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注意力的中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开发潜能,培养能力,收获快乐”.在分组讨论教学中,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与想象, 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共同合作, 互促互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弥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时,一方面可以提高有限时间内学生进行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1 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选题粗糙,缺乏推敲
不少教师对选题重视程度不够,课前没有认真准备,对教学内容及学生个体缺乏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探讨性问题的提出显得较随意,不管时机成熟与否、不管问题是否值得研究,均交由学生进行讨论,仿佛课堂上不讨论、不探究就无法体现新课标理念,对于那些较易解决的问题花时颇多,而真正需要探讨的问题草草收场或不作深入探讨.
1.2 貌似讨论却流于形式
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种情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便围成一团,唧唧喳喳,三五分钟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其实也就是公布“标准答案”.既然讨论的最终结果是老师公布标准答案,那就没有必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了.再者,短短的几分钟讨论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种小组讨论,掩饰了个体差异,剥夺了许多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只是流于表面的热闹,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1.3 学生参与面不够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心态上存在差异性,因此分组讨论时就往往出现以下现象:少数学生反应快、讨论非常积极,也非常投入,但其他学生却有点心不在焉,几乎成为“多余人”,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小组汇报结果、真正发言的无非就是一两个学生.这样真正参与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根本就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1.4 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由学生自己支配的,他们是否具有自我约束力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时间是否被有效利用.有很多同学喜欢浑水摸鱼,在一片唧唧喳喳的讨论声中,乘机嘻嘻哈哈地谈些别的事情,这种讨论就失去了意义.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在有机可乘的时候,他们往往喜欢做一些小动作来显示自己;或者有些学生不能将注意力持久地放在学习内容上.
1.5 小组划分随意,角色分工不明确
小组成员划分随意,缺乏正规的组织与分工,像一群乌合之众.教师布置一个思考题后,前面的同学转过身来和后面的同学随意的叽里哇啦几句,就算讨论完了.没有人组织讨论发言,也没有人纪录总结;没有严密的组织,合理的组員搭配,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导致小组合作讨论的效率不高. 而小组成员之间的同学关系融洽和谐与否也影响了讨论的效果.很多小组的划分具有随意性,有些就停留在简单的前后同桌,而且经常变更成员,这样的小组就会涣散,组员之间关系陌生,而对讨论持冷漠态度,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1.6 时间尺度难以把握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常常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的学生讨论到点子上、有的学生正在讨论的兴头上、有的学生还在探索其中的问题时,老师就不得不喊“停”,交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得不出真正的合作结果,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能得到体现.也有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多的,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 如何才能使分组讨论式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2.1 钻研教材,精选讨论的问题
一个精当的讨论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提出学习任务,活跃求知欲望,深化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等多种功能.这要求我们教师对讨论的问题要精心选择,前提是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从三维目标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围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设计讨论的问题,一要设计具有启发学生思维且有价值性的问题,二要设计步步深入、具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
2.2 了解学生,科学合理分组
分组讨论,小组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讨论式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不同的特点,把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内.而每个学习小组的整体水平大致相同,具体而言,由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使学生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编组不能过大,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每组一般以6到8人为宜.每组可选定2名学生做讨论领导,也就是主发言人与第二发言人,要求这两位学生成绩好、组织能力强,能说善说,性格外向.小组讨论时,主发言人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解决;第二发言人配合主发言人积极发言,询问,探讨.并且如果本小组的领导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也可以立即下位置向其他小组的高手咨询,然后回到本组在进行讨论解决. 这样就可以避免了群龙无首、一哄而上的状况,充分使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的讨论得到实处.
2.3 加强管理,保障讨论实效
良好的课堂秩序从来都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要素.学生分组讨论时,尤其必要通过教师来回巡视加强课堂管理.否则,分组讨论就变成了“自由式讨论”.老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成为小组的成员之一,指导学生讨论,把握学生讨论的进程,不至于使讨论成为“放羊式”的放任.
2.4 积极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获得成功是增强学习自信心的最佳心理体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出潜能,从而产生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每个学生时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乐趣.对于学生的智慧火花,我们都积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后进生更加积极肯定,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
2.5 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将分组讨论与分组实验相结合
在笔者进行的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分组讨论与分组实验相结合,更能起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在进行知识准备和明确实验目标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经过老师肯定之后再进行实验操作.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与设计、进行实验.有的小组提出的实验方案为(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最后计算出盐水的密度.有的小组设计出的方案为(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盐水和烧杯的质量;最后计算出盐水的密度.这两种方案,都是可行的,我都微笑着进行肯定,学生们高兴地进行实验和计算.在实验成功结束后,我再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就减小实验误差方面,对两个方案进行评估与交流.这样进行的分组教学,比老师一个人分析、讲解、唱“独角戏”的效果强上几倍啊.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讨论,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锻炼了意志品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时,一方面可以提高有限时间内学生进行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
1 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选题粗糙,缺乏推敲
不少教师对选题重视程度不够,课前没有认真准备,对教学内容及学生个体缺乏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探讨性问题的提出显得较随意,不管时机成熟与否、不管问题是否值得研究,均交由学生进行讨论,仿佛课堂上不讨论、不探究就无法体现新课标理念,对于那些较易解决的问题花时颇多,而真正需要探讨的问题草草收场或不作深入探讨.
