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理学科 开展环保教育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dsf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4-140-01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并且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我国的环境教育也适应这一形势,把有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恰当的贯穿于中学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明确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机理,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而地理学科本身的诸多特点,使其在实施环境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知识有关。
  
  一、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功能
  
  高中地理新教程中把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作为地理教育观点的重点,而这些观点引导着学生关心人类的生存和全球的变化,热爱人类共同的家园,使环境教育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
  具体来说,地理学科环境教育的功能体现在:
  1、运用空间观点说明环境问题存在的严重性
  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学问,空间观点主要是对于地理现象中的分布格局及其空间格局的基本认识,而环境问题及其发生与空间关系紧密相关。人类对资源不合理的开采利用既产生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也带来了局部地域性环境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等。另外还出现了许多环境污染事件,如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汞污染事件,以及局部的水体污染和海上石油污染。这些环境问题引起的后果触目惊心,运用地理学环境问题整体性观点,便会发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保问题刻不容缓。
  2、运用人地关系的观点阐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系统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自然地理和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学习明确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是人地关系不协调造成的,从而有利于找到环境问题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3、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回答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人们面对全球性的人口爆炸、资源、能源储备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等一系列危机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而提出的,它是人地关系的最大追求水准,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地理学科是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本内容的学科,强调人类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是学生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利于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功能的实施渠道
  
  要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采取课堂和课外向结合的教学形式。
  1、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育渗透环境教育的最经常、最有效、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教师主要是根据《标准》传授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针对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冲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采用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达到教学效果。例如:讲温室效应时,可通过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成效。教师指导什么是温室效应?何原因导致的?它对地球何人类有那些危害?学生思考:为避免温室效应,防止全球气候变暖你应在家中何小区周围作何贡献?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形成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因,而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将所学知识向教师进行反馈的过程。讲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要不要发展核能”等有争议性的问题时,可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便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地图、电视、电影录像、幻灯、多媒体计算机等,以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未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在组织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中,应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多样性,也可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班会、模拟活动,讨论会、知识竞赛、创作漫画、编辑地理小报,报道国际环保典范、环保新闻以及环保好人好事,另外,在生态主题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防止荒漠化日和干旱日)开展宣传纪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
  3、开设环境问题专题讲座
  邀请有关专家或环境管理人员做有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专题讲座、报告以及学术讨论,把环境保护的新概念,新知识介绍给学生,通过提问与答辩,活跃学生思维,同时讲座的内容往往结合材料做例证,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了解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并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和方法。
  4、参与环保的社会实践
  为了达到环境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能力目标,并最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并把形成的的环保意识付诸于行动,学生必须参与到环境规划和环境活动的实施中来,只有通过实际的参与,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有关知识,可以这样描述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学习情况,“我听说了,但是但是我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做了,因而我理解了”。这种实际参与,才是正规教育中保证环境教育取得最有成效的最重要形式。
  建立于生活基础上的环保教育,才能是教育免于空谈,运用所学的地理环境知识,服务与生活,解决家乡和社会的环境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因此根据当地的实际,开展环保调查:参观附近化工厂,造纸厂或钢铁厂,了解他们对环境污染的类型,并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也可组织环保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及环境质量检测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在感知中获得理性的提高。
  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培养环保意识,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从而会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套对于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助于人们终生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中。
其他文献
关于欧洲同盟会的成立和意义[日]寺广映雄郭传玺译(日本大阪教育大学)(郑州大学)篇首语孙文在1904年12月14日,将他活动的政治舞台从美国转向了欧洲,并从1905年春到初夏,与在布鲁塞尔、柏林、巴黎等各城市留学的中国学生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往来,将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但有不少电教课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
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具有生命力的一项教学内容,因为其学生、文本以及教师都是活力的生命体,而搭台、巧引以及积累和观察也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方式,生命脉络鲜活,以
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急需得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除通过正规的外交途径努力外,蒋介石还派出一批由政府要人、国民党元老等担任的特使,游说列国,争取援助、立法院院长孙科率高
海军航空兵第X团曾被毛泽东主席三次点将出征。根据毛泽东指示,1958年7月该团执行入闽作战护航、机动入浙反敌侦察等任务,为封锁金门之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底打击国民党
一位干公安的朋友,参加某党校研究生论文答辩。其导师见学生有些紧张,便问了一个与论文风马牛不相及的简单问题:“巡警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导师的本意是要缓解学生的紧张,不料,紧张的弟子居然一时间忘了自己每日里从事的工作,张口结舌,完全说不上话来。事后,这位朋友懊恼地拍着自己的脑袋说,他太紧张了。  很多人都有过因为紧张而失败的考试经历。比如,笔试的时候,原本烂熟于心的答案,居然莫名其妙地像风一样快速溜走
本文分析了抗战初期中共和苏联关系的某些问题,较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
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当他立志向树跟天看齐,而不是做大官、赚大钱,那么我会说,好、好、好。其实,不是我说。说的人经常已经不在了。像是阿公、阿嬷,而且年纪经常大呀大,大到
三船到香港时,苏联方面派人乘汽艇到船上来接头。他们在香港设有办事机构,与船上有通迅联络,事前知道波尔塔瓦号到达的时间,并通知了我们设在香港的联和公司。为了上岸便利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