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1日,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一位身在拉萨机场的年轻学者闻讯后失声痛哭。这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名叫李,他因执著追寻国学的真谛而与季羡林有一段传奇般的忘年交……
痴迷国学崇拜季羡林,内外兼修穿长衫游学四方
李,1976年出生在重庆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重庆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母亲是重庆市公安局一位才女。
从小就痴迷中国传统文化的李有深厚的家学渊源,祖父李裕光在解放前曾任重庆商会会长,外祖父黄敬诚是重庆一家杂志的编辑,喜好古诗古文,外祖母苏应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后人。他秉承祖上的艺术天赋,三岁习画,四岁时,就对外祖父的线装书产生浓厚兴趣。在外祖父的辅导下,他用三年时间读完《论语》、《诗经》等经典。外祖父时常给他讲陈寅恪卓尔不群的成就,以及陈寅恪的得意门生季羡林的博学和才气。小小年纪的李从此有了一个愿望:要像陈寅恪、季羡林那样博学,成为研究古代文学的大家。
外祖父临终前,将所有书都给了李,而季羡林编写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朗润集》、《天竺心影》等书更是让李爱不释手。季羡林的思想对他影响深远,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学识渊博,不仅要学,还要边写边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他在学习国学的同时,开始了写作。其中一篇回忆外公的文章只有几百字,语文老师却写了5000多字的评语。
李的绘画好,语文好,但数理化差得一塌糊涂。1991年初中毕业时,他以20分之差没有考上高中。
“儿呀,你崇拜陈寅恪、季羡林,跟他们一样爱好国学不是坏事,可如果因为爱好国学而影响升学,那就不是好事了呀!”落榜之后,身为大学物理系教授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李说。
李对父亲说:“爸爸,我虽然没考上高中,可我今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季羡林升高中时数学只考了4分,吴晗数学考了0分,不一样成了大家吗?”
几天后,李对母亲说,他想上北京去拜季羡林为师!“儿呀,想成为季羡林弟子的人多得很,他凭什么收你呢?”李的母亲说,“你还是潜心自学,有一定功底后再去见季老吧!”
李没再坚持,却又突发奇想:“陈寅恪和季羡林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就是因为他们留学国外,见识广博。学无常师,乃为大师,我也要游学四方!”
李是独生子,当时不过15岁,再三思量后,母亲还是同意让儿子远行。于是,身穿长衫的李踏上旅途,西子湖畔、寒山寺外、拙政园内、咸亨店里……旅游归来的李又加入打工仔行列成了一名“报童”,白天卖报,晚上奋笔疾书。当时的《重庆晨报》副刊几乎成为他的专栏,报社领导被他的文才打动,破例将他招聘为记者。没多久,李又主动辞职了——记者的匆忙让他没时间研究国学,更没时间弘扬国学。
三顾朗润园感动泰斗,十块腊肉相赠成了忘年交
2001年暑假期间,李因事来到北京,这正是拜望季老的绝佳时机。询问再三,他找到季老在北京大学未名湖后朗润园的家。开门的是一位慈祥而颇有风度的老太太——季老的私人秘书李玉洁。她告诉李:“季老到山东去了,你过两天再来吧。”
李很是失望,但他决定三顾茅庐,一定要见到季老!
