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保育工作应关注如何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既要提供增进幼儿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同时也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提供宽松和谐的人际心理环境,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保教共育;环境创造;习惯养成
一、有效组织盥洗,减少等待现象
从第一个孩子洗完手到最后一个孩子洗完手中间有一段时间差,从洗完手到端碗吃饭又有一段时间差,是幼儿消极等待比较多的环节,如教师组织不当,先前孩子洗干净的手又要再次污染。怎样减少多数幼儿的无谓等待?我园进行了多次的教研讨论、观摩学习,老师、保育员积极开动脑筋,每个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保教一体、相互配合的组织方式,如有的班以不同的动物、水果为名对幼儿进行角色分组,中间有目的地穿插需要復习巩固的律动、手指游戏等,当两组幼儿进行盥洗活动时,其余的幼儿正在专心地做律动、做游戏等。盥洗回来的幼儿随时跟进,既照顾到幼儿间盥洗时间长短的差异,又照顾到全体幼儿,消除了无谓等待时间,孩子洗干净的手也不会再次污染,中间穿插的音乐律动会定时更换,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班级教师与保育员的工作内容不同,既有自己需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又有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三位一体的有效配合,孩子玩得开心,教师组织得轻松,餐前环节过渡不再是一个难题。
二、餐前美食播报,营造物质环境
首先,实行餐前美食播报活动。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幼儿每天自主进餐之前都会有美食播报员对当天的菜品和每道菜的营养价值进行播报,让小朋友知道每道菜的营养价值。每天的美食播报员是提前一周由所有小朋友选举决定的,被推选成美食播报员的幼儿放学回家不仅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家准备明天播报时所用的PPT,还要了解每道菜的营养价值,争做一周优秀美食播报员。中小班孩子自主性不够,对于饮食的营养价值认识不清。老师应事先了解当天的菜谱,利用网络搜索菜肴营养价值的图文、在餐前给孩子看,色彩艳丽的图片,加上教师生动的描述,不仅让幼儿了解每种菜对自己身体生长的好处,还营造了孩子想吃、乐吃、爱吃的心理氛围。
其次,幼儿自主选择用餐区域。在改变用餐模式对午餐活动再设计过程中,教师们将进餐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提供“活”的环境和条件,开设了“自助”“VIP”用餐区域。每天,幼儿按自己意愿选择到哪个区域用餐,或接受同伴的服务,或进行自我服务。同时,餐厅中不断丰富的餐桌号、用餐流程图等,都让幼儿在不断尝试、选择与服务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保持线路畅通,确保进餐安全
在进餐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如取饭菜。尽管幼儿也是很有序地进行,免不了还是有因端饭引起泼洒或碰撞。虽然天天强调注意安全,但还是不尽如人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摸索,教师们终于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如果所有的幼儿都能围绕在固定的线路上进行活动,那么就不会出现交叉现象,就能避免人为的碰撞。于是三位老师共同研究,制定切合本班幼儿分组端饭的线路进行统一规范,按固定的顺序进行,不管位置怎么调整都不影响线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很快明白坐在哪个位置,该怎么走,刚开始几天需要老师不断的强调提醒,慢慢就好了,这是一个培养规则意识的极好环节。
四、关注进餐情况,优化心理环境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就餐过程中幼儿每次就餐所用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和保育老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在就餐过程中的表现,针对吃饭过快的幼儿,及时提醒其细嚼慢咽,对幼儿进餐环节中出现的边吃边玩、东张西望,把饭含在嘴巴里不肯吞下去,吃饭耗时过慢的幼儿,找出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及时肯定有进步的孩子,鼓励他们尽量吃快点,让幼儿逐步自觉调整用餐时间。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幼儿说话不多,而中、大班的幼儿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给幼儿适度的自由说话的权利,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自主、愉悦的进餐环境。
五、组织餐后活动,养成卫生习惯
1.音乐放松
餐后教师也可选择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孩子欣赏或者到区角安静地游戏,使幼儿的情绪从兴奋状态中安静下来,为午睡环节做好过渡和衔接。
2.语言活动的组织
餐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阅读或讲故事等语言类活动,可以在午睡前给幼儿一个相对安静的活动,让幼儿在身心上得到彻底放松,以便更好入睡。
3.身体放松运动
可以在餐后带孩子到园内或户外散步,如,向幼儿介绍园内的花草树木,拓展幼儿知识面,这样既可以促进幼儿用餐后的食物消化,又能适当消耗体能帮助其消化,同时开阔幼儿视野,为午睡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午餐的时间很短,但同样蕴藏着许多教育契机。因此,教师、保育员要协调配合,保教合一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幼儿,鼓励引导幼儿,让孩子每天都拥有一段快乐、轻松的午餐时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参考文献:
[1]杨兴国,汪岩.午餐童趣:幼儿午餐文化浅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2]王晓松.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新认识[J].学前教育研究,1998(2).
