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校情,融学生、教师、学校于一体;结合时事,融个人、国家、人类的前途命运于一体;结合新思路,融思考、创新、实践于一体。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基础;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9-0051-02
当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内容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要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走好人生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和完善已经成为一条重要途径[1]。近年来,在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上,突出3个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较为理想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结合校情,融学生、教师、学校于一体
新生入校伊始,表现、反映各异:或欣喜若狂,对前途充满信心;或闷闷不乐,感到前途渺茫;或暗自庆幸,终于圆了大学之梦;或喜忧参半,认为学校是一个“鸡肋”……学生之所以表现如此种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理想中的学校与现实就读的学校不一致的矛盾。越是好学校,这类问题越少;越是差学校,这类问题越多。就目前全世界的教育来看,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好坏之别。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解决问题,任问题积累、堆积下去,继而引发难以设想的后果。
几年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学校学生思想困惑的问题分别是:学校太小,在校生人数较少;藏书太少,阅读不方便;女生太少,与异性交往机会不多;食宿条件较差,不利于生活学习;课余时间太多,不太好支配;管理太严,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摸清这些问题之后,学校以“基础”课程的教师为主体,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师为辅助,联合学校团委、学生会、广播站等组织形成一个网络,共同努力,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围绕上述问题,在新生入校伊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质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点,围绕培养满足社会、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基础”课程的教师集体备课,在第一堂课上就开设专题报告“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在逐一正面解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困惑学生的问题统称为不利因素、不利条件,引导学生树立将不利因素、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有利条件的意识,并在行动上努力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为什么能够转化及怎样去转化。明确无误地告诉学生学校是一所极具煤炭行业特色、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人高校,正是由于这样的校情、严格的管理制度、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比较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所以建校30年来,才培养出了近百名矿处级干部,数百名科区级干部,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煤炭企业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支撑着新汶、肥城等矿业集团及莱芜市地方煤矿的明天。
这些年以来,学校就像“铁打的营盘”,学生已成“流水的兵”,一届届老生毕业离校了,一届届新生又进校了。学校在新生入校伊始,即通过工作网络开展强有力的工作,基本保证了学生能及时化解思想困惑,珍惜大学生活,全校师生员工都树立起“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观念。教职工具备了这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主动与学校一条心,共同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观念,就会主动珍惜来之不易且极其短暂,但却是人生中不可多得重要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活,就会主动与教职工、学校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2 结合时事,融个人、国家、人类的前途命运于一体
时事,指国内外大事要事及校内外身边的小事。解读、分析国内外大事要事能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形势,达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效果,把学习与祖国、人类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校内外身边的小事更贴近学生,与学生近乎零距离,更利于学生理解,从中受到启发。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分析时事是完全有必要的。
时事进课堂,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避免走极端路线,完全抛开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师生信口开河,不知所云,把课堂变成时事报告会或讨论会,使课堂沦为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工具;二是要讲究时事的鲜活性,这无疑就能让学生明白所学的课本知识,并非只是理论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帮助他们分析、理解鲜活的事实,可以指导他们的为人处事,提高综合素质。
