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鲜活而有趣、丰富多彩的,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致使课堂缺乏活力,阻碍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深入,为学生创设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师;魅力课堂
作者简介:郭望林(1980-),男,湖北阳新人,宁波荣安实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浙江 宁波 3150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8-0132-02
课堂本应该是学生向往的地方。因为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殿堂,是学生锻炼能力的沃土,是学生健全心智的场所。但是,时至今日,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已感觉课堂上的学生缺少了专注学习的神情,缺少了吸取知识甘霖的酣畅感受,缺少了探究知识疑团时紧缩的双眉;学生感觉课堂缺少了令人神往的磁性,缺少了使人奋进的动力和惊奇的情趣。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现状到底如何,语文课堂为何对学生魅力不再,语文课堂又该如何魅力重现?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课越来越突显人文性的一面,语文的世界是精彩纷呈、复杂多变的世界,许多课文优美,引人入胜。但是,高中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却常常遭受冷遇,不少学生往往都以为自己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少听几节无所谓。课堂出勤状况不佳,无故缺课、小病大养、迟到早退等现象屡禁不止;身在课堂心在课外者不在少数;课堂上梦见周公者不时可见;看课外书、玩手机、写纸条、听音乐等做与课堂学习无关之事者大有人在;左顾右盼,前俯后仰,如坐针毡者不绝于“眼”;无所事事,两眼茫然者屈指难数;即使能够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去学习,但是参与学习的状态不佳,勉强应付。课堂气氛不佳;学生萎靡不振,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师不得已只好唱“独角戏”,结果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却是“哑口无声”,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更不用谈改革创新。
二、高中语文课堂魅力缺失的原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僵化,日复一日地弱化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尽管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依然是注重升学考试。语文教师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仍然是考试、考点、分数、训练、技巧、背诵、测验、纠错等与考试成正相关的词语。长此以往,这样的课堂会令人生厌。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被动参与的状况日益消弭着学生的学习激情。由于课堂学习内容的繁杂和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处于被动,是被强迫的状态。这样就形成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单调乏味—缺乏兴趣—被动参与—效果不佳—兴趣全无—被逼学习—效果更差……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如同炼狱一般,难以忍受。
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方法方式不当,也严重淡化着孩子的进取意识和学习热情。一方面家庭特别是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毫无节制地满足学生物质消费的需要,造成了许多学生在物质享受方面互相攀比。这样高消费的情况自然会影响学生专注课堂。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自己与书本绝缘,与学习隔膜,与知识短路,却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这种身教与言教严重脱节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做人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泥沙俱下的社会信息致使是非观念尚不是很强的学生出现严重的迷惑和心理茫然,无法专注于学习,特别是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网络游戏、垃圾文学作品等对于高中学生兴趣的转移和意志的消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三、创设高中语文魅力课堂的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如何采取适当措施来激发高中语文课堂活力,唤回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希望?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这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都渴望得到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构建知识形象的魅力
高中语文课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创设魅力课堂,就需要教师去挖掘语文本身的魅力。语文课堂的知识形象魅力至少应该包括知识本身的魅力和语文教师自身魅力两层含义。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品味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如同徜徉在花海中一样得到美感享受,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追求的。语文的美不仅体现在文词优美、洗练,还体现在文句、词语深蕴着的言外之意。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将语言文学闪烁和深蕴的美展示给学生。利用文体自身美的魅力吸引学生。诱导他们反复品读、涵泳、欣赏从而爱上语文,也就是让学生在“艺术”的享受中获取正确的知识内容和相应的语文经验,为他们自主地再探究奠定基础。教师的魅力在于智慧与真情,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因为教师的文化形象对课堂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叶圣陶说:“唯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学富五车”才能“厚积博发”。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博士”,但语文教师的确不可以不“博读”,并且能够在广博的阅读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
2.要激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格鲁吉亚儿童心理学家,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并非入学前就有,而是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趋向成熟的心理与教材的相关度。有人认为“三流的教师在课堂上演绎的是教案,二流的教师演绎的则是教材,一流的教师在课堂内外演绎的是自己的人生。”这种评价,有一定道理。当前,高中语文课缺少魅力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师没有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积极性。语文课要求教师技艺精湛,掌握某些像演戏一样的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技术、脸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学过程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上每一种教学表情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调动学生求知的激情,使课上得生动有趣,使教学内容印入学生的脑海和心灵,激起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渴望和激情。只有在充满激情的情况下感知的东西才能掌握得深刻而持久,才能成为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
