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笔者从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出发,论述了文明史观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运用文明史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文明史观;方法
近年来,文明史观逐渐兴起,在历史教育中受到普遍关注。为适应新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从前以阶级分析和政治史的研究方法为主,现在则引入新的历史观指导教学。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理解。
一、文明史观的内涵及其特点
文明史观,也被人们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史学研究不断深入,先后出现过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至今发挥着重大影响。文明史观在国际上早已出现,代表性的著作有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等。它在我国大约兴起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两个层次,即整个人类的文明和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观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
(2)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3)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显然,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突出文明史观
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更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以前的“教学大纲”。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方面是──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第二个方面是“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第三个方面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体现了文明史观的精髓。
三、让文明史观贯穿高中历史教学
1.重新整合教材
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历史学科自身的整体性,弱化了综合性,对把握学科体系造成一定困难,这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运用文明史观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体现历史发展进程的通史体系,已为多数业内人士认同。在教学中,可运用文明史观,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按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扩展的顺序,对课标和专题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体现时序特征的通史学科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具有指导作用。
2.关注制度史的教学
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对中央集权制度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阐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的进步作用,肯定其顺应了近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完善了生产关系,开创了新的民主政体,是值得珍重的历史遗产。同时,还大量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在制度文明教学时,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方面的有益成果,引导学生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努力。
3.吸纳新的历史学术观点,处理好各种史观的关系
新课标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比如,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斗争,按阶级史观来说,农民阶级一定有局限性,资产阶级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那他们的革命斗争就必然失败。同时,地主阶级必然是腐朽落后势力的代表,一言以蔽之,对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评价,只要分析其历史的必然性就可以了。这样的分析带上了政治的烙印,讲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学生会问:难道无产阶级就没有局限性?这里应当有一个史观的变化,即,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审视那个时代人们的所能与所不能。也就是说,体现文明史观、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的同时,并未排斥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我们强调转变史学观念,并非削弱历史唯物史观对新课程的指导地位,所摒弃的只是以往那种僵化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仍要坚定不移地恪守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不能把新的史学观念与历史唯物史观对立和割裂。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穿文明史观的教学,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对课程标准与教材涉及的历史现象重新审视,摆脱以往的一些理论思维模式,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给予评价和认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文明史观;方法
近年来,文明史观逐渐兴起,在历史教育中受到普遍关注。为适应新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从前以阶级分析和政治史的研究方法为主,现在则引入新的历史观指导教学。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文明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理解。
一、文明史观的内涵及其特点
文明史观,也被人们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史学研究不断深入,先后出现过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至今发挥着重大影响。文明史观在国际上早已出现,代表性的著作有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等。它在我国大约兴起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两个层次,即整个人类的文明和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观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
(2)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3)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显然,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突出文明史观
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更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以前的“教学大纲”。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方面是──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第二个方面是“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第三个方面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体现了文明史观的精髓。
三、让文明史观贯穿高中历史教学
1.重新整合教材
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历史学科自身的整体性,弱化了综合性,对把握学科体系造成一定困难,这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运用文明史观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体现历史发展进程的通史体系,已为多数业内人士认同。在教学中,可运用文明史观,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按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扩展的顺序,对课标和专题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体现时序特征的通史学科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具有指导作用。
2.关注制度史的教学
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对中央集权制度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阐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的进步作用,肯定其顺应了近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完善了生产关系,开创了新的民主政体,是值得珍重的历史遗产。同时,还大量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在制度文明教学时,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方面的有益成果,引导学生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努力。
3.吸纳新的历史学术观点,处理好各种史观的关系
新课标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比如,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斗争,按阶级史观来说,农民阶级一定有局限性,资产阶级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那他们的革命斗争就必然失败。同时,地主阶级必然是腐朽落后势力的代表,一言以蔽之,对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评价,只要分析其历史的必然性就可以了。这样的分析带上了政治的烙印,讲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学生会问:难道无产阶级就没有局限性?这里应当有一个史观的变化,即,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审视那个时代人们的所能与所不能。也就是说,体现文明史观、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的同时,并未排斥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我们强调转变史学观念,并非削弱历史唯物史观对新课程的指导地位,所摒弃的只是以往那种僵化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仍要坚定不移地恪守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不能把新的史学观念与历史唯物史观对立和割裂。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穿文明史观的教学,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对课程标准与教材涉及的历史现象重新审视,摆脱以往的一些理论思维模式,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给予评价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