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认识百分数》 提问 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71-02
《认识百分数》是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中执教这个章节的内容,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灵动的思维,源于笔者在上课时的一连串追问。
一、教学主线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
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安排首先是从投篮练习中引出百分数,然后揭示百分数的意义,接着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最后是应用百分数。百分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百分数并不陌生,因此,会读百分数是学生学习百分数的认知起点。那么,教学时教师究竟是跟着教材“顺流而下”,还是依据学生的已有认知“逆流而上”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可见,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是教学的基础。经过反复思考,笔者决定“逆流而上”,让学生按照“读百分数—为什么要用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巩固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百分数的应用”的顺序进行学习。因为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所以整个教学流程都很顺畅。
二、新知呈现是“和盘托出”还是“关注体验”
对于“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这个问题,是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还是引导学生经历思考过程,找出答案呢?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从过去的“双基”变成了“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两个目标,而“基本活动经验”中的核心词语是“经验”。“经验”的生长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活动并能动地实现目标的过程。因此,“经验”的获得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下面以一个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师:有了投中的比率,咱们只要比较这3个分数的大小就能确定谁去参赛了。能一眼看出这3个分数的大小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
(学生动笔计算,进行比较。)
师:谁来汇报你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将分数转化成小数进行比较,如17÷25=0.68,13÷20=0.65,7÷10=0.7,0.7>0.68>0.65,因此我推荐吴力军去参赛。
师: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生2:我是将分数进行通分后算出来的,20、25、10的最小公倍数是100,将它们分别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即=,=,=,因此,是吴力军去参赛。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分别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继而介绍百分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比较这3个分数和3个百分数,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你这3个百分数,你觉得怎么样?
生:能很快看出吴力军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师:和刚才咱们动笔计算的过程比较,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要用百分数呢?
生:用百分数方便比较数的大小。
师:是的,百分数便于比较数的大小,因此,百分数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能够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思考,体会到了百分数的意义。
三、意义建构是“单纯模仿”还是“搭建平台”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问一答式的交流只能使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的状态,而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引发学生自主交流百分数的意义,仅仅依靠模仿还不够,这是因为一旦失去了教师语言的引领,学生将会无所适从。因此,笔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自主交流,从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笔者从引导学生理解3名队员的投篮命中率入手,请学生交流: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课件演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 %)—给出模型并板书: 是 的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百分数的意义—自主尝试揭示百分数的意义。整个学习过程逐层推进,学生在讨论中建构百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
四、习题素材是“全部包揽”还是“去粗取精”
选取什么样的素材实施教学是教师备课时要精心思考的问题。备课时教师希望给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话题。然而,在第一次试教后,笔者给学生提供的关于肥胖和饮食结构的学习素材太过流于形式,无法让学生深入研究。于是,笔者重新研读教材中的例题,最后决定将教材中的部分习题进行改动,给学生设计一些形式简单的习题。下面以一个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第一题:用百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和没涂色部分分别占大正方形的百分之几。
师:观察这3幅图的涂色部分和没涂色部分,它们相加起来等于多少?
生:100%。
师:100%就是单位“1”。接下来要加大难度了,如果给你一个空白的正方形,你能先想出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在这幅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生1:我想到了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65%。
师:这个65%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生1:把投篮次数看作单位“1”。
师:那么如何表示投中的次数呢?
生1:涂65格表示投中的次数。
师:你还想到了生活中哪些百分数?
生2:我还想到了一件衣服中含有80%的羊毛。
师:这要怎么表示呢?
生2:把一件衣服成分的总含量看作单位“1”,羊毛含量涂80格。
师:你觉得在这幅图上还可以表示别的百分数吗?