3.要更新教學方法与手段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实践也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灵活地采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勉为”转向“想为”。现代研究证明,教师长期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的兴奋点出现衰退,导致学生听讲索然无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呆滞沉闷,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变更教学方法(比如采用辩论、演讲、抢答、讲座等方式)来满足他们“求新求变”的心理诉求,从而激发他们产生新的兴奋点,维持和发展已经调动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学习现代诗,教师可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同时运用诵读法、范读范背法、启发比较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录像、摄影、幻灯、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彻底改变传统“一支笔一张口,教师满堂灌”的做法,实现教学方式由单向式向双向式,单媒体向多媒体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要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因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重要条件,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抓住一切机会,为学生创设成功条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赞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以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他们在成功的激励下进一步努力,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提问讲究艺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不可过浅,以免流于形式;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较容易的题目可请中下层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则请优生回答。当学生在回答时遇到困难,教师应适时地、巧妙地给予启发指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教师对每一位回答的学生尽量表扬和鼓励,用欣赏的眼光去挖掘他的优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使之进一步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这对他们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如果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能学好他所教的学科。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师生关系,认为教学必须从建立师生关系入手。第一,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他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一要尊重学生。教师应从内心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和不同想法。二要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只有理解学生,才能给予正确的疏导,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三要宽容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学生的一些失误和学习探究的挫折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二,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核心。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有了这种情感和动力,师生的目标才能一致,才会有师生和谐的基础。第三,信任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拥有的能力及潜能,才会给学生真正的民主权。学生往往能够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自己的尊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自己不断进取。第四,为人师表。教师的教学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道德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的培养。教师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补充新鲜血液,才能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实施素质教育或者实施新课程改革,都需以课堂为主阵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课堂学习的主载体和主渠道作用,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命,要把课堂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要关注学生潜能的发展。”高中语文课堂应是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创设魅力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有滋有味地学习。让学生在对课堂学习的高度认可和参与中,讓学生在课堂魅力的无限向往中,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这既是可能的结果,也是根本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邱广欣.教育,我有话要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师;魅力课堂
作者简介:郭望林(1980-),男,湖北阳新人,宁波荣安实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浙江 宁波 3150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8-0132-02
课堂本应该是学生向往的地方。因为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殿堂,是学生锻炼能力的沃土,是学生健全心智的场所。但是,时至今日,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已感觉课堂上的学生缺少了专注学习的神情,缺少了吸取知识甘霖的酣畅感受,缺少了探究知识疑团时紧缩的双眉;学生感觉课堂缺少了令人神往的磁性,缺少了使人奋进的动力和惊奇的情趣。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现状到底如何,语文课堂为何对学生魅力不再,语文课堂又该如何魅力重现?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课越来越突显人文性的一面,语文的世界是精彩纷呈、复杂多变的世界,许多课文优美,引人入胜。但是,高中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却常常遭受冷遇,不少学生往往都以为自己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少听几节无所谓。课堂出勤状况不佳,无故缺课、小病大养、迟到早退等现象屡禁不止;身在课堂心在课外者不在少数;课堂上梦见周公者不时可见;看课外书、玩手机、写纸条、听音乐等做与课堂学习无关之事者大有人在;左顾右盼,前俯后仰,如坐针毡者不绝于“眼”;无所事事,两眼茫然者屈指难数;即使能够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去学习,但是参与学习的状态不佳,勉强应付。课堂气氛不佳;学生萎靡不振,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师不得已只好唱“独角戏”,结果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却是“哑口无声”,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更不用谈改革创新。
二、高中语文课堂魅力缺失的原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僵化,日复一日地弱化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尽管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依然是注重升学考试。语文教师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仍然是考试、考点、分数、训练、技巧、背诵、测验、纠错等与考试成正相关的词语。长此以往,这样的课堂会令人生厌。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被动参与的状况日益消弭着学生的学习激情。由于课堂学习内容的繁杂和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处于被动,是被强迫的状态。这样就形成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单调乏味—缺乏兴趣—被动参与—效果不佳—兴趣全无—被逼学习—效果更差……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如同炼狱一般,难以忍受。
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方法方式不当,也严重淡化着孩子的进取意识和学习热情。一方面家庭特别是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毫无节制地满足学生物质消费的需要,造成了许多学生在物质享受方面互相攀比。这样高消费的情况自然会影响学生专注课堂。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自己与书本绝缘,与学习隔膜,与知识短路,却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这种身教与言教严重脱节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做人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泥沙俱下的社会信息致使是非观念尚不是很强的学生出现严重的迷惑和心理茫然,无法专注于学习,特别是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网络游戏、垃圾文学作品等对于高中学生兴趣的转移和意志的消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三、创设高中语文魅力课堂的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如何采取适当措施来激发高中语文课堂活力,唤回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希望?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这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都渴望得到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构建知识形象的魅力
