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教育》上曾刊登了一篇题为《让我们的灵魂赶上脚步》的卷首语,大意如下:一支考察队深入非洲腹地考察,请了当地的土著人做背夫和向导。时间紧,要赶路,这些土著人十分厉害,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健步如飞。一连几天,考察队顺利前进,大家非常高兴。第四天早上,当考察队又要出发时,土著人却不走了——好说歹说,就是不愿出发。队员们很奇怪,这几天大家相处得很好啊!土著人头领解释说,按照他们的传统,如果连续三天赶路,第四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以免我们的灵魂赶不上自己的脚步。”
“让灵魂赶上自己的脚步”——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语让我颇受触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生活着实忙碌,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日复一日地赶路,以至于很少驻足思考便不断地被许多东西推着前行,或者追逐着眼前的东西而去,而我们的灵魂早已落在我们匆匆赶路的身影后面。
“忙”是眼下语文教师的生活写照。我常自问:我们的“忙”,是制度强加?传统使然?抑或是无知所致?似乎都有一些。但不管怎样,没有了自己的灵魂,只顾埋头拉车,不去抬头看路,将生活纯粹交与“外物”去控制,缺失了教学与工作的自主与自省,品尝的常常是酸涩苦乏和心力憔悴。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忙碌可以表明自己的工作态度,但不表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智慧。任何一所学校,学校传统、规章制度和个人智慧都影响着教师的工作认识。如果我们把“个人智慧”看作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灵魂所在的话,那么现今许多教师丧失的恰恰正是“个人智慧”!没有了对工作和学习的反思与“漂洗”,又怎能从“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叹息中获得凤凰涅磐般的重生?当我们的灵魂赶上脚步时,应该驻足思忖: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教师备透了教材,备透了学生,是否“漏备”了自己?
语文教师的现状令人担忧,天天为繁杂的事务所扰,为千头万绪的工作所累,犹如负重的陀螺,夜以继日,岁岁年年,还有自己的专业和智慧吗?教师需要学习、思考、追问,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不思考,不学习,不追问,只是一味地做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杂事,必将失去真我,失去智慧,失去效率。如何跳出经验教学,走向智慧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一、精心修为,潜心阅读,彰显学者之气
闲暇出智慧,博览显品位。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与生活中,要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心灵开辟出一个空间,于小憩中涵咏经典,在闲适中博览华章。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生活常态。手执书卷,沉吟咀嚼,可以尽情享受“采菊东篱下”的清新自然,“误入藕花深处”的且喜且急和“帘卷西风”的惆怅满怀,在字字珠玑串起的非凡人生和经典演绎的动人情怀中,亦喜亦悲,若有所悟——这是读书为你带来的那既可意会亦能言传的如咖啡般醇浓的乐趣。明代于谦曾诗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清代的纪晓岚也有“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妙联。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最应成为语文教师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思想寄托和精神荣耀。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久而久之,就会透出书卷气,一种特有的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气质,这种气质的外化就是古人所云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商人重利,语文老师就要重文人气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功底,多一点书卷气。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阅读不仅使人获得各方面知识,得到各种信息,开阔视野与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一种宁静中、一种美的享受中得到修养的熏陶、灵魂的净化,摆脱平庸。