生:可以。
……
接着笔者又出示了一道填空题。
在正方形格子图中涂色表示生活中的百分数,促进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选数填空中,有的空格只能填分数,因为备选的数中只有分数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有的空格既可以填分数,又可以填百分数,因为分数和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引导学生在比较和辨析中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学习数学知识,“就事论事”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完成选数填空后,学生会发现,百分号前除了可以是整数,还可以是小数。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笔者在结束教学前还介绍了关于百分号前是负数的相关知识。
此次教学,让笔者体会到了反思性追问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善于追问,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71-02
《认识百分数》是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中执教这个章节的内容,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灵动的思维,源于笔者在上课时的一连串追问。
一、教学主线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
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安排首先是从投篮练习中引出百分数,然后揭示百分数的意义,接着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最后是应用百分数。百分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百分数并不陌生,因此,会读百分数是学生学习百分数的认知起点。那么,教学时教师究竟是跟着教材“顺流而下”,还是依据学生的已有认知“逆流而上”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可见,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是教学的基础。经过反复思考,笔者决定“逆流而上”,让学生按照“读百分数—为什么要用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巩固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百分数的应用”的顺序进行学习。因为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所以整个教学流程都很顺畅。
二、新知呈现是“和盘托出”还是“关注体验”
对于“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这个问题,是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还是引导学生经历思考过程,找出答案呢?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从过去的“双基”变成了“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两个目标,而“基本活动经验”中的核心词语是“经验”。“经验”的生长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活动并能动地实现目标的过程。因此,“经验”的获得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下面以一个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师:有了投中的比率,咱们只要比较这3个分数的大小就能确定谁去参赛了。能一眼看出这3个分数的大小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
(学生动笔计算,进行比较。)
师:谁来汇报你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将分数转化成小数进行比较,如17÷25=0.68,13÷20=0.65,7÷10=0.7,0.7>0.68>0.65,因此我推荐吴力军去参赛。
师: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生2:我是将分数进行通分后算出来的,20、25、10的最小公倍数是100,将它们分别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即=,=,=,因此,是吴力军去参赛。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分别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继而介绍百分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比较这3个分数和3个百分数,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你这3个百分数,你觉得怎么样?
生:能很快看出吴力军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师:和刚才咱们动笔计算的过程比较,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要用百分数呢?
生:用百分数方便比较数的大小。
师:是的,百分数便于比较数的大小,因此,百分数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能够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思考,体会到了百分数的意义。
三、意义建构是“单纯模仿”还是“搭建平台”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问一答式的交流只能使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的状态,而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引发学生自主交流百分数的意义,仅仅依靠模仿还不够,这是因为一旦失去了教师语言的引领,学生将会无所适从。因此,笔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自主交流,从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笔者从引导学生理解3名队员的投篮命中率入手,请学生交流: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课件演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 %)—给出模型并板书: 是 的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百分数的意义—自主尝试揭示百分数的意义。整个学习过程逐层推进,学生在讨论中建构百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
四、习题素材是“全部包揽”还是“去粗取精”
选取什么样的素材实施教学是教师备课时要精心思考的问题。备课时教师希望给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话题。然而,在第一次试教后,笔者给学生提供的关于肥胖和饮食结构的学习素材太过流于形式,无法让学生深入研究。于是,笔者重新研读教材中的例题,最后决定将教材中的部分习题进行改动,给学生设计一些形式简单的习题。下面以一个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第一题:用百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和没涂色部分分别占大正方形的百分之几。
师:观察这3幅图的涂色部分和没涂色部分,它们相加起来等于多少?
生:100%。
师:100%就是单位“1”。接下来要加大难度了,如果给你一个空白的正方形,你能先想出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在这幅图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生1:我想到了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65%。
师:这个65%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生1:把投篮次数看作单位“1”。
师:那么如何表示投中的次数呢?
生1:涂65格表示投中的次数。
师:你还想到了生活中哪些百分数?
生2:我还想到了一件衣服中含有80%的羊毛。
师:这要怎么表示呢?
生2:把一件衣服成分的总含量看作单位“1”,羊毛含量涂80格。
师:你觉得在这幅图上还可以表示别的百分数吗?
生:可以。
……
接着笔者又出示了一道填空题。
在正方形格子图中涂色表示生活中的百分数,促进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选数填空中,有的空格只能填分数,因为备选的数中只有分数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有的空格既可以填分数,又可以填百分数,因为分数和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引导学生在比较和辨析中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学习数学知识,“就事论事”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完成选数填空后,学生会发现,百分号前除了可以是整数,还可以是小数。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笔者在结束教学前还介绍了关于百分号前是负数的相关知识。
此次教学,让笔者体会到了反思性追问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善于追问,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能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