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3-01
新课程已实施多年,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上诸多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占较大比重,与课改要求相距甚远。新理念无所呈现,主体与主导课堂角色定位不明,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发掘不曾彰显。那么,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应如何把握运用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和新方法,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这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的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怎样组织课堂教学?下面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点认识。
一、课堂上角色的转变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牵着学生走。课堂中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消极的。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向"容器"中灌输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过程,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现行广大教师所关心的"怎样教"、"为什么而教"的问题上,我们不敢跨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符合新课改理念要求,需要我们大胆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发掘,去创新,不断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感知理解新课程。这是我们实现新课程的关键。如果我们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还是强调自我,抹杀学生个性,情感教育不行其中,创新教育无从体现,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转变教学观念,不转变师生角色,就偏离了新课改要求,应当否之。
二、课堂中"探究式"问题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方法,如启发式、因材施教等等。但也不管八股式的训练模式,有的同行课堂上面面俱到,担心讲不细,有所遗漏,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新课程的施行,首先是解放思想。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由"传承式"向"探究式"转变,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中能否体现这些观念,是课堂教学得失的关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尺度。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直接知识,课堂上学生乐学,气氛活跃,成功教育有所呈现,这样我们在课改这个平台上才有所建树。在现行教学实践中,有时完全没有必要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适度调整教材内容,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教法,善于反思,从而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课堂呈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重视的是对"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学生能否接受、怎样接受。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尽可能地教给学生,"灌输"与"传授"便成了最有效的途径。基于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在书本面前俯首贴耳。于是,教师成了课程的"奴隶",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在教学内容机械的简单重复,形式上的呆板和封闭,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无趣。在课改浪潮中,课堂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控制方式以及课堂常规经验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全面更新观念,切实转变角色,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相辅相成,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四、创新教育应为现行课堂教育的核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满堂贯是常有的现象,课堂是教师的天地,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被动地接受所谓的新"知识"。其实,今天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是在扼杀学生的天性。学生个性的张扬,心灵的陶冶,综合素质的提升无法说起。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单一片面,缺乏科学性,不贴近实际,整个教学活动有时处在误时中。教师在课堂上要求整齐划一,按照既定模式,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兴趣爱好胎死腹中,甚至有的教师不允许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在新课改热潮的今天,创新教育在全国已有燎原之势。如果我们不转变观念,对传统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先前的教育模式作理性的思考,课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在今天看来,创新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就是挑战,新课改要求我们创新。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不去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这样,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五、方法变革适应新课改要求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学观的转变问题。在转变过程中,触及到诸多矛盾。尽管困难重重,还须大胆地去探求,努力形成新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是否是是探究式的,是否是合作的、是否互动的、方法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发掘,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教学的设计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和兴趣爱好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否日益科学,都关系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新课改中必须准确定位自己,转变教学思想,适应新课改要求。
总之,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次变革中,教学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新课改面前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在新课改理念下去创造明天的亮点。
新课程已实施多年,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上诸多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占较大比重,与课改要求相距甚远。新理念无所呈现,主体与主导课堂角色定位不明,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发掘不曾彰显。那么,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应如何把握运用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和新方法,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这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的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怎样组织课堂教学?下面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点认识。
一、课堂上角色的转变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牵着学生走。课堂中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消极的。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向"容器"中灌输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过程,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现行广大教师所关心的"怎样教"、"为什么而教"的问题上,我们不敢跨越雷池半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符合新课改理念要求,需要我们大胆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发掘,去创新,不断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感知理解新课程。这是我们实现新课程的关键。如果我们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还是强调自我,抹杀学生个性,情感教育不行其中,创新教育无从体现,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转变教学观念,不转变师生角色,就偏离了新课改要求,应当否之。
二、课堂中"探究式"问题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方法,如启发式、因材施教等等。但也不管八股式的训练模式,有的同行课堂上面面俱到,担心讲不细,有所遗漏,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新课程的施行,首先是解放思想。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由"传承式"向"探究式"转变,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中能否体现这些观念,是课堂教学得失的关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尺度。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直接知识,课堂上学生乐学,气氛活跃,成功教育有所呈现,这样我们在课改这个平台上才有所建树。在现行教学实践中,有时完全没有必要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适度调整教材内容,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教法,善于反思,从而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课堂呈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重视的是对"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学生能否接受、怎样接受。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尽可能地教给学生,"灌输"与"传授"便成了最有效的途径。基于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在书本面前俯首贴耳。于是,教师成了课程的"奴隶",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在教学内容机械的简单重复,形式上的呆板和封闭,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无趣。在课改浪潮中,课堂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控制方式以及课堂常规经验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全面更新观念,切实转变角色,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相辅相成,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四、创新教育应为现行课堂教育的核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满堂贯是常有的现象,课堂是教师的天地,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被动地接受所谓的新"知识"。其实,今天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是在扼杀学生的天性。学生个性的张扬,心灵的陶冶,综合素质的提升无法说起。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单一片面,缺乏科学性,不贴近实际,整个教学活动有时处在误时中。教师在课堂上要求整齐划一,按照既定模式,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兴趣爱好胎死腹中,甚至有的教师不允许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在新课改热潮的今天,创新教育在全国已有燎原之势。如果我们不转变观念,对传统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先前的教育模式作理性的思考,课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在今天看来,创新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就是挑战,新课改要求我们创新。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不去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这样,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五、方法变革适应新课改要求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学观的转变问题。在转变过程中,触及到诸多矛盾。尽管困难重重,还须大胆地去探求,努力形成新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是否是是探究式的,是否是合作的、是否互动的、方法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发掘,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教学的设计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和兴趣爱好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否日益科学,都关系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新课改中必须准确定位自己,转变教学思想,适应新课改要求。
总之,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次变革中,教学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新课改面前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在新课改理念下去创造明天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