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华丽乎?朴实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d986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议文章】
  谭海生《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
  刘锡庆《与谭君论文书》,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
  蔡伟《朴实与华丽:一对并不矛盾的概念》,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4期。
  孙绍振《也说“华丽”与“朴实”》, 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
  李镇西《内容第一,技巧第二》,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6期。
  郑晓龙《贴近作文教学的实际》,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6期。
  刘华正《华丽语言,中小学生自觉的语言追求》,原载于《语文建设》2007年第7—8期。
  
  中学生写作华而不实的现象,屡屡受到诟病,人们把矛头或指向教师或指向当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制度。而广东教育学院的谭海生老师“提倡华丽反对朴实”的观点,似乎刺激了这一敏感神经,一石激起千层浪,《语文建设》2007年刊登了许多“朴实与华丽”争鸣的文章——论者或质疑或支持。为便于讨论,本文首先对“争鸣”进行梳理和评议,然后从两个角度回答“争鸣”遗漏的视角:写作类型界说(“写作文体”)——对谁说(谁该“华丽”,谁该“朴实”),写作概念“宽”与“窄”的界定——“说什么”。
  
  一、华丽与质朴:“实践派”与“学院派”的较量
  
  谭海生老师认为,重朴实轻华丽的定势思维,影响了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进展,违背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也违背了语言能力生成规律。其理由是:第一,不要用成年人标准评价中小学生的写作;第二,大师们都是从“华丽”走过来的;第三,“华丽”有助于拉近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第四,会认不是你的,会用才是你的。作者对“华丽”下的定义是:“主要是指在作文中使用成语和典雅的词语,引用诗词文赋,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不断变换句式等。”而所谓语言华丽的作文,只不过是把语文课上学过的各种语言知识再现出来。无论多么华丽的学生作文,实际上都是学生在进行语言练习。语言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练习。①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刘锡庆老师认为,谭老师文中的“华丽”的概念游移不定、模糊不清。也就是说,谭老师的“华丽”“主要是指在作文中使用成语和典雅的词语, 引用诗词文赋,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不断变换句式等”;而“华丽”一词的通常义为“光彩美丽”, 如“词藻华丽”等,并认为清新朴实正是一种优良的文风,而华丽(如富丽堂皇的藻饰之美)或朴拙(寓巧于拙的朴素之美)等, 则分别是不同的美。②显然,谭老师的彼“华丽”并非刘老师的此“华丽”。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蔡伟老师也认为,“在写作学中,华丽与朴实表达的是两种风格,或曰两种境界,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概念,也不存在优劣高下之分”。 并认为中小学作文教学会出现朴实与华丽之争,各种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1.误解,即华丽与朴实的定义不明与标准不清而被误读;2.偏见,即个人好恶左右其对这两种语言风格的褒贬;3.失界,即缺乏眼界、语言修养和文体知识,从而失之恰当的判断标准。③同时,蔡老师指出了“华丽”的语言的使用场景,即“华丽的口语只有在一种场合才用得上,那就是舞台(包括演讲台)”。而现实生活中的口语永远需要的是朴实,当然是高境界的朴实,而非粗糙,更非粗俗。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先生首先肯定了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华丽,但针对作者所谈的第二条理由,孙先生提出了反例,即在作文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大师都是从华丽走向朴实的,而反例正是理论发展的跳板。并认为谈论华丽还是朴实的语言的前提,要结合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否则就都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华丽和干巴的朴实,都是缺乏心灵自由的表现。④在孙先生看来,不管是华丽还是朴实,关键看其内容是否有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否则华丽会空洞,朴实也会干巴。