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被传世文献忽略的唐代河东承天军的历史踪迹在几份唐朝碑志中留下痕迹,通过碑志与文献的互证,可以发现河东承天军是在唐朝河朔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后组建而成,其兵数消长、军职编制以及战略地位的变化,反映着唐政府与河朔藩镇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前后相差十年的唐《承天军城记》与唐《妒神颂》二碑所保存承天军较为完整的武职题名,介于开元兵制向藩镇兵制过渡的关键时期,对考察唐朝基层兵制的变化轨迹有着相当学术价值,值得学界充分重视。
关键词 唐朝 河东道 承天军 基层军职题名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6-0124-07
唐大历元年(766)胡伯成所撰《铁元始像赞》、《承天军城记》,(注:陆耀遹:《金石续编》卷8,潜丘道士胡伯成《铁元始赞并序》原注:“高三尺五寸,广五尺二寸,前刻《铁元始赞》,后刻《承天军城记》,并行书,《赞》字八行,行三十一字至三十四字不等,在山西平定州东北九十里娘子关坡底老君庙内。”《承天军城记》原注:“此刻《赞》后,行书,三十三行,行三十字至三十三字不等,石缺下方右角,在山西平定州。”又见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7,等。)大历四年无名氏所撰《张奉璋墓志》,(注:《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历010《唐故河东节度使右厢兵马使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文安郡王张公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页。)大历十一年李諲所撰《妒神颂》,(注: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64《妒神颂并序》原注:“碑立在平定州娘子关。”第441页;又见于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7,陆耀遹:《金石续编》卷8等;董诰:《全唐文》卷408,只收录正文,删去题名。)长庆元年(821)河东节度使裴度等59人的摩崖石刻题名等,(注: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8,舒元舆《裴度等承天题记》原注:“摩崖刻石文左行,凡四段。字大寸许,就拓本量之,广一丈,高二尺九寸,记文十四行,行二十字至八字不等。题名裴度名题两行,自卢恽至通事舍人。又行题两名,共四十五行,行三十二字至九字不等,今在平定州。”正文又见于陆心源:《唐文续拾》卷5,但无题注,无59人题名。)五块石刻资料都涉及到唐代河东承天军的史实,碑刻资料所记承天军及其创筑者张奉璋的情况,不仅可以补正传统史籍的相关记载,还提供了重要的专题研究史料,更为难得的是《承天军城记》与《妒神颂》二碑是同一军府不同时间的题名,各自记录了所处时代较为完整的军府武职序列,使考察唐朝基层军职变化轨迹成为可能,属于学界孜孜以求却不得其解的领域。从各方面衡量,这些碑志所显现的学术价值仍有重新强调的必要,今略加考述,就教于方家同仁。
河东承天军始末
《新唐书》特别注意记载唐朝军府布防情况,如《兵志》不厌其烦地罗列唐朝前期全国80军之名称,其中河东道列出四军,但没有提到承天军。(注:《新唐书》卷50《兵志》,河东道有天兵、大同、天安、横野军四,1975年版,第1328页。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卷2,认为天安军当为大安军之误,苛岚守捉应为苛岚军,还有和戎军、静难军等。未提及承天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49页。)而《地理志》各条又多出中唐以后所增加的47军,属于河东者三,仍然没有提到承天军,其他史籍亦然。(注:《新唐书》卷39《地理志》记河东新设三军分别是:乾元二年设置的河中耀德军、永泰元年的代州代北军和贞元十五年的蔚州清塞军。另《唐六典》卷5,《唐会要》卷78,《通典》卷172,《元和郡县图志》卷13,《旧唐书》卷38,《资治通鉴》卷215,《玉海》卷138,等,均记载了河东道军府的设置、布防,却没有提及河东承天军。)故《承天军城记》等碑中关于河东承天军的记录可补史缺。
传世文献于河东承天军虽有提及,但多是只言片语,其始末原委似乎已无从得知,幸而赖几份石刻资料始可得见其创设之事。据唐人胡伯成所撰《承天军城记》载:
时元戎蓟公……申命开府张公奉璋严戎式遏……遂度地势,笼山截谷……城成,帝嘉之,号“承天”,信承于天也。
据碑末所记知此碑于大历元年(766)撰立,追叙安史之乱中河东道奋力抵抗叛军之功业,着重记载河东节度使命令张奉璋在井陉故关筑城设防,并由皇帝御赐承天军名。据此可知,筑城在先,赐名承天在后,但筑城的具体时间或者承天军建军的时间都未予交待。联系前后文,知碑文中“蓟公”应为李光弼。李光弼在至德元载(755)到乾元二年(759)曾任河东节度使,(注: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4,河东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2-413页。)故其城应在这期间修筑,但确切的筑城建军时间仍无法确定。