李煞费苦心地琢磨如何给季老留下深刻印象,他想起了孔子对弟子说的一句话“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一种解释就是“自愿拿着十余条干肉来求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们教诲的”。两天后,李特地买了十块上好腊肉,再次登门拜望季羡林。
敲开季老家门,李玉洁告诉李季老还未回京,但她收下了李的礼物。临走时,李用古文给季老写了一封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兹次来京,若能得先生赐教,则吾为‘往圣继绝学,為万事开太平’之心愿则不为奢愿也。”并将自己写的《小三苏传》、《论琴南林纾氏之古文》两篇文章一并交给老太太。
李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三次敲开季老家的门时,慈祥的季羡林已微笑着等他了。老人热情地与李握手后,把他请到满是线装书的书厅里。
到了书厅,李跪在地上,恭敬地向季羡林磕了三个头。季羡林连忙扶起李,一边扶一边开玩笑:“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快起来!快起来!”当李起身坐下后,季老说,他已看了李写的信与文章,夸他很有功底,若能锲而不舍地钻研下去,自学同样能成才。
后来李才知道,他在信中所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四句也是季老甚为钟爱的,因而决定挤出五分钟时间与他见见面。但没想到两人一聊便是两个多小时。当李唯恐打扰季羡林的休息而请辞时,季羡林主动让李留下地址,说需要什么资料告诉他,他会给李寄去。
见老人如此热情,李心中十分感动。道别时,李再次恭敬地给季羡林磕了三个头。
从此,季羡林便与李成了忘年交,两人不时有书信往来。
初中生当上大学教授,桩桩垂恩犹在,大师却飘然仙逝
就在李四处奔走时,有人慕名而至,请他参与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筹备工作。
这人正是全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林木。林木曾看过李的画作,觉得很有灵气,一直关注着李的成长。当他被四川师范大学请去筹办视觉艺术学院后,他特地给李发来“英雄帖”。
“我只是一个初中生,哪有本事去筹办大学呀?”看到林木教授如此器重自己,李诚惶诚恐。
“初中生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没本事,为什么国学大师季羡林视你为忘年交……学院建成后,你还可以弘扬国学……”
倍受感动的李从此成为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教师,他终于找到了弘扬国学的平台。
李的授课方式很有特色:板书都是繁体竖排,讲课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博古通今,声情并茂,而且不用教案。
因为李讲课新颖、文化含量高,他的名气很快在高校中流传开来,被四川音乐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大学等聘请为客座教授。
荣誉和赞美并没有打乱李内心的平静,李如季羡林那样,过着心境恬淡的朴素生活:他租住在校外一个农家小院,书房墙上挂着孔子画像,屋内清一色老式家具,小院里挂着皮影、葫芦、瓜瓢、蓑衣等饰物……
季羡林在得知李成为大学教授后,不仅特地打电话询问,还给他寄来贺卡:“天道酬勤。赠李友。季羡林。甲申冬。”
2009年春节,李与季老约定,在自己主编的《国学蒙正》杂志上推出季羡林专题。然而就在李准备大展宏图时,7月11日,98岁高龄的季羡林突发心脏病仙逝。应邀前往西藏讲学的李刚下飞机,就得知季老去世的噩耗,在机场顿时泣不成声:“季老,我们有约定,在您的生日时,我还要来给您祝寿,可是您却失约了……”面朝东方,李对那位启迪自己国学之路的老人,深深地鞠下一躬。
痴迷国学崇拜季羡林,内外兼修穿长衫游学四方
李,1976年出生在重庆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重庆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母亲是重庆市公安局一位才女。
从小就痴迷中国传统文化的李有深厚的家学渊源,祖父李裕光在解放前曾任重庆商会会长,外祖父黄敬诚是重庆一家杂志的编辑,喜好古诗古文,外祖母苏应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后人。他秉承祖上的艺术天赋,三岁习画,四岁时,就对外祖父的线装书产生浓厚兴趣。在外祖父的辅导下,他用三年时间读完《论语》、《诗经》等经典。外祖父时常给他讲陈寅恪卓尔不群的成就,以及陈寅恪的得意门生季羡林的博学和才气。小小年纪的李从此有了一个愿望:要像陈寅恪、季羡林那样博学,成为研究古代文学的大家。
外祖父临终前,将所有书都给了李,而季羡林编写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朗润集》、《天竺心影》等书更是让李爱不释手。季羡林的思想对他影响深远,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学识渊博,不仅要学,还要边写边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他在学习国学的同时,开始了写作。其中一篇回忆外公的文章只有几百字,语文老师却写了5000多字的评语。
李的绘画好,语文好,但数理化差得一塌糊涂。1991年初中毕业时,他以20分之差没有考上高中。
“儿呀,你崇拜陈寅恪、季羡林,跟他们一样爱好国学不是坏事,可如果因为爱好国学而影响升学,那就不是好事了呀!”落榜之后,身为大学物理系教授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李说。
李对父亲说:“爸爸,我虽然没考上高中,可我今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季羡林升高中时数学只考了4分,吴晗数学考了0分,不一样成了大家吗?”
几天后,李对母亲说,他想上北京去拜季羡林为师!“儿呀,想成为季羡林弟子的人多得很,他凭什么收你呢?”李的母亲说,“你还是潜心自学,有一定功底后再去见季老吧!”
李没再坚持,却又突发奇想:“陈寅恪和季羡林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就是因为他们留学国外,见识广博。学无常师,乃为大师,我也要游学四方!”