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李镇西老师认为,通常只有那些虚情假意、做作的语言,才被批评为“华丽”,而抒发真情实感的文字,无论多么华丽都不叫“华丽”,而叫“优美”、“生动”、“形象”、“凝练”、“真挚”;我们批评的“华丽”已经不是词典上的那个意思了,特指华而不实的文风,而不仅仅是文字表达能力。同样,朴实也不仅仅指语言表达,还包括内容,也是指一种文风。所以纯真纯净的童心才是衡量的关键。李老师最后说,任何标准应落在“大多数学生”,而不是那些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如何可能?李老师的处方是: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思想和感情自由。⑤李老师认为平时我们所反对的华而不实的“华丽”,乃是一种不良文风,并非“华丽”的美学风格。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郑晓龙老师指出,中学语文教师肯定健康的华丽, 只是大多数中学生还没有达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水平;并认为中学生写作要从学生连词造句、连句成篇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入手,而能如此最好与阅读积累结合起来, 从而表达一个健康而有情趣的意义, 通畅则好, 精彩更美。⑥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刘华正老师认为,“提倡华丽反对朴实”虽似有矫枉过正之虞,但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较彻底地解决作文评价中重质轻文的流弊。并提出三点理由:一是朴实—华丽—朴实是语言生命的历程,这对应于学生的不同人生阶段: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而高中阶段学生则长于抽象思维;二是习得、运用华丽语言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三是习得华丽语言的途径:厚积。⑦
  看来,郑、刘两位老师主要是从如何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的角度,谈到了中小学生的写作还不是完全独立于“读”的而是读写结合的创作,“华丽”是必然的且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这也间接地呼应了谭海生老师“不要用成年人标准评价中小学生的写作”的观点,其强调的是学生写作应追求的志趣。
  问题生发质疑,质疑孕育思想,正是这种难得的民主、理性的争鸣恰恰澄清了人们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我们从中似乎可以理出这样两派:中学老师或倾向于中学老师一派,大学教授一派,前者称为“实践派”,后者名为“学院派”。
  “实践派”的三位教师谭海生老师、郑晓龙老师和刘华正老师,均认为“华丽”是中小学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而评价学生的写作“不要用成年人标准评价中小学生的写作”(谭海生语),学生笔下的“华丽”定义应是“主要是指在作文中使用成语和典雅的词语,引用诗词文赋,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不断变换句式等”(谭海生语)。
  “学院派”刘锡庆先生、蔡伟老师和孙绍振先生也都认为:“华丽”和“质朴”是两种不同的美,是两种不同的风格;而且谈论二者的前提,要结合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否则就会出现“空洞的华丽和干巴的朴实”(孙绍振语)。
  李镇西老师似乎介于二者之间,但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反对那种“华而不实的‘华丽’”,二是关注“大多数学生”与“少数尖子学生”之间的落差。其开的处方是: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思想和感情自由,衡量写作的关键是“纯真纯净的童心”。
  从李镇西老师的观点中,我们其实已经找到了 “学院派”与“实践派”的结合点,即“认知”与“统筹”的合二为一,“学院派”从学理的层面陈述了“华丽”与“质朴”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实践派”从操作的层面或“统筹”的层面探究了“华丽”和“质朴”,尤其是“华丽”的意蕴及其二者由此及彼的关系。
  但是两派都遗漏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华丽”和“质朴”这个关乎“修辞”的概念,必然会涉及另一个概念——“文体”,也就是说,谁该“华丽”,谁该“质朴”?
  
  二、华丽与质朴:“修辞”与“文体”的对接
  
  在西方,“修辞”是一个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概念,而“文体”与“修辞”又密不可分(如rhetoric as style,统称为“文体修辞”)。因此,写作这种交际活动,必然涉及“修辞”,以及“修辞”影响下的“文体”。我们就以美国马萨诸塞州《中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中的“修辞概念”内涵来阐释其关系⑧:
  
  修辞概念
  语篇目的
  表达·文学鉴赏·信息传递·劝说
  修辞元素
  说话者和听话者·信息(意义)·形式(体裁)
  呈现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
  
