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公开课是每位教师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也是青年教师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可凭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显示自己的教学功底,奠定自己在同行心目中的地位,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还可以通过公开课向人展示自己成功的教学理念或模式,供同行学习研究。
上好一节公开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做法都是空谈。教师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上课的技巧,才能为课堂锦上添花。
一、上课走形式不顾实际情况
把突出有效的双基教学融入音乐教学之中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融入音乐知识。我们平时说唱歌,而不说喊歌,也就是根据作品风格,塑造学生演唱的风格。这些歌唱方法是在音乐教学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有的教师无视学生“喊唱”现象,导致学生音色浑浊杂乱,这样的歌唱即使学会歌曲,也毫无美感可言;有的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轻唱”、“用最美的声音演唱”,但是缺乏对演唱音色具体的启发和引导,导致学生演唱缺少生气和色彩,无感染力。
《小鸟小鸟》是一首曲调欢跃奔放,表现孩子爱春天、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的歌曲。学生演唱音色必须柔和、轻盈、且带明亮色彩。但教学时,大部分班级出现了“喊唱”现象,也许是对歌曲过于熟悉和喜爱,听到大声而混杂的声音,我立即制止,并引导学生,想象清晨鸟儿的鸣叫是多么干净而明亮,它们的身影是多么轻快,我们的演唱要像它们的鸣叫和身影一样轻快明亮又悦耳,并要求学生带着笑容,提起笑肌演唱。经过教师这样的提示,学生立即调整自己的演唱音色,随着一串明亮的钢琴伴奏音,教室里响起了学生纯真、清澈、明亮的歌声。一曲完毕,我和学生都沉醉在鸟语花香、清泉流淌的美好春色之中。只有这样美好的歌唱,才能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音乐课没有音乐
音乐课的本体是“音乐”,“综合与拓展”不能使音乐课失去本色。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老师非常注重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的讲解,怕学生不理解音乐的内涵,其实,学好了音乐,相关文化也就了解了。所以,在上音乐课时,对于“相关文化”的学习应掌握分寸,不要忽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如果《长江之歌》不关注音乐的大起大落而关注长江流经哪些地区及风土人情;如果《彼得与狼》不关注乐器的音色而关注彼得与狼的斗智斗勇;如果《苗岭的早晨》不关注音乐情绪的变化而关注苗族的服饰与青山秀水等,那么,这节课注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也会成为典型的反面教材。所以,音乐课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可不讲的就不要讲,非讲不可的少讲,腾出时间让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本身。
三、游戏设置紧扣课题是关键
游戏类活动可以寓教于乐,用生动活泼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营造学习环境,可以给枯燥的学习增添趣味。然而部分教师为游戏而游戏,致使整个课堂呈失控状态,既浪费了时间又脱离了教学内容,完全违背了教学原理。要成功且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那在创设活动情境时,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
有一次在听一位老师上《找房子》一课时,里面有一首音乐比较明快,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玩抢凳子的游戏,学生玩得很开心,叫喊声甚至超过了音乐声,试想,这样的游戏对音乐课有何用途?只是走形式而已。
四、合适的评价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也越来越多,奖励手段形式多样,从口头表扬到加分奖励等,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现象:老师在听完某个学生的演唱后,不管学生表现好还是一般,便问其他学生:“他唱得好不好?”学生都大声说“好!”接着老师继续引导:“让我们给他点掌声好不好?”于是,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在某些公开课上,即使学生错了,教师怕伤其自尊和兴致,不但不予指正,反而微笑鼓励:“很好,很棒!”乍一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但在热闹的背后,我们禁不住要思考: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赏识教育吗?事实上,频繁的表扬和奖励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老师的表扬异化为虚荣的追求。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多鼓励学生,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形成积极情感。表扬的确能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但是,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一律“戴高帽”,这种夸大其辞、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提供一时的满足,时间长了,学生反而会在这种廉价的表扬中迷失方向,不珍惜老师的表扬,抑制自我激励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激励的作用,更有效地使用激励技巧。长此以往,肯定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有效性。