关键词:保教共育;环境创造;习惯养成
一、有效组织盥洗,减少等待现象
从第一个孩子洗完手到最后一个孩子洗完手中间有一段时间差,从洗完手到端碗吃饭又有一段时间差,是幼儿消极等待比较多的环节,如教师组织不当,先前孩子洗干净的手又要再次污染。怎样减少多数幼儿的无谓等待?我园进行了多次的教研讨论、观摩学习,老师、保育员积极开动脑筋,每个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保教一体、相互配合的组织方式,如有的班以不同的动物、水果为名对幼儿进行角色分组,中间有目的地穿插需要復习巩固的律动、手指游戏等,当两组幼儿进行盥洗活动时,其余的幼儿正在专心地做律动、做游戏等。盥洗回来的幼儿随时跟进,既照顾到幼儿间盥洗时间长短的差异,又照顾到全体幼儿,消除了无谓等待时间,孩子洗干净的手也不会再次污染,中间穿插的音乐律动会定时更换,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班级教师与保育员的工作内容不同,既有自己需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又有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三位一体的有效配合,孩子玩得开心,教师组织得轻松,餐前环节过渡不再是一个难题。
二、餐前美食播报,营造物质环境
首先,实行餐前美食播报活动。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幼儿每天自主进餐之前都会有美食播报员对当天的菜品和每道菜的营养价值进行播报,让小朋友知道每道菜的营养价值。每天的美食播报员是提前一周由所有小朋友选举决定的,被推选成美食播报员的幼儿放学回家不仅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家准备明天播报时所用的PPT,还要了解每道菜的营养价值,争做一周优秀美食播报员。中小班孩子自主性不够,对于饮食的营养价值认识不清。老师应事先了解当天的菜谱,利用网络搜索菜肴营养价值的图文、在餐前给孩子看,色彩艳丽的图片,加上教师生动的描述,不仅让幼儿了解每种菜对自己身体生长的好处,还营造了孩子想吃、乐吃、爱吃的心理氛围。
其次,幼儿自主选择用餐区域。在改变用餐模式对午餐活动再设计过程中,教师们将进餐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提供“活”的环境和条件,开设了“自助”“VIP”用餐区域。每天,幼儿按自己意愿选择到哪个区域用餐,或接受同伴的服务,或进行自我服务。同时,餐厅中不断丰富的餐桌号、用餐流程图等,都让幼儿在不断尝试、选择与服务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保持线路畅通,确保进餐安全
在进餐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如取饭菜。尽管幼儿也是很有序地进行,免不了还是有因端饭引起泼洒或碰撞。虽然天天强调注意安全,但还是不尽如人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摸索,教师们终于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如果所有的幼儿都能围绕在固定的线路上进行活动,那么就不会出现交叉现象,就能避免人为的碰撞。于是三位老师共同研究,制定切合本班幼儿分组端饭的线路进行统一规范,按固定的顺序进行,不管位置怎么调整都不影响线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很快明白坐在哪个位置,该怎么走,刚开始几天需要老师不断的强调提醒,慢慢就好了,这是一个培养规则意识的极好环节。
四、关注进餐情况,优化心理环境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就餐过程中幼儿每次就餐所用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和保育老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在就餐过程中的表现,针对吃饭过快的幼儿,及时提醒其细嚼慢咽,对幼儿进餐环节中出现的边吃边玩、东张西望,把饭含在嘴巴里不肯吞下去,吃饭耗时过慢的幼儿,找出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及时肯定有进步的孩子,鼓励他们尽量吃快点,让幼儿逐步自觉调整用餐时间。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幼儿说话不多,而中、大班的幼儿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给幼儿适度的自由说话的权利,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自主、愉悦的进餐环境。
五、组织餐后活动,养成卫生习惯
1.音乐放松
餐后教师也可选择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孩子欣赏或者到区角安静地游戏,使幼儿的情绪从兴奋状态中安静下来,为午睡环节做好过渡和衔接。
2.语言活动的组织
餐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阅读或讲故事等语言类活动,可以在午睡前给幼儿一个相对安静的活动,让幼儿在身心上得到彻底放松,以便更好入睡。
3.身体放松运动
可以在餐后带孩子到园内或户外散步,如,向幼儿介绍园内的花草树木,拓展幼儿知识面,这样既可以促进幼儿用餐后的食物消化,又能适当消耗体能帮助其消化,同时开阔幼儿视野,为午睡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午餐的时间很短,但同样蕴藏着许多教育契机。因此,教师、保育员要协调配合,保教合一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幼儿,鼓励引导幼儿,让孩子每天都拥有一段快乐、轻松的午餐时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参考文献:
[1]杨兴国,汪岩.午餐童趣:幼儿午餐文化浅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2]王晓松.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新认识[J].学前教育研究,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