  “修辞概念”涵盖了“语篇目的”、“修辞元素”和“呈现方式”三大要素,也就是说,要帮助学生理解交流的本质,在进行思维能力的教学时,就必须注重这三大要素,即学习语篇的目的:表达、文学鉴赏、信息传递和劝说,以及学习掌握修辞概念,认识修辞的元素:说话人和听话人、信息和形式(体裁),并能够在各种语言运用环境下辨认这些元素。因此我们说,交际的本质,实际体现了语言艺术(修辞)的“深层结构”。⑨
  同时,“文体”与“风格”,在英语中均用“style”来表达,因此,常常翻译为“文体风格”,有时还叫“style”为“文风”;这就正如汉语中区分“姐姐”和“妹妹”而在英语中都叫“sister”一样。也就是说,“文体”实际涵盖了诸多要素。我们还借助美国马萨诸塞州《中小学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图表来呈现其各要素及其关系⑩:
  
  从上表可以看出,常用写作形式(作文体裁),要考虑不同的语篇目的,是“传达信息”、“劝说”、“表达”,还是“文学”?而这实际在考虑为不同目的和读者写什么样的作文;并由此去选择不同的体裁(“文体”),以及相应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时,“华丽”与“质朴”,自然有了自己的归属:“质朴”基本归于“传达信息”和“劝说”类,而“华丽”大致属于“表达”与“文学”类。当然,我们依然还要进一步考虑“读者”对“质朴”或“华丽”的特有阅读取向。
  