高中语文课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创设魅力课堂,就需要教师去挖掘语文本身的魅力。语文课堂的知识形象魅力至少应该包括知识本身的魅力和语文教师自身魅力两层含义。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品味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如同徜徉在花海中一样得到美感享受,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追求的。语文的美不仅体现在文词优美、洗练,还体现在文句、词语深蕴着的言外之意。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将语言文学闪烁和深蕴的美展示给学生。利用文体自身美的魅力吸引学生。诱导他们反复品读、涵泳、欣赏从而爱上语文,也就是让学生在“艺术”的享受中获取正确的知识内容和相应的语文经验,为他们自主地再探究奠定基础。教师的魅力在于智慧与真情,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因为教师的文化形象对课堂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叶圣陶说:“唯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学富五车”才能“厚积博发”。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博士”,但语文教师的确不可以不“博读”,并且能够在广博的阅读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
2.要激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格鲁吉亚儿童心理学家,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并非入学前就有,而是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趋向成熟的心理与教材的相关度。有人认为“三流的教师在课堂上演绎的是教案,二流的教师演绎的则是教材,一流的教师在课堂内外演绎的是自己的人生。”这种评价,有一定道理。当前,高中语文课缺少魅力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师没有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和积极性。语文课要求教师技艺精湛,掌握某些像演戏一样的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技术、脸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其目的是为了使教学过程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上每一种教学表情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调动学生求知的激情,使课上得生动有趣,使教学内容印入学生的脑海和心灵,激起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渴望和激情。只有在充满激情的情况下感知的东西才能掌握得深刻而持久,才能成为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
3.要更新教學方法与手段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实践也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灵活地采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勉为”转向“想为”。现代研究证明,教师长期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的兴奋点出现衰退,导致学生听讲索然无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呆滞沉闷,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变更教学方法(比如采用辩论、演讲、抢答、讲座等方式)来满足他们“求新求变”的心理诉求,从而激发他们产生新的兴奋点,维持和发展已经调动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学习现代诗,教师可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同时运用诵读法、范读范背法、启发比较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录像、摄影、幻灯、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彻底改变传统“一支笔一张口,教师满堂灌”的做法,实现教学方式由单向式向双向式,单媒体向多媒体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要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看,成功体验是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因素,也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增强的重要条件,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抓住一切机会,为学生创设成功条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赞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以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他们在成功的激励下进一步努力,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提问讲究艺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不可过浅,以免流于形式;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较容易的题目可请中下层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则请优生回答。当学生在回答时遇到困难,教师应适时地、巧妙地给予启发指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教师对每一位回答的学生尽量表扬和鼓励,用欣赏的眼光去挖掘他的优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使之进一步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这对他们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是一门科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如果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能学好他所教的学科。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师生关系,认为教学必须从建立师生关系入手。第一,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他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一要尊重学生。教师应从内心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和不同想法。二要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只有理解学生,才能给予正确的疏导,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三要宽容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学生的一些失误和学习探究的挫折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第二,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核心。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动力,有了这种情感和动力,师生的目标才能一致,才会有师生和谐的基础。第三,信任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拥有的能力及潜能,才会给学生真正的民主权。学生往往能够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自己的尊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自己不断进取。第四,为人师表。教师的教学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道德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的培养。教师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补充新鲜血液,才能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实施素质教育或者实施新课程改革,都需以课堂为主阵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课堂学习的主载体和主渠道作用,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命,要把课堂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要关注学生潜能的发展。”高中语文课堂应是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创设魅力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有滋有味地学习。让学生在对课堂学习的高度认可和参与中,讓学生在课堂魅力的无限向往中,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这既是可能的结果,也是根本的出路。
参考文献:
[1]邱广欣.教育,我有话要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
(责任编辑:苏宇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