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诵读是古代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挖掘古代诵读教学的精髓,可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语感,逐步培养学生能读、多读、敢诵、乐诵的学习习惯。
庆键词:古代语文 诵读法 阅读教学 借鉴
一、何为诵读
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方法,在古代就十分重视。东汉郑玄注《周礼》:“倍(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讽是背诵,诵是吟唱。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1]诵并不是直接背文章,而是按照音调和音节来吟诵。现在我们认为,“诵”就是按照一定的节奏,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读书。随着词义的演变,“诵”又有了“背诵”之意。因此“诵读”,就是高声朗读,多次吟诵,能够达到背诵的语文学习方法。
那么诵读与朗读是不是一回事?最主要的区别在“诵”与“朗”这两个字上。“诵”强调声调的抑扬顿挫,“朗”强调高声朗读。诵读在注重声调抑扬顿挫的同时更多地融入感情进行读,而朗读更多地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进行朗读。可见,在语文学习中诵读比单纯的朗读有更具优势,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意,提升语文素养。
二、诵读——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诵读是理解的前提
古文词汇比较艰涩难懂,古人条件有限,没有工具书来辅助理解,只能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才能深入地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结构的巧妙。如韩愈指出“沉潜乎义训,反复乎句读”,强调品味文章需要通过反复多次诵读才能体会到。这是因为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种种好处,走马观花地看一两遍肯定是不够的,需要读者在好词好句上反复品味,着重诵读,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才能真正地获得启发。
(二)诵读是情感体验的媒介
我们常常说有感而发。学生通过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诵读文章,很容易将感情融入其中,学生由此获得情感的抒发与体验。诵读在古诗文教学运用地尤其多,《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在古代诗文作品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诵读对于古诗文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在诵读古诗文中能够深刻体验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诵读是语言积累的有效手段
巴金先生十分重视诵读,积累了很多名篇,正如他所说:“虽然我对其中的一些篇目都没有好好研究过, 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是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见诵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培养语感,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的重要方式,因此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体会语言表达的方式等,并做到融会贯通,为以后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
三、取古代诵读法之精华,去其糟粕
(一)诵读要思考
朱熹在《读书之要》里谈到:“观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可见,读与思互相为用、互为表里,这是古人十分讲究的。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切记不能照本宣科的读,在读的同时也要思考一下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结构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不可漫无目的地去读,例如可以边读边思考文章的结构布局之类的问题,这样更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如果一味地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那样读与不读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
(二)诵读宜精
古代任官提拔“先用诵多者”。因此古代文人诵读文献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汉东方朔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但是现代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诵读所有的文章也是不可能的。新课标在诵读方面也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如在三至四年级,阅读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诵读,让学生专门诵读那些经典的文章与文献,最好给学生列出必读书单,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诵读,提升语文素养。
(三)诵读不是文言文的专利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而对于一般的散文则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认为白话不需要诵读,将诵读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专利,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叶圣陶指出学生登台演讲语无伦次,主要原因是忽视国文的白话诵读。由此可见,白话与文言一样也需要吟诵,诵读不是文言文的专利。朱光潜在“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上指出“我是主张诵读文言文应注重形式化的节奏。至于语体散文,诵读要依语言的节奏为主。”因此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诵读,应该根据语言的不同,情感表达的不同来诵读。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诵读法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汲取古代语文诵读法的优点,摒弃其缺点,充分发挥诵读对于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重要作用。摒弃诵读已过时的偏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它 , 把诵读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的好方法。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庆键词:古代语文 诵读法 阅读教学 借鉴
一、何为诵读
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方法,在古代就十分重视。东汉郑玄注《周礼》:“倍(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讽是背诵,诵是吟唱。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1]诵并不是直接背文章,而是按照音调和音节来吟诵。现在我们认为,“诵”就是按照一定的节奏,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读书。随着词义的演变,“诵”又有了“背诵”之意。因此“诵读”,就是高声朗读,多次吟诵,能够达到背诵的语文学习方法。
那么诵读与朗读是不是一回事?最主要的区别在“诵”与“朗”这两个字上。“诵”强调声调的抑扬顿挫,“朗”强调高声朗读。诵读在注重声调抑扬顿挫的同时更多地融入感情进行读,而朗读更多地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进行朗读。可见,在语文学习中诵读比单纯的朗读有更具优势,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意,提升语文素养。
二、诵读——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诵读是理解的前提
古文词汇比较艰涩难懂,古人条件有限,没有工具书来辅助理解,只能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才能深入地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结构的巧妙。如韩愈指出“沉潜乎义训,反复乎句读”,强调品味文章需要通过反复多次诵读才能体会到。这是因为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种种好处,走马观花地看一两遍肯定是不够的,需要读者在好词好句上反复品味,着重诵读,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才能真正地获得启发。
(二)诵读是情感体验的媒介
我们常常说有感而发。学生通过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诵读文章,很容易将感情融入其中,学生由此获得情感的抒发与体验。诵读在古诗文教学运用地尤其多,《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在古代诗文作品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诵读对于古诗文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在诵读古诗文中能够深刻体验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诵读是语言积累的有效手段
巴金先生十分重视诵读,积累了很多名篇,正如他所说:“虽然我对其中的一些篇目都没有好好研究过, 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是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见诵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培养语感,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的重要方式,因此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体会语言表达的方式等,并做到融会贯通,为以后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
三、取古代诵读法之精华,去其糟粕
(一)诵读要思考
朱熹在《读书之要》里谈到:“观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可见,读与思互相为用、互为表里,这是古人十分讲究的。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切记不能照本宣科的读,在读的同时也要思考一下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结构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不可漫无目的地去读,例如可以边读边思考文章的结构布局之类的问题,这样更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如果一味地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那样读与不读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
(二)诵读宜精
古代任官提拔“先用诵多者”。因此古代文人诵读文献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汉东方朔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但是现代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诵读所有的文章也是不可能的。新课标在诵读方面也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如在三至四年级,阅读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诵读,让学生专门诵读那些经典的文章与文献,最好给学生列出必读书单,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诵读,提升语文素养。
(三)诵读不是文言文的专利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而对于一般的散文则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认为白话不需要诵读,将诵读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专利,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叶圣陶指出学生登台演讲语无伦次,主要原因是忽视国文的白话诵读。由此可见,白话与文言一样也需要吟诵,诵读不是文言文的专利。朱光潜在“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上指出“我是主张诵读文言文应注重形式化的节奏。至于语体散文,诵读要依语言的节奏为主。”因此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诵读,应该根据语言的不同,情感表达的不同来诵读。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诵读法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汲取古代语文诵读法的优点,摒弃其缺点,充分发挥诵读对于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重要作用。摒弃诵读已过时的偏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它 , 把诵读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的好方法。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