语文教师的自主阅读,意义非同一般。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教师每天都和书本打交道,必需率先做一个阅读者。校园是文化的沃土,文化的沃土当然离不开读书。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播者。既然是文化的传播者,就应当拥有文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文化呢?阅读无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很喜欢这样的场景:清茶飘香,夜读华章,徜徉于《学记》《论语》《孟子》等典籍之间,凝神静气,神交古人,心飘万里,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何等的心胸俱醉。金钱、权力、名利、冤屈等等,全部一扫而空,真可谓:“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 每读一本,自己的知识库里又补充了新的血液,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又多了一分了解,少了一分无知,在“板凳要坐三年冷”之后,你会体验“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快乐。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读书可以使你驶入一个很宁静的心灵港湾,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会当凌绝顶”的境地。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语文教学如果只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是远远不够的,陆游说写诗“功夫在诗外”,其实,教学也是“功夫在书外”。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二、反躬自省,勤于反思,拥有师者之智
教师的反思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建构。反思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习惯。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一句古希伯来的谚语说的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我想这应该是欣慰的笑,也是唯一能为上帝带来欢乐的笑。思考带来变革,反思催人警醒。倘若人类缺失了思考,恐怕我们至今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年代。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师自觉地完善自己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儒家经典中便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格言。反思,不仅是单纯的自我评判,也是一种智慧总结。我们要在惯常中发现问题,于细节中揣摩端倪。一些我们习以为常,感觉能够信手拈来且顺其自然的做法,未必就是天经地义的金科玉律。不是吗?许多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总要辛辛苦苦地写上一段批语,细细去读一读,无非是些隔靴搔痒的套话或空话,频频映入眼帘的是“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等字样,是否该反思一下,作文的评语如何写?王栋生老师在实践和反思中推出了“一句话”评语的方法,颇有耳目一新之感。一句“羚羊挂角”或“无迹可求”,既有针对性,又能让学生在评语中学到知识,至少学到一个成语!这是反思带来的改变。再比如,我们一直推崇语文学习应开阔视野,要有大语文观,要让学生在广闻博记中提升素养,培养能力。但现实却是“抱本不放”“以本(课本)为本”,这也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症结之一。文字的苍白源于生命的苍白,文章的无聊源于生命的无聊,语文课的乏味源于语文教师自身的贫乏!反思至此,我们便不难理解鲁迅先生所教导的“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也就应该在现实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样,方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
反躬自省,勤于反思,是教师提升和超越自己的优良品质。反思与自省,同样需要底蕴和底气。毕淑敏说过一句话:不读书的人,无论怎样冰雪聪明,只有一世才情,可书中收藏着百代精华。人想要通过自省变得善良、丰富、高贵,底气就是知识的沉淀。要养成好的习惯,勤于自省。自省就如一杆秤,权衡了自己的言行,检验了自己的思想,看看是否合乎“平衡”,只有知道了所及和所不及,才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如果我们想永立不败之地,就该反省过去,总结出经验;反省现在,服务于当下,规划好未来。
一句话,让灵魂赶上自己的脚步。
(熊开玉,句容市实验小学,212400)
责任编辑:颜莹
“让灵魂赶上自己的脚步”——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语让我颇受触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生活着实忙碌,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日复一日地赶路,以至于很少驻足思考便不断地被许多东西推着前行,或者追逐着眼前的东西而去,而我们的灵魂早已落在我们匆匆赶路的身影后面。
“忙”是眼下语文教师的生活写照。我常自问:我们的“忙”,是制度强加?传统使然?抑或是无知所致?似乎都有一些。但不管怎样,没有了自己的灵魂,只顾埋头拉车,不去抬头看路,将生活纯粹交与“外物”去控制,缺失了教学与工作的自主与自省,品尝的常常是酸涩苦乏和心力憔悴。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忙碌可以表明自己的工作态度,但不表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智慧。任何一所学校,学校传统、规章制度和个人智慧都影响着教师的工作认识。如果我们把“个人智慧”看作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灵魂所在的话,那么现今许多教师丧失的恰恰正是“个人智慧”!没有了对工作和学习的反思与“漂洗”,又怎能从“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叹息中获得凤凰涅磐般的重生?当我们的灵魂赶上脚步时,应该驻足思忖: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教师备透了教材,备透了学生,是否“漏备”了自己?