如2008年下半年这个学期,我国奥运健儿频频夺冠,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数次在北京上空响起,历经磨难的中国民族之凝聚力因此而越来越强大,在讲解“认清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时,告诉学生不想夺金牌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不仅要看到他们勇夺金牌的辉煌时刻,更应该看到金牌背后他们一次一次的努力锻炼,一次一次的流血流汗,一次一次的奋力拼搏;他们不仅是赛场上的名将、赢家,许多人还是学业上的佼佼者,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如举重运动员张湘祥就是硕士。这样,既明确了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又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劲头。在学习职业道德的时候,讲到了汶川地震中为保护学生而献出生命的谭千秋等老师,讲到了为逃命而舍弃学生的“范跑跑”。两相对比,谭千秋等人崇高的职业道德是那样高大伟岸,令人艳羡。无形之中,学生自然明白了将来在择业、从业之中应该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会按照一些基本道德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较高的道德素养。学习“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时,结合当前正在蔓延的因美国“感冒”,全世界都跟着“咳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谈到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应该谨慎地应对这场危机带来的问题。党和政府一步一步采取的措施也恰恰说明这一点,党和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正在激励中国人民逐步战胜危机,其他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反危机措施,世界各国正在携手努力,严寒终将过去,人类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把国内外大事搬进课堂,一般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画面、声音等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作精辟的评说,引导学生把时事材料和教材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起一个桥梁的作用。
对发生在学生身边、校内外的事情,要精中选精,如在2008年下半年这个学期,把2007级一河南籍学生于6月末一个周六,邀请几个老乡到校外一水库洗澡不幸溺水身亡一例搬到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学校是否有责任、学生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校规校纪有无必要学习并认真遵守等。结合教材中的法律基础知识及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通过讨论,学生们清楚了该生溺水身亡,学校没有责任,遵守校规校纪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条件。教师还简要告诉学生学校在事故发生后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最后教师希望学生要从这血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千万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3 结合新思路,融思考、创新、实践于一体
“尽信书不如无书”,故有必要开动脑筋加工改造教材,以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获取知识,内化为信念,并贯彻到行动中,实际上就是知行统一。教师通过不完全相同于教材的新颖思路,告诉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的方法,使其不断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2]。
如“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这堂课,是为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由中学生转化为大学生。珍惜大学生活,这不仅为学习大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更为开拓人生新境界提供可靠保证。基于此认识,结合求学经历,对“珍惜大学生活”进行教学设计。1)为什么珍惜:大学生活相对于过去来之不易,应当珍惜;现在行进中的大学生活无限美好,应当珍惜;大学生活相对于未来是一个分水岭,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应当珍惜。2)怎样珍惜:简要分析教材内容,着重强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消除了学生以往对课堂教学形成的刻板印象,教师的形象在贴近学生的话语中变得亲切了,成长成才的概念在鲜活的故事中更加具体了。学生极其自然地得出了应该珍惜及怎样珍惜大学生活的结论,与单纯按照教材思路讲解相比,效果要好得多,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课的成功,定下了整个学期的教学基调,树立了思政类课程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
通过对教材开篇问题的设计及讲述,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大学生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做学习的主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此理;“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等名家名言说的也是此理。
贯穿上述思想,努力用一定的新思路去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细心体会治学方法。如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材的概述130多个字,内容繁杂,形式不一,难于学习和实践。将之概括为36个字:“舍小家、顾大家;崇仁爱、求和谐;讲谦让、克骄矜;言必行、守诚信;求至善,上层次;重践履、强修养。”此概括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把冗长的观点改造成句式相对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极大方便学生学习的短句,教学效果非常理想。讲解“德高寿自长”和“德才兼备是人才”时,学生自然会想到俗语“好人无长寿,坏人活千年”,教师的解释是:这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是人们对好人辞世感到惋惜、对坏人辞世感到应该的心理写照,是人们盼望好人多活几年、坏人少活几年的心理写照,好人无论活多大年龄,人们都觉得还不够长寿,应该再多活几年,坏人无论死得多么早,人们都感觉他活得太长,他少活几年就可以少危害人类和社会几年;或者这只能是在坏人横行当道、疯狂猖獗的情况下才会暂时出现的事情,因为好人失去了生存环境,难以活下去,坏人活得看似逍遥自在,寿命长于好人,但从长远看正义总要战胜邪恶,好人定能胜过坏人。这样,学生对该俗语获得了新的认识。学生从精心构思的新思路中还体会到了无论做什么都要创新,都要多动脑筋思考,力争出点新东西,即使不能做到内容的创新,也要做到形式上的创新,即使不能做到全面的创新,也要做到部分的创新。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模仿着去做,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实践。通过思考、创新,进行了实践,逐步内化为信念,进一步就会指导行动,真正转化为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增1):115-119
