说过“教育不是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大火”。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机与活力,使语言交流成为一种艺术。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避免一些错误:
1. 问题设计缺少科学性。语文教学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的。即使借助了一部分参考材料,可由于学生的阅历及感悟能力有限,有些问题的理解不一定很到位。例如《记天寺夜游》中,苏轼在结尾处提到的“但少闲人吾两人者耳”。此处的“闲人”除了指贬官后无事可做外。还包含着作者看透世后的豁达。前种“闲人”还好理解,可后种含义对尚未经过风雨历练,生活顺利的学生来讲,实有深度。
2. 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场面容易失控,难于完成教学目标。每节课只有45分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的时间。必须在教师的合理掌控之中。学生研讨出结果后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否则容易打消学习的积极性。
3.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在小组合作中很可能会产生“贫富两极分化”,小组中贡献突出,成为中流砥柱的学生会产生优越感,自信心容易不断膨胀。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自负倾向。有些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容易被边缘化。时间长了容易失去参与的热情,甚至可能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议
如何避免上述几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使小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高效率。笔者有以下几条建议,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全面科学地设计好小组合作的内容。在充分掌握课文内容及细节的前提下,将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哪些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哪些又是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完成的。对于耗时耗力过多的问题,可采用教师讲解的模式,这样下次在遇到类似问题学生有章可循。如《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文学常识及字词学习可由学生课前独立完成。关于妈妈的人物形象由小组讨论完成。有关作者对妈妈的情感态度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体会鲁迅对这位保姆的缅怀之情。合理的问题设计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其次,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积极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研讨情况,使各个成员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及时掌握每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合理掌控好课堂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教师布置完问题后,任由学生自我发挥,然后简单发言总结。绝不是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相反,教师要拿出更多些的精力去组织课堂。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指挥家让各个小组完美奏出属于自己的篇章。让每节课成为一部完美的交响曲。例如在古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各小组译文的进度。对于出现阅读障碍的小组及时指导。以《桃花源记》为例,文中有大量的古今异义词语出现。在小组合作时,教师的及时指导会使有些小组避免走弯路。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教师在小组合中学习时,要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注。要督促能力强的同学多多帮能力差的同学。随时做好引导工作,避免“贫富差距”拉大。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你不行”“你不会”之声及时的批评,杜绝不当言论的出现。记得在学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时,某位同学总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什么问题都可以轻松回答出来。面对如此嚣张的气焰,我问道“文中的我办的报纸大约有多少个客户”他回答有300个,我接着问: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这时他一下子愣住了。短暂停顿后,他问我老师这个问题你知道答案吗?我微笑着说着:300个客户叫上帝。在学的笑声他信服地点点头也明白了老师问题的深意。凯洛夫曾经说过:“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素养才能达到的。教师的督促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但如何提高效率也需要我们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