语文教师的现状令人担忧,天天为繁杂的事务所扰,为千头万绪的工作所累,犹如负重的陀螺,夜以继日,岁岁年年,还有自己的专业和智慧吗?教师需要学习、思考、追问,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不思考,不学习,不追问,只是一味地做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杂事,必将失去真我,失去智慧,失去效率。如何跳出经验教学,走向智慧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一、精心修为,潜心阅读,彰显学者之气
闲暇出智慧,博览显品位。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与生活中,要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心灵开辟出一个空间,于小憩中涵咏经典,在闲适中博览华章。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生活常态。手执书卷,沉吟咀嚼,可以尽情享受“采菊东篱下”的清新自然,“误入藕花深处”的且喜且急和“帘卷西风”的惆怅满怀,在字字珠玑串起的非凡人生和经典演绎的动人情怀中,亦喜亦悲,若有所悟——这是读书为你带来的那既可意会亦能言传的如咖啡般醇浓的乐趣。明代于谦曾诗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清代的纪晓岚也有“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妙联。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最应成为语文教师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思想寄托和精神荣耀。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说过:“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久而久之,就会透出书卷气,一种特有的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气质,这种气质的外化就是古人所云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商人重利,语文老师就要重文人气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功底,多一点书卷气。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阅读不仅使人获得各方面知识,得到各种信息,开阔视野与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一种宁静中、一种美的享受中得到修养的熏陶、灵魂的净化,摆脱平庸。
语文教师的自主阅读,意义非同一般。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教师每天都和书本打交道,必需率先做一个阅读者。校园是文化的沃土,文化的沃土当然离不开读书。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播者。既然是文化的传播者,就应当拥有文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文化呢?阅读无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很喜欢这样的场景:清茶飘香,夜读华章,徜徉于《学记》《论语》《孟子》等典籍之间,凝神静气,神交古人,心飘万里,那是何等的怡然自得,何等的心胸俱醉。金钱、权力、名利、冤屈等等,全部一扫而空,真可谓:“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 每读一本,自己的知识库里又补充了新的血液,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又多了一分了解,少了一分无知,在“板凳要坐三年冷”之后,你会体验“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快乐。
“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读书可以使你驶入一个很宁静的心灵港湾,使自己的教学登上“会当凌绝顶”的境地。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语文教学如果只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是远远不够的,陆游说写诗“功夫在诗外”,其实,教学也是“功夫在书外”。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二、反躬自省,勤于反思,拥有师者之智
教师的反思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建构。反思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习惯。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一句古希伯来的谚语说的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我想这应该是欣慰的笑,也是唯一能为上帝带来欢乐的笑。思考带来变革,反思催人警醒。倘若人类缺失了思考,恐怕我们至今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年代。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师自觉地完善自己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儒家经典中便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格言。反思,不仅是单纯的自我评判,也是一种智慧总结。我们要在惯常中发现问题,于细节中揣摩端倪。一些我们习以为常,感觉能够信手拈来且顺其自然的做法,未必就是天经地义的金科玉律。不是吗?许多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总要辛辛苦苦地写上一段批语,细细去读一读,无非是些隔靴搔痒的套话或空话,频频映入眼帘的是“语句通顺,条理清晰”等字样,是否该反思一下,作文的评语如何写?王栋生老师在实践和反思中推出了“一句话”评语的方法,颇有耳目一新之感。一句“羚羊挂角”或“无迹可求”,既有针对性,又能让学生在评语中学到知识,至少学到一个成语!这是反思带来的改变。再比如,我们一直推崇语文学习应开阔视野,要有大语文观,要让学生在广闻博记中提升素养,培养能力。但现实却是“抱本不放”“以本(课本)为本”,这也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症结之一。文字的苍白源于生命的苍白,文章的无聊源于生命的无聊,语文课的乏味源于语文教师自身的贫乏!反思至此,我们便不难理解鲁迅先生所教导的“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也就应该在现实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样,方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
反躬自省,勤于反思,是教师提升和超越自己的优良品质。反思与自省,同样需要底蕴和底气。毕淑敏说过一句话:不读书的人,无论怎样冰雪聪明,只有一世才情,可书中收藏着百代精华。人想要通过自省变得善良、丰富、高贵,底气就是知识的沉淀。要养成好的习惯,勤于自省。自省就如一杆秤,权衡了自己的言行,检验了自己的思想,看看是否合乎“平衡”,只有知道了所及和所不及,才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如果我们想永立不败之地,就该反省过去,总结出经验;反省现在,服务于当下,规划好未来。
一句话,让灵魂赶上自己的脚步。
(熊开玉,句容市实验小学,2124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