[2]李有库.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素质的构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170-171
关键词 基础;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9-0051-02
当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内容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要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走好人生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和完善已经成为一条重要途径[1]。近年来,在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上,突出3个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较为理想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结合校情,融学生、教师、学校于一体
新生入校伊始,表现、反映各异:或欣喜若狂,对前途充满信心;或闷闷不乐,感到前途渺茫;或暗自庆幸,终于圆了大学之梦;或喜忧参半,认为学校是一个“鸡肋”……学生之所以表现如此种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理想中的学校与现实就读的学校不一致的矛盾。越是好学校,这类问题越少;越是差学校,这类问题越多。就目前全世界的教育来看,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好坏之别。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解决问题,任问题积累、堆积下去,继而引发难以设想的后果。
几年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学校学生思想困惑的问题分别是:学校太小,在校生人数较少;藏书太少,阅读不方便;女生太少,与异性交往机会不多;食宿条件较差,不利于生活学习;课余时间太多,不太好支配;管理太严,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摸清这些问题之后,学校以“基础”课程的教师为主体,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师为辅助,联合学校团委、学生会、广播站等组织形成一个网络,共同努力,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围绕上述问题,在新生入校伊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质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点,围绕培养满足社会、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
“基础”课程的教师集体备课,在第一堂课上就开设专题报告“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在逐一正面解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困惑学生的问题统称为不利因素、不利条件,引导学生树立将不利因素、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有利条件的意识,并在行动上努力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为什么能够转化及怎样去转化。明确无误地告诉学生学校是一所极具煤炭行业特色、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人高校,正是由于这样的校情、严格的管理制度、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比较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所以建校30年来,才培养出了近百名矿处级干部,数百名科区级干部,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煤炭企业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支撑着新汶、肥城等矿业集团及莱芜市地方煤矿的明天。
这些年以来,学校就像“铁打的营盘”,学生已成“流水的兵”,一届届老生毕业离校了,一届届新生又进校了。学校在新生入校伊始,即通过工作网络开展强有力的工作,基本保证了学生能及时化解思想困惑,珍惜大学生活,全校师生员工都树立起“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观念。教职工具备了这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主动与学校一条心,共同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观念,就会主动珍惜来之不易且极其短暂,但却是人生中不可多得重要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活,就会主动与教职工、学校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2 结合时事,融个人、国家、人类的前途命运于一体
时事,指国内外大事要事及校内外身边的小事。解读、分析国内外大事要事能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形势,达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效果,把学习与祖国、人类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校内外身边的小事更贴近学生,与学生近乎零距离,更利于学生理解,从中受到启发。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分析时事是完全有必要的。
时事进课堂,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避免走极端路线,完全抛开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师生信口开河,不知所云,把课堂变成时事报告会或讨论会,使课堂沦为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工具;二是要讲究时事的鲜活性,这无疑就能让学生明白所学的课本知识,并非只是理论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帮助他们分析、理解鲜活的事实,可以指导他们的为人处事,提高综合素质。
