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求新知,发现与研究问题,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与品质。然而在教学中教师时常会遇到学生上课不配合,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教师出于无奈,只好滔滔不绝,一人唱独角戏,大部分学生则听得呆若木鸡、无动于衷。这种现象是与新课程的教学观背道而驰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呢?作为一名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树立师生间和谐的氛围是促进互动教学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师生和谐的氛围,教师务必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品德修养,具备高尚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用自己的言行激发学生,用自己的举止感染学生。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促进互动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精神状态。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同时要用平和微笑的沟通方式,拉近师生的关系,推进和谐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使每个学生敢说、乐说,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教师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协调的动作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其次,授课中教师还要注重运用赞赏与表扬的方法,这不仅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既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又害怕出错,这时教师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有利于激发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总之,师生间和谐的氛围会让学生产生自信和积极的心理效益,获得成功的心态。有了以和谐的氛围为基础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互动教学流程。
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互动教学的关键
对于问题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其融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其全部吸收了。问题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融入问题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其活力和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轻松、自信地学习,并接受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积极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更自然积极。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那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的学习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创设真实情境,引发互动;创设趣味情景,促使互动;创设多样化情景,激发互动。总之,要联系现实生活,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的问题情境。
三、加强师生的合作是促进互动教学的保证
有些人认为课堂上没有任何声音,学生们就是在认真学习了,殊不知教室里鸦雀无声也不排除“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可能。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活”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是有沟通的,能相互影响和补充的。教师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盲目、被动地任凭教师调度、摆布。这样的课堂往往陷入“启而不发”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使教师在课前就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踊跃参与知识的探索,但又是“动”而不乱、“动”中有序的。脱离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师生间的合作就缺少了默契。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其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的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师生关系就容易融洽,师生的合作才能默契。心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教师与学生合作、和睦相处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的活动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专制、苛刻,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无情就是怀有敌意。师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因此现代课堂注重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进而达成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氛围。这样,师生间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高的目的。事实上,这种科学的良性循环,会逐渐形成一种“诲人而乐、学而知趣”的教风和学风,成为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情绪背景。
四、引导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互动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着协调者、组织者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表现自主,因此教师教学引导的重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自主学习。现代课程论专家多尔所言:“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唯物辩证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影响内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内、外因的关系,认识到“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法交流,对学课内容、解题方法进行探讨,使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样,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
师生的互动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质量。一般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是有很强的艺术性的,一种好的方法或技法均能很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但如何最有效地传授新知,培养技能呢?关键也在于课上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与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将启发式、诱导式、示范式与传统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真正的“教”与“学”达到完美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又要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以此实现教学效果及教学成果的成功化、完善化。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
参考文献
[1]郭丽君.新课程教学呼唤生命色彩[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6).
[2]汪胜亮,杨丽萍.以学生为中心_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J].平原大学学报,2008(4).
[3]杜丽华,李小平.论对话教学中的课堂心理环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树立师生间和谐的氛围是促进互动教学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师生和谐的氛围,教师务必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品德修养,具备高尚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用自己的言行激发学生,用自己的举止感染学生。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促进互动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精神状态。首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同时要用平和微笑的沟通方式,拉近师生的关系,推进和谐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使每个学生敢说、乐说,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教师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协调的动作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其次,授课中教师还要注重运用赞赏与表扬的方法,这不仅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既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又害怕出错,这时教师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有利于激发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总之,师生间和谐的氛围会让学生产生自信和积极的心理效益,获得成功的心态。有了以和谐的氛围为基础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互动教学流程。
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互动教学的关键
对于问题情境,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其融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其全部吸收了。问题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融入问题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其活力和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轻松、自信地学习,并接受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积极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更自然积极。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那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的学习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创设真实情境,引发互动;创设趣味情景,促使互动;创设多样化情景,激发互动。总之,要联系现实生活,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的问题情境。
三、加强师生的合作是促进互动教学的保证
有些人认为课堂上没有任何声音,学生们就是在认真学习了,殊不知教室里鸦雀无声也不排除“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可能。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活”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是有沟通的,能相互影响和补充的。教师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盲目、被动地任凭教师调度、摆布。这样的课堂往往陷入“启而不发”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使教师在课前就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踊跃参与知识的探索,但又是“动”而不乱、“动”中有序的。脱离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师生间的合作就缺少了默契。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其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的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师生关系就容易融洽,师生的合作才能默契。心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教师与学生合作、和睦相处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的活动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专制、苛刻,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无情就是怀有敌意。师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因此现代课堂注重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进而达成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氛围。这样,师生间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高的目的。事实上,这种科学的良性循环,会逐渐形成一种“诲人而乐、学而知趣”的教风和学风,成为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情绪背景。
四、引导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互动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着协调者、组织者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表现自主,因此教师教学引导的重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自主学习。现代课程论专家多尔所言:“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唯物辩证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影响内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内、外因的关系,认识到“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法交流,对学课内容、解题方法进行探讨,使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样,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
师生的互动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质量。一般来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是有很强的艺术性的,一种好的方法或技法均能很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但如何最有效地传授新知,培养技能呢?关键也在于课上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与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将启发式、诱导式、示范式与传统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真正的“教”与“学”达到完美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又要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以此实现教学效果及教学成果的成功化、完善化。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在课堂上充分地发挥。
参考文献
[1]郭丽君.新课程教学呼唤生命色彩[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6).
[2]汪胜亮,杨丽萍.以学生为中心_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J].平原大学学报,2008(4).
[3]杜丽华,李小平.论对话教学中的课堂心理环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