  三、华丽与质朴:写作概念“宽”与“窄”的描述
  
  30年代,黎锦熙先生在《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一文中谈到了作文的状况:“各级学校本国语文科(实际在言作文),其水准颇有江河日下之势。”为此,他提出了教学上的三原则:1.写作重于讲读;2.改错先于求美;3.日札优于作文。11黎锦熙先生其实也提出了三个问题:我们日常如何教学生读书?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作文?我们应该重视什么样的作文类型?这三原则以及所透露出的三个问题,可谓纲举目张,切中要害。
  中小学写作教学所受到的批评以及要求变革的声音可谓沸沸扬扬、不绝于耳。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其所言及的写作,大都是“正式作文”或“课堂限时作文”,即常说的三类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以及命题作文。也就是说,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个“狭义的作文概念”(准确地说,是考试作文),而非“广义的作文概念”。考察中外课程标准,写作实际是一个“广义概念”,我们以我国1940年的课标为例。
  1940年《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作文练习”12
  ⑴教授作文方法,应时有变化,但应与精读文、略读文法则联络为主要原则。略举数例如下:
  命题由教员命题,或由学生自拟教员择定之。
  翻译文语互译(文言与语体),或译诗歌为散文。
  整理材料 由教员供给材料,令学生作一篇有系统之文字。
  重写示以原文,令学生重写,或演简为繁,或节繁为简。
  听写由教员演讲一事一题,令学生听后写成文字。
  写生由教员提示事物,令学生实际描写。
  笔记教室听讲及课外读书之笔记。
  记录如日记、游记、演说及新闻等记录。
  应用文件如书札、契据、章程、广告及普通公文程式等。
  ⑵ 作文每两星期一次,每次两小时,于课内行之(短篇习作一小时可完者,每星期一次),每次练习,必须有个别或共同之批评,并采用各种符号,使自行修改。
  ⑶ 口语练习于课外行之。或由教员命题指定学生演说,或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或组织辩论。演说或辩论后,教员于思想、结构、修辞上予以指导,于音调、语法、姿态上予以纠正。
  显然,这里所倡导的是“广义作文”,不仅包括“正式作文”,还包括了与“阅读”和“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其他类型作文——“非正式作文”,也包括了训练快速凝聚材料并进行缜密思维、有力表达的“口头作文”。在众多作文类型中,占绝大数的反而不是我们常常所抨击的对象——“正式作文”,而是“非正式作文”。
  再看《法国小学教学大纲》(2002年颁布),其将培养在读中写作的初步能力——“获得了书写与写作的初步能力”——称为“普通能力”,而将“正式写作”或“独立写作”称为“特殊能力”。13
  “实践派”与“学院派”的较量,给了我们语文学界许多探讨的契机和思考的空间,本文认为,要理解这一争论,必须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华丽”与“质朴”是属于什么范畴的问题?结论要解决“谁该‘华丽’,谁该‘质朴’”的问题;二是“华丽”与“质朴”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论是作文概念应是“宽”的定义,尤其要多关注“非正式作文”——正是这类作文有着最“真实的情景”,而“华丽”与“质朴”自然不是问题了。
  ————————
  注释:
  ①谭海生:《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语文建设》2007年第3期。
  ②刘锡庆:《与谭君论文书》,《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
  ③蔡伟:《朴实与华丽:一对并不矛盾的概念—— 兼与谭海生老师商榷》,《语文建设》2007年第4期。
  ④孙绍振:《也说“华丽”与“朴实”》,《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
  ⑤李镇西:《内容第一,技巧第二——从“华丽”与“朴实”说开去》,《语文建设》2007年第6期。
  ⑥郑晓龙:《贴近作文教学的实际——从“提倡华丽,反对朴实”谈起》,《语文建设》2007年第6期。
  ⑦ 刘华正:《华丽语言,中小学生自觉的语言追求》,《语文建设》2007年第7—8期。
  ⑧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96页、120页。
  ⑨同上,第96页。
  ⑩同上,第120页。
  11黎锦熙:《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教育杂志》1924年第十六卷第二期。
  12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
  13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作者通联: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
其他文献
王家新,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他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写作,几经变化,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对于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诗歌《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说,“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
顾振彪先生曾说,我们的课本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可以说,不好好地利用文本是一种浪费,作文教学完全可以以文本为突破口,指导方法,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开凿源头活水,引来涓涓细流。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主要的依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样作文教学也必须扎根于文本这块沃土,下面谈谈利用文本资源进行作
春天、阳光、大海、桃花——这是诗人海子送给我们的温暖的礼物。这些美好同各富隐喻的意象和景致在海子的淡淡叙写中匆匆到来却又匆匆作别。海子的著名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这样的冷静与决绝、温柔而残酷。  海子一直有着极高的诗歌追求和诗歌理想。他追求所谓的“大诗”,从而“走出狭隘的抒情诗人队伍”因而他并不重视抒情诗。但他的这首抒情短诗却迅速赢得主流和正统的认可,也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入选了中学课
2008年高考语文成语试题,不仅是语言运用考点中考查面最广的一种试题,而且也是常规题型中最富创新特质的一种试题。综观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7道成语试题,呈现出如下四大看点:    一、语料——十大热点备受关注    2008年高考语文成语试题的语料非常新颖,带给人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中,如下十大热点备受关注:  1.北京奥运。如:“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
教材是多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是塑造学生并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优质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不断丰富、科学,它的价值要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显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材的性质决定教学过程的目的、程式与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也就可以调整或改编教材,创造性的重组、使用教材。  教材的范围很广,为了便于
时下在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读不懂鲁迅;而且,真正懂得并能讲好鲁迅的教师非常有限,师生中普遍存在难教、难学的困境。相当多的人对中学教师教授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不满意。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新世纪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1980一1999年,人教版教科书中
胡根林博士新著《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期待已久,快读淋漓;掩卷之时,心中一片豁然。  再次回眸题记,蓦然想起几年前与学生交往中的一个小小插曲。  2008年一个高考的前夜,一个高三学生来图书馆与我聊天。交流中,他问了我两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其中一个是:“我读了十二年语文,一直有个问题不甚明白,想请教您:语文这门学科到底教什么、学什么?”记得我当时用了一个比喻来阐明我的看法:“语文学科的任务是为学生播
《外国小说欣赏》主编曹文轩先生在前言的选文原则中说道:“因这是一门语文课程,所选文本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供学生写作方面借鉴。”教学《外国小说欣赏》可着眼于如何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的基本特征,简约介绍创作方法及流派史的轮廓,也可以立足于广泛欣赏外国小说、初知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等教学目标。   外国小说是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文学艺术结晶。《外国小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
个性化研读《论语选读》,对学生的思想境界、个人品质都是一次很好的检验,教师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见仁见智的研读有意无意地表露出个人的素养问题。孔子十分重视伦理道德,重视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对人生意义有着执著不懈的追求。这对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学习者具有完善自身的自觉意识,会通过学习,对人生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  一、个性化研读提高作为学生角色的古典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