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新课改初中物理教材中,强调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推出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下面结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实验来演示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求知识的情境中去。如“大气压强”一课的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两边各用8匹马,共16匹马拉一个半径只有20cm的两个铜半球组成的中间抽出了空气的小球,学生非常震惊,那么多匹马才能把这么小的一个球拉开,是什么原因呢?这样就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演示纸片托水杯的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厚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惊讶不已,继而发出疑问:“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不是纸片粘住了杯口?”接着再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煮熟去壳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把鸡蛋往瓶里压,结果鸡蛋进不了瓶。然后教师将鸡蛋拿下,把沾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放入瓶中,再把鸡蛋放在瓶口上,鸡蛋就很顺利地掉进了瓶中。这时就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急需想弄个明白。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些实验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准备。如上“浮力”一节时,我让三个学生一组分工合作,一个学生准备小塑料盆和一个空饮料罐,另一个准备一盒橡皮泥,再一个学生准备一些花生米或者大米。上课时,让学生拿出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每人拿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放到水盆里,再在小船内放粮食当“货物”,看谁的小船装载的“货物”最多?再注意装“货物”多的船有什么特点?学生做得很认真,也非常高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而不感觉到有压力。接着再做另一个实验:用手把空饮料罐按入水中,注意饮料罐按入水中的深浅不同时,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并观察水面的变化。再问此实验现象可以给同学们什么启示?并思考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如何测量浮力?接着引入探究的问题: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三、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
由于初中学生观察事物缺乏条理顺序,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表到里、由粗到细有顺序地观察事物。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让学生观察杯底和杯子的壁,问他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会观察到有小气泡附着在器壁上。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会发现气泡在慢慢变大,再接着会观察到有的气泡可以离开器壁上升了,再问上升的气泡大小如何变化?气泡最终又怎样了?继续观察,看温度计的示数如何变化?再观察气泡比先前又有怎样的变化?当水沸腾时,让同学们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还变不变?气泡多不多?气泡上升的速度快不快?气泡上升过程中大小又如何变化?上升的气泡跑到哪里去了?问题提出后,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积极地进行观察,通过反复提问、观察,使学生增强了观察能力,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提问和思考。
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再到结论的得出与重审,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原则。原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转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探究性课堂教学实质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积累与能力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这样就可以使探究性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实验来演示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求知识的情境中去。如“大气压强”一课的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两边各用8匹马,共16匹马拉一个半径只有20cm的两个铜半球组成的中间抽出了空气的小球,学生非常震惊,那么多匹马才能把这么小的一个球拉开,是什么原因呢?这样就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演示纸片托水杯的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厚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惊讶不已,继而发出疑问:“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不是纸片粘住了杯口?”接着再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煮熟去壳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把鸡蛋往瓶里压,结果鸡蛋进不了瓶。然后教师将鸡蛋拿下,把沾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放入瓶中,再把鸡蛋放在瓶口上,鸡蛋就很顺利地掉进了瓶中。这时就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急需想弄个明白。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些实验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准备。如上“浮力”一节时,我让三个学生一组分工合作,一个学生准备小塑料盆和一个空饮料罐,另一个准备一盒橡皮泥,再一个学生准备一些花生米或者大米。上课时,让学生拿出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每人拿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放到水盆里,再在小船内放粮食当“货物”,看谁的小船装载的“货物”最多?再注意装“货物”多的船有什么特点?学生做得很认真,也非常高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而不感觉到有压力。接着再做另一个实验:用手把空饮料罐按入水中,注意饮料罐按入水中的深浅不同时,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并观察水面的变化。再问此实验现象可以给同学们什么启示?并思考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如何测量浮力?接着引入探究的问题: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三、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
由于初中学生观察事物缺乏条理顺序,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表到里、由粗到细有顺序地观察事物。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让学生观察杯底和杯子的壁,问他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会观察到有小气泡附着在器壁上。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会发现气泡在慢慢变大,再接着会观察到有的气泡可以离开器壁上升了,再问上升的气泡大小如何变化?气泡最终又怎样了?继续观察,看温度计的示数如何变化?再观察气泡比先前又有怎样的变化?当水沸腾时,让同学们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还变不变?气泡多不多?气泡上升的速度快不快?气泡上升过程中大小又如何变化?上升的气泡跑到哪里去了?问题提出后,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积极地进行观察,通过反复提问、观察,使学生增强了观察能力,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提问和思考。
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再到结论的得出与重审,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原则。原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转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探究性课堂教学实质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积累与能力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这样就可以使探究性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