如2008年下半年这个学期,我国奥运健儿频频夺冠,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数次在北京上空响起,历经磨难的中国民族之凝聚力因此而越来越强大,在讲解“认清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时,告诉学生不想夺金牌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不仅要看到他们勇夺金牌的辉煌时刻,更应该看到金牌背后他们一次一次的努力锻炼,一次一次的流血流汗,一次一次的奋力拼搏;他们不仅是赛场上的名将、赢家,许多人还是学业上的佼佼者,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如举重运动员张湘祥就是硕士。这样,既明确了理想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又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劲头。在学习职业道德的时候,讲到了汶川地震中为保护学生而献出生命的谭千秋等老师,讲到了为逃命而舍弃学生的“范跑跑”。两相对比,谭千秋等人崇高的职业道德是那样高大伟岸,令人艳羡。无形之中,学生自然明白了将来在择业、从业之中应该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会按照一些基本道德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较高的道德素养。学习“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时,结合当前正在蔓延的因美国“感冒”,全世界都跟着“咳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谈到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应该谨慎地应对这场危机带来的问题。党和政府一步一步采取的措施也恰恰说明这一点,党和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正在激励中国人民逐步战胜危机,其他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反危机措施,世界各国正在携手努力,严寒终将过去,人类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把国内外大事搬进课堂,一般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画面、声音等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作精辟的评说,引导学生把时事材料和教材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起一个桥梁的作用。
对发生在学生身边、校内外的事情,要精中选精,如在2008年下半年这个学期,把2007级一河南籍学生于6月末一个周六,邀请几个老乡到校外一水库洗澡不幸溺水身亡一例搬到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学校是否有责任、学生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校规校纪有无必要学习并认真遵守等。结合教材中的法律基础知识及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通过讨论,学生们清楚了该生溺水身亡,学校没有责任,遵守校规校纪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条件。教师还简要告诉学生学校在事故发生后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最后教师希望学生要从这血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千万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3 结合新思路,融思考、创新、实践于一体
“尽信书不如无书”,故有必要开动脑筋加工改造教材,以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获取知识,内化为信念,并贯彻到行动中,实际上就是知行统一。教师通过不完全相同于教材的新颖思路,告诉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的方法,使其不断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2]。
如“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这堂课,是为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由中学生转化为大学生。珍惜大学生活,这不仅为学习大学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更为开拓人生新境界提供可靠保证。基于此认识,结合求学经历,对“珍惜大学生活”进行教学设计。1)为什么珍惜:大学生活相对于过去来之不易,应当珍惜;现在行进中的大学生活无限美好,应当珍惜;大学生活相对于未来是一个分水岭,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应当珍惜。2)怎样珍惜:简要分析教材内容,着重强调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消除了学生以往对课堂教学形成的刻板印象,教师的形象在贴近学生的话语中变得亲切了,成长成才的概念在鲜活的故事中更加具体了。学生极其自然地得出了应该珍惜及怎样珍惜大学生活的结论,与单纯按照教材思路讲解相比,效果要好得多,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课的成功,定下了整个学期的教学基调,树立了思政类课程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1]。
通过对教材开篇问题的设计及讲述,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大学生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做学习的主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此理;“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等名家名言说的也是此理。
贯穿上述思想,努力用一定的新思路去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细心体会治学方法。如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材的概述130多个字,内容繁杂,形式不一,难于学习和实践。将之概括为36个字:“舍小家、顾大家;崇仁爱、求和谐;讲谦让、克骄矜;言必行、守诚信;求至善,上层次;重践履、强修养。”此概括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把冗长的观点改造成句式相对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极大方便学生学习的短句,教学效果非常理想。讲解“德高寿自长”和“德才兼备是人才”时,学生自然会想到俗语“好人无长寿,坏人活千年”,教师的解释是:这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是人们对好人辞世感到惋惜、对坏人辞世感到应该的心理写照,是人们盼望好人多活几年、坏人少活几年的心理写照,好人无论活多大年龄,人们都觉得还不够长寿,应该再多活几年,坏人无论死得多么早,人们都感觉他活得太长,他少活几年就可以少危害人类和社会几年;或者这只能是在坏人横行当道、疯狂猖獗的情况下才会暂时出现的事情,因为好人失去了生存环境,难以活下去,坏人活得看似逍遥自在,寿命长于好人,但从长远看正义总要战胜邪恶,好人定能胜过坏人。这样,学生对该俗语获得了新的认识。学生从精心构思的新思路中还体会到了无论做什么都要创新,都要多动脑筋思考,力争出点新东西,即使不能做到内容的创新,也要做到形式上的创新,即使不能做到全面的创新,也要做到部分的创新。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模仿着去做,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实践。通过思考、创新,进行了实践,逐步内化为信念,进一步就会指导行动,真正转化为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增1):115-119
[2]李有库.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素质的构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