1.2 貌似讨论却流于形式
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种情景: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便围成一团,唧唧喳喳,三五分钟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其实也就是公布“标准答案”.既然讨论的最终结果是老师公布标准答案,那就没有必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了.再者,短短的几分钟讨论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种小组讨论,掩饰了个体差异,剥夺了许多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只是流于表面的热闹,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1.3 学生参与面不够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心态上存在差异性,因此分组讨论时就往往出现以下现象:少数学生反应快、讨论非常积极,也非常投入,但其他学生却有点心不在焉,几乎成为“多余人”,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小组汇报结果、真正发言的无非就是一两个学生.这样真正参与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根本就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1.4 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由学生自己支配的,他们是否具有自我约束力将直接影响合作学习时间是否被有效利用.有很多同学喜欢浑水摸鱼,在一片唧唧喳喳的讨论声中,乘机嘻嘻哈哈地谈些别的事情,这种讨论就失去了意义.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高,在有机可乘的时候,他们往往喜欢做一些小动作来显示自己;或者有些学生不能将注意力持久地放在学习内容上.
1.5 小组划分随意,角色分工不明确
小组成员划分随意,缺乏正规的组织与分工,像一群乌合之众.教师布置一个思考题后,前面的同学转过身来和后面的同学随意的叽里哇啦几句,就算讨论完了.没有人组织讨论发言,也没有人纪录总结;没有严密的组织,合理的组員搭配,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导致小组合作讨论的效率不高. 而小组成员之间的同学关系融洽和谐与否也影响了讨论的效果.很多小组的划分具有随意性,有些就停留在简单的前后同桌,而且经常变更成员,这样的小组就会涣散,组员之间关系陌生,而对讨论持冷漠态度,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1.6 时间尺度难以把握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常常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的学生讨论到点子上、有的学生正在讨论的兴头上、有的学生还在探索其中的问题时,老师就不得不喊“停”,交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得不出真正的合作结果,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能得到体现.也有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多的,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 如何才能使分组讨论式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2.1 钻研教材,精选讨论的问题
一个精当的讨论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提出学习任务,活跃求知欲望,深化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等多种功能.这要求我们教师对讨论的问题要精心选择,前提是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从三维目标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围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设计讨论的问题,一要设计具有启发学生思维且有价值性的问题,二要设计步步深入、具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
2.2 了解学生,科学合理分组
分组讨论,小组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讨论式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不同的特点,把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内.而每个学习小组的整体水平大致相同,具体而言,由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使学生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编组不能过大,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每组一般以6到8人为宜.每组可选定2名学生做讨论领导,也就是主发言人与第二发言人,要求这两位学生成绩好、组织能力强,能说善说,性格外向.小组讨论时,主发言人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解决;第二发言人配合主发言人积极发言,询问,探讨.并且如果本小组的领导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也可以立即下位置向其他小组的高手咨询,然后回到本组在进行讨论解决. 这样就可以避免了群龙无首、一哄而上的状况,充分使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的讨论得到实处.
2.3 加强管理,保障讨论实效
良好的课堂秩序从来都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要素.学生分组讨论时,尤其必要通过教师来回巡视加强课堂管理.否则,分组讨论就变成了“自由式讨论”.老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成为小组的成员之一,指导学生讨论,把握学生讨论的进程,不至于使讨论成为“放羊式”的放任.
2.4 积极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获得成功是增强学习自信心的最佳心理体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出潜能,从而产生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每个学生时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乐趣.对于学生的智慧火花,我们都积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后进生更加积极肯定,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
2.5 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将分组讨论与分组实验相结合
在笔者进行的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分组讨论与分组实验相结合,更能起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在进行知识准备和明确实验目标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经过老师肯定之后再进行实验操作.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与设计、进行实验.有的小组提出的实验方案为(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最后计算出盐水的密度.有的小组设计出的方案为(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盐水和烧杯的质量;最后计算出盐水的密度.这两种方案,都是可行的,我都微笑着进行肯定,学生们高兴地进行实验和计算.在实验成功结束后,我再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请说明原因?”就减小实验误差方面,对两个方案进行评估与交流.这样进行的分组教学,比老师一个人分析、讲解、唱“独角戏”的效果强上几倍啊.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讨论,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锻炼了意志品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