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发现,低年级阶段的古诗教学,多次在单元语文要素中提到了“展开想象”。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这一阶段应该落实的思维能力目标。笔者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三个维度出发,论述了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教学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一些策略。教师应该树立学段意识,了解这一学段学生思维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诗学素养;学生则需要从多个角度补充自己的表象,为自己的想象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上,结合这一学段学生识字量少、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重点介绍“诵读”和“配画”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教学;想象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发展学生思维。并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一席,但是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要发展什么样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发展思维的资源?如何在每一个阶段把发展思维能力落实下来?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索。
笔者聚焦小学语文低段的古诗教学,探寻在低段古诗的课程资源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低年级学段的古诗教学,学生应该重点发展怎样的思维能力?笔者通过查阅教材与教参,发现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静夜思》)的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有“想象画面,感受其情趣”;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的主题就是“想象”,单元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观察图片,展开想象”。可见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想象思维的培养占据了重要位置。那么,何谓想象思维?想象思维是人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它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下面笔者举例说明在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教学中如何落实“想象思维”的培养。
一、教师树立学段意识,丰富自身诗歌素养
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学段意识,充分了解这一学段学生想象思维的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学生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性,因此,低段学生最容易被具体可感的图画、动画所吸引,所以,想象一般都是从具体的外观、形象开始的。因此,这一学段的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学生想象思维这一特点,“大做文章”。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如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徜徉在古人创造的诗境中,这需要教师自己成为一口源源不断的清泉。因此,教师丰富自身的诗歌素养尤为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和构建古诗相关知识,如,通过坚持阅读相关书籍和期刊,提升古诗理论水平和古诗鉴赏能力;通过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和教学研讨活动,改善自己的古诗教学。总之,教师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后,才能充分挖掘出古诗文本中的想象空间,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影响。
二、丰富学生表象,夯实想象基础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是前提。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增加学生的表象经验呢?我们可以借助生活、语言和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积累表象。
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表象来源主要是生活经验,即体会生活和观察大自然。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比如,在教《静夜思》时,教师可以设置“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这一教学目标。这是理解运用的目标层次。那么,如何展开想象画面,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中设计“角色表演”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此时此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让学生带着心情、表情和动作来吟诵《静夜思》。教师在展开这一环节时,可以进行一个铺垫。如,创设一个情境:此时此刻你离开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心里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会怎样?这时,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思念亲人的情感,然后把这份情感带入到角色扮演中。
除了联系生活,学生还可以借助课外阅读、聆听故事来间接地丰富表象。因为无论是书面文字还是口头表达,其中都承载着丰富的图像,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理解和想象能够感受到的,所以语言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表象的丰富性。那么,具体到诗歌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以《敕勒歌》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提前阅读老舍先生的《草原》,感受草原的辽阔无边、一碧茫茫,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天苍苍”“野茫茫”做好铺垫。
通过翻阅教材,笔者发现一、二年级选编的诗歌,都配有一幅与诗文内容贴近的插图。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的细节。结合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这些插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學中一定要用好插图。这些插图作为背景出现,只展现了诗歌的一部分内容,里面还有很多空白处等待着学生去补充。插图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了诗歌文本和学生想象的天地。比如,《池上》就配有一幅“小娃撑小艇”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细致地观察课本插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适当地扩充。比如,试着想象“偷采白莲”图,让学生结合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并借助插图的可拓展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讲述的小故事,加深学生诗歌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诵读激发想象,借助配图发展想象
小学语文低段选编的诗歌大多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有展现童真童趣的《小儿垂钓》《池上》;有节奏明快、便于诵读和记忆的《咏鹅》《江南》;还有语言优美、富有韵律美的《江雪》《登鹳雀楼》。结合低段学生识字量少、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配合读、配乐朗读、拍打节奏读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在一轮又一轮的诵读中,学生们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到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更有助于学生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
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除了朗诵这一形式,还有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式,就是古诗配画。这里的配画和前文中出现的重视诗歌插画有所不同。这里是让学生自己动笔,将诗歌创作成一幅画或者一个小绘本,鼓励学生把古诗“画出来”。这很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由于低段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无法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将古诗的意境描述出来,而通过作画的形式对于他们来说难度降低了很多,而且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和斟酌文章中的字词,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储备,积极展开想象,挖掘出诗歌蕴涵的无穷魅力。