李是独生子,当时不过15岁,再三思量后,母亲还是同意让儿子远行。于是,身穿长衫的李踏上旅途,西子湖畔、寒山寺外、拙政园内、咸亨店里……旅游归来的李又加入打工仔行列成了一名“报童”,白天卖报,晚上奋笔疾书。当时的《重庆晨报》副刊几乎成为他的专栏,报社领导被他的文才打动,破例将他招聘为记者。没多久,李又主动辞职了——记者的匆忙让他没时间研究国学,更没时间弘扬国学。
三顾朗润园感动泰斗,十块腊肉相赠成了忘年交
2001年暑假期间,李因事来到北京,这正是拜望季老的绝佳时机。询问再三,他找到季老在北京大学未名湖后朗润园的家。开门的是一位慈祥而颇有风度的老太太——季老的私人秘书李玉洁。她告诉李:“季老到山东去了,你过两天再来吧。”
李很是失望,但他决定三顾茅庐,一定要见到季老!
李煞费苦心地琢磨如何给季老留下深刻印象,他想起了孔子对弟子说的一句话“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一种解释就是“自愿拿着十余条干肉来求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们教诲的”。两天后,李特地买了十块上好腊肉,再次登门拜望季羡林。
敲开季老家门,李玉洁告诉李季老还未回京,但她收下了李的礼物。临走时,李用古文给季老写了一封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兹次来京,若能得先生赐教,则吾为‘往圣继绝学,為万事开太平’之心愿则不为奢愿也。”并将自己写的《小三苏传》、《论琴南林纾氏之古文》两篇文章一并交给老太太。
李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三次敲开季老家的门时,慈祥的季羡林已微笑着等他了。老人热情地与李握手后,把他请到满是线装书的书厅里。
到了书厅,李跪在地上,恭敬地向季羡林磕了三个头。季羡林连忙扶起李,一边扶一边开玩笑:“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快起来!快起来!”当李起身坐下后,季老说,他已看了李写的信与文章,夸他很有功底,若能锲而不舍地钻研下去,自学同样能成才。
后来李才知道,他在信中所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四句也是季老甚为钟爱的,因而决定挤出五分钟时间与他见见面。但没想到两人一聊便是两个多小时。当李唯恐打扰季羡林的休息而请辞时,季羡林主动让李留下地址,说需要什么资料告诉他,他会给李寄去。
见老人如此热情,李心中十分感动。道别时,李再次恭敬地给季羡林磕了三个头。
从此,季羡林便与李成了忘年交,两人不时有书信往来。
初中生当上大学教授,桩桩垂恩犹在,大师却飘然仙逝
就在李四处奔走时,有人慕名而至,请他参与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筹备工作。
这人正是全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林木。林木曾看过李的画作,觉得很有灵气,一直关注着李的成长。当他被四川师范大学请去筹办视觉艺术学院后,他特地给李发来“英雄帖”。
“我只是一个初中生,哪有本事去筹办大学呀?”看到林木教授如此器重自己,李诚惶诚恐。
“初中生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没本事,为什么国学大师季羡林视你为忘年交……学院建成后,你还可以弘扬国学……”
倍受感动的李从此成为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教师,他终于找到了弘扬国学的平台。
李的授课方式很有特色:板书都是繁体竖排,讲课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博古通今,声情并茂,而且不用教案。
因为李讲课新颖、文化含量高,他的名气很快在高校中流传开来,被四川音乐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大学等聘请为客座教授。
荣誉和赞美并没有打乱李内心的平静,李如季羡林那样,过着心境恬淡的朴素生活:他租住在校外一个农家小院,书房墙上挂着孔子画像,屋内清一色老式家具,小院里挂着皮影、葫芦、瓜瓢、蓑衣等饰物……
季羡林在得知李成为大学教授后,不仅特地打电话询问,还给他寄来贺卡:“天道酬勤。赠李友。季羡林。甲申冬。”
2009年春节,李与季老约定,在自己主编的《国学蒙正》杂志上推出季羡林专题。然而就在李准备大展宏图时,7月11日,98岁高龄的季羡林突发心脏病仙逝。应邀前往西藏讲学的李刚下飞机,就得知季老去世的噩耗,在机场顿时泣不成声:“季老,我们有约定,在您的生日时,我还要来给您祝寿,可是您却失约了……”面朝东方,李对那位启迪自己国学之路的老人,深深地鞠下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