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寻龙诀》热映,再次撩拨起国人对古墓探秘寻宝的好奇心。电影中那个辽国公主的陵墓规制宏大、机关重重。一个小国公主的陵墓尚且如此,大国皇帝的陵墓不知是何等穷极想象的光景。真实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究竟是怎样的?它们的建造都遵循着怎样的制度和原则?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三千余年历史时期中,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的帝王超过五百人。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超过一百座。帝王陵寝的数量、布局、建筑、工艺等,蔚为壮观,形成了独特的帝王陵寝文化。
夏商帝王陵墓建设开了一个很霸气的头,陵墓及其附属的建筑,构成了横无际涯的皇陵区。夏朝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墓集中在一个地区,一般是都城的附近,这成为后来相当多的帝陵的一个恒定的标准。
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的建筑影响非常大,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陵寝制度形成之后的一个样板。其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建立寝宫,方便宗庙祭祀,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包括珍宝、礼器、陶俑、车马等,生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西汉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陵墓以方形为贵。墓葬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东汉帝陵开创的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的建制,被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
唐代帝王陵以多层台阶式方形土台为贵,最特出的特点是“以山为陵”。 二十一帝(含武则天)陵大部分都建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宏大气势,是中国皇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尽管唐太宗奉行薄葬的原则,但唐朝帝王陵墓的规制依然具有了超越历史上的帝王陵墓的气势。太宗昭陵的六骏浮雕和李治、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中武则天立的“无字碑”,成为唐代帝王陵中两道特别的历史文化景观。
北宋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代初的制度,只是改变了汉唐预先营建寿陵的制度,而实行皇帝死后建造陵墓,一般要求工程七个月内完成,由于这个原因,宋代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南宋帝陵建筑大体沿袭北宋,但是规模已经远远不如巩县宋陵。当然,像处于末世的两宋皇帝,或客死五国城,或葬于鱼腹,宏大的陵寝只能是空想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恢复了预造寿陵制,并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如将陵墓形制“改方为圆”,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侵润墓穴;取消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展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取消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这是对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注重三叩九拜的祭祀排场;陵园建筑形成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这是明清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其规制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
三千年,五百帝,百余座陵寝,今天我们看到和感悟到的,更多的是文化宝藏及其价值,那些用以维护帝国等级秩序的陵寝制度早已荡然无存。“等生死、齐贵贱”,庄子思想主张中积极的一面,正可以用来遗训今天那些奉行豪华葬礼的人:不要用庸俗的死亡攀比,招致社会良俗的谴责。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三千余年历史时期中,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的帝王超过五百人。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超过一百座。帝王陵寝的数量、布局、建筑、工艺等,蔚为壮观,形成了独特的帝王陵寝文化。
夏商帝王陵墓建设开了一个很霸气的头,陵墓及其附属的建筑,构成了横无际涯的皇陵区。夏朝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墓集中在一个地区,一般是都城的附近,这成为后来相当多的帝陵的一个恒定的标准。
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的建筑影响非常大,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陵寝制度形成之后的一个样板。其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建立寝宫,方便宗庙祭祀,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包括珍宝、礼器、陶俑、车马等,生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西汉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陵墓以方形为贵。墓葬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东汉帝陵开创的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的建制,被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
唐代帝王陵以多层台阶式方形土台为贵,最特出的特点是“以山为陵”。 二十一帝(含武则天)陵大部分都建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宏大气势,是中国皇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尽管唐太宗奉行薄葬的原则,但唐朝帝王陵墓的规制依然具有了超越历史上的帝王陵墓的气势。太宗昭陵的六骏浮雕和李治、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中武则天立的“无字碑”,成为唐代帝王陵中两道特别的历史文化景观。
北宋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代初的制度,只是改变了汉唐预先营建寿陵的制度,而实行皇帝死后建造陵墓,一般要求工程七个月内完成,由于这个原因,宋代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南宋帝陵建筑大体沿袭北宋,但是规模已经远远不如巩县宋陵。当然,像处于末世的两宋皇帝,或客死五国城,或葬于鱼腹,宏大的陵寝只能是空想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恢复了预造寿陵制,并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如将陵墓形制“改方为圆”,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侵润墓穴;取消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展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取消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这是对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注重三叩九拜的祭祀排场;陵园建筑形成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这是明清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其规制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
三千年,五百帝,百余座陵寝,今天我们看到和感悟到的,更多的是文化宝藏及其价值,那些用以维护帝国等级秩序的陵寝制度早已荡然无存。“等生死、齐贵贱”,庄子思想主张中积极的一面,正可以用来遗训今天那些奉行豪华葬礼的人:不要用庸俗的死亡攀比,招致社会良俗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