检《册府元龟》卷180《帝王部
关键词 唐朝 河东道 承天军 基层军职题名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6-0124-07
唐大历元年(766)胡伯成所撰《铁元始像赞》、《承天军城记》,(注:陆耀遹:《金石续编》卷8,潜丘道士胡伯成《铁元始赞并序》原注:“高三尺五寸,广五尺二寸,前刻《铁元始赞》,后刻《承天军城记》,并行书,《赞》字八行,行三十一字至三十四字不等,在山西平定州东北九十里娘子关坡底老君庙内。”《承天军城记》原注:“此刻《赞》后,行书,三十三行,行三十字至三十三字不等,石缺下方右角,在山西平定州。”又见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7,等。)大历四年无名氏所撰《张奉璋墓志》,(注:《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历010《唐故河东节度使右厢兵马使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文安郡王张公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页。)大历十一年李諲所撰《妒神颂》,(注: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64《妒神颂并序》原注:“碑立在平定州娘子关。”第441页;又见于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7,陆耀遹:《金石续编》卷8等;董诰:《全唐文》卷408,只收录正文,删去题名。)长庆元年(821)河东节度使裴度等59人的摩崖石刻题名等,(注: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8,舒元舆《裴度等承天题记》原注:“摩崖刻石文左行,凡四段。字大寸许,就拓本量之,广一丈,高二尺九寸,记文十四行,行二十字至八字不等。题名裴度名题两行,自卢恽至通事舍人。又行题两名,共四十五行,行三十二字至九字不等,今在平定州。”正文又见于陆心源:《唐文续拾》卷5,但无题注,无59人题名。)五块石刻资料都涉及到唐代河东承天军的史实,碑刻资料所记承天军及其创筑者张奉璋的情况,不仅可以补正传统史籍的相关记载,还提供了重要的专题研究史料,更为难得的是《承天军城记》与《妒神颂》二碑是同一军府不同时间的题名,各自记录了所处时代较为完整的军府武职序列,使考察唐朝基层军职变化轨迹成为可能,属于学界孜孜以求却不得其解的领域。从各方面衡量,这些碑志所显现的学术价值仍有重新强调的必要,今略加考述,就教于方家同仁。
河东承天军始末
《新唐书》特别注意记载唐朝军府布防情况,如《兵志》不厌其烦地罗列唐朝前期全国80军之名称,其中河东道列出四军,但没有提到承天军。(注:《新唐书》卷50《兵志》,河东道有天兵、大同、天安、横野军四,1975年版,第1328页。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卷2,认为天安军当为大安军之误,苛岚守捉应为苛岚军,还有和戎军、静难军等。未提及承天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49页。)而《地理志》各条又多出中唐以后所增加的47军,属于河东者三,仍然没有提到承天军,其他史籍亦然。(注:《新唐书》卷39《地理志》记河东新设三军分别是:乾元二年设置的河中耀德军、永泰元年的代州代北军和贞元十五年的蔚州清塞军。另《唐六典》卷5,《唐会要》卷78,《通典》卷172,《元和郡县图志》卷13,《旧唐书》卷38,《资治通鉴》卷215,《玉海》卷138,等,均记载了河东道军府的设置、布防,却没有提及河东承天军。)故《承天军城记》等碑中关于河东承天军的记录可补史缺。
传世文献于河东承天军虽有提及,但多是只言片语,其始末原委似乎已无从得知,幸而赖几份石刻资料始可得见其创设之事。据唐人胡伯成所撰《承天军城记》载:
时元戎蓟公……申命开府张公奉璋严戎式遏……遂度地势,笼山截谷……城成,帝嘉之,号“承天”,信承于天也。
据碑末所记知此碑于大历元年(766)撰立,追叙安史之乱中河东道奋力抵抗叛军之功业,着重记载河东节度使命令张奉璋在井陉故关筑城设防,并由皇帝御赐承天军名。据此可知,筑城在先,赐名承天在后,但筑城的具体时间或者承天军建军的时间都未予交待。联系前后文,知碑文中“蓟公”应为李光弼。李光弼在至德元载(755)到乾元二年(759)曾任河东节度使,(注: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4,河东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2-413页。)故其城应在这期间修筑,但确切的筑城建军时间仍无法确定。
检《册府元龟》卷180《帝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