总之,笔者从教师、学生、课堂设计三个维度出发,论述了在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一些策略。教师应该树立学段意识,认识到低段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特点,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和构建古诗相关知识,用古诗理论、古诗鉴赏来武装自己,改进和完善古诗教学;学生的着力点则是丰富表象储备,分别从联系生活、课外阅读、课本插图等途径,来弥补表象知识的欠缺;由于低段学生识字量少,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笔者认为在低段古诗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方式的诵读,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诗歌,驰骋想象,另一种是给古诗配画,将诗歌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诗歌,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虽然笔者的文章对于一线的古诗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奋战在一线的同行们关注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探究出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教学;想象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发展学生思维。并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一席,但是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要发展什么样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发展思维的资源?如何在每一个阶段把发展思维能力落实下来?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索。
笔者聚焦小学语文低段的古诗教学,探寻在低段古诗的课程资源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低年级学段的古诗教学,学生应该重点发展怎样的思维能力?笔者通过查阅教材与教参,发现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静夜思》)的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有“想象画面,感受其情趣”;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的主题就是“想象”,单元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观察图片,展开想象”。可见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想象思维的培养占据了重要位置。那么,何谓想象思维?想象思维是人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它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下面笔者举例说明在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教学中如何落实“想象思维”的培养。
一、教师树立学段意识,丰富自身诗歌素养
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学段意识,充分了解这一学段学生想象思维的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学生思维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性,因此,低段学生最容易被具体可感的图画、动画所吸引,所以,想象一般都是从具体的外观、形象开始的。因此,这一学段的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学生想象思维这一特点,“大做文章”。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如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徜徉在古人创造的诗境中,这需要教师自己成为一口源源不断的清泉。因此,教师丰富自身的诗歌素养尤为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和构建古诗相关知识,如,通过坚持阅读相关书籍和期刊,提升古诗理论水平和古诗鉴赏能力;通过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和教学研讨活动,改善自己的古诗教学。总之,教师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后,才能充分挖掘出古诗文本中的想象空间,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影响。
二、丰富学生表象,夯实想象基础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是前提。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增加学生的表象经验呢?我们可以借助生活、语言和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积累表象。
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表象来源主要是生活经验,即体会生活和观察大自然。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比如,在教《静夜思》时,教师可以设置“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这一教学目标。这是理解运用的目标层次。那么,如何展开想象画面,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中设计“角色表演”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此时此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让学生带着心情、表情和动作来吟诵《静夜思》。教师在展开这一环节时,可以进行一个铺垫。如,创设一个情境:此时此刻你离开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心里十分想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会怎样?这时,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思念亲人的情感,然后把这份情感带入到角色扮演中。
除了联系生活,学生还可以借助课外阅读、聆听故事来间接地丰富表象。因为无论是书面文字还是口头表达,其中都承载着丰富的图像,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理解和想象能够感受到的,所以语言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表象的丰富性。那么,具体到诗歌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以《敕勒歌》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提前阅读老舍先生的《草原》,感受草原的辽阔无边、一碧茫茫,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天苍苍”“野茫茫”做好铺垫。
通过翻阅教材,笔者发现一、二年级选编的诗歌,都配有一幅与诗文内容贴近的插图。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的细节。结合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这些插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學中一定要用好插图。这些插图作为背景出现,只展现了诗歌的一部分内容,里面还有很多空白处等待着学生去补充。插图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了诗歌文本和学生想象的天地。比如,《池上》就配有一幅“小娃撑小艇”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细致地观察课本插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适当地扩充。比如,试着想象“偷采白莲”图,让学生结合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并借助插图的可拓展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讲述的小故事,加深学生诗歌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通过诵读激发想象,借助配图发展想象
小学语文低段选编的诗歌大多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有展现童真童趣的《小儿垂钓》《池上》;有节奏明快、便于诵读和记忆的《咏鹅》《江南》;还有语言优美、富有韵律美的《江雪》《登鹳雀楼》。结合低段学生识字量少、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配合读、配乐朗读、拍打节奏读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在一轮又一轮的诵读中,学生们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到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更有助于学生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
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除了朗诵这一形式,还有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式,就是古诗配画。这里的配画和前文中出现的重视诗歌插画有所不同。这里是让学生自己动笔,将诗歌创作成一幅画或者一个小绘本,鼓励学生把古诗“画出来”。这很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由于低段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无法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将古诗的意境描述出来,而通过作画的形式对于他们来说难度降低了很多,而且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和斟酌文章中的字词,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储备,积极展开想象,挖掘出诗歌蕴涵的无穷魅力。
总之,笔者从教师、学生、课堂设计三个维度出发,论述了在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一些策略。教师应该树立学段意识,认识到低段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特点,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和构建古诗相关知识,用古诗理论、古诗鉴赏来武装自己,改进和完善古诗教学;学生的着力点则是丰富表象储备,分别从联系生活、课外阅读、课本插图等途径,来弥补表象知识的欠缺;由于低段学生识字量少,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笔者认为在低段古诗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方式的诵读,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诗歌,驰骋想象,另一种是给古诗配画,将诗歌转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诗歌,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虽然笔者的文章对于一线的古诗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奋战在一线的同行们关注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探究出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