公开课是示范课,是让青年教师不断进步的实践课,更是学生的学习课,只有每一节课都立足于现实,扎根于真实,扎实且踏实,公开课才能真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发挥它的示范作用。
上好一节公开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做法都是空谈。教师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上课的技巧,才能为课堂锦上添花。
一、上课走形式不顾实际情况
把突出有效的双基教学融入音乐教学之中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融入音乐知识。我们平时说唱歌,而不说喊歌,也就是根据作品风格,塑造学生演唱的风格。这些歌唱方法是在音乐教学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有的教师无视学生“喊唱”现象,导致学生音色浑浊杂乱,这样的歌唱即使学会歌曲,也毫无美感可言;有的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轻唱”、“用最美的声音演唱”,但是缺乏对演唱音色具体的启发和引导,导致学生演唱缺少生气和色彩,无感染力。
《小鸟小鸟》是一首曲调欢跃奔放,表现孩子爱春天、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的歌曲。学生演唱音色必须柔和、轻盈、且带明亮色彩。但教学时,大部分班级出现了“喊唱”现象,也许是对歌曲过于熟悉和喜爱,听到大声而混杂的声音,我立即制止,并引导学生,想象清晨鸟儿的鸣叫是多么干净而明亮,它们的身影是多么轻快,我们的演唱要像它们的鸣叫和身影一样轻快明亮又悦耳,并要求学生带着笑容,提起笑肌演唱。经过教师这样的提示,学生立即调整自己的演唱音色,随着一串明亮的钢琴伴奏音,教室里响起了学生纯真、清澈、明亮的歌声。一曲完毕,我和学生都沉醉在鸟语花香、清泉流淌的美好春色之中。只有这样美好的歌唱,才能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音乐课没有音乐
音乐课的本体是“音乐”,“综合与拓展”不能使音乐课失去本色。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老师非常注重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的讲解,怕学生不理解音乐的内涵,其实,学好了音乐,相关文化也就了解了。所以,在上音乐课时,对于“相关文化”的学习应掌握分寸,不要忽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如果《长江之歌》不关注音乐的大起大落而关注长江流经哪些地区及风土人情;如果《彼得与狼》不关注乐器的音色而关注彼得与狼的斗智斗勇;如果《苗岭的早晨》不关注音乐情绪的变化而关注苗族的服饰与青山秀水等,那么,这节课注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也会成为典型的反面教材。所以,音乐课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可不讲的就不要讲,非讲不可的少讲,腾出时间让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本身。
三、游戏设置紧扣课题是关键
游戏类活动可以寓教于乐,用生动活泼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营造学习环境,可以给枯燥的学习增添趣味。然而部分教师为游戏而游戏,致使整个课堂呈失控状态,既浪费了时间又脱离了教学内容,完全违背了教学原理。要成功且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那在创设活动情境时,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
有一次在听一位老师上《找房子》一课时,里面有一首音乐比较明快,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玩抢凳子的游戏,学生玩得很开心,叫喊声甚至超过了音乐声,试想,这样的游戏对音乐课有何用途?只是走形式而已。
四、合适的评价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也越来越多,奖励手段形式多样,从口头表扬到加分奖励等,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现象:老师在听完某个学生的演唱后,不管学生表现好还是一般,便问其他学生:“他唱得好不好?”学生都大声说“好!”接着老师继续引导:“让我们给他点掌声好不好?”于是,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在某些公开课上,即使学生错了,教师怕伤其自尊和兴致,不但不予指正,反而微笑鼓励:“很好,很棒!”乍一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但在热闹的背后,我们禁不住要思考: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赏识教育吗?事实上,频繁的表扬和奖励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老师的表扬异化为虚荣的追求。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多鼓励学生,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形成积极情感。表扬的确能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但是,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一律“戴高帽”,这种夸大其辞、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提供一时的满足,时间长了,学生反而会在这种廉价的表扬中迷失方向,不珍惜老师的表扬,抑制自我激励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激励的作用,更有效地使用激励技巧。长此以往,肯定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有效性。
公开课是示范课,是让青年教师不断进步的实践课,更是学生的学习课,只有每一节课都立足于现实,扎根于真实,扎实且踏实,公开课才能真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发挥它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