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安的一所小学,其金黄色向日葵校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两三朵抽象的向日葵组成的一组组图案,高挂在学校的墙壁上、走廊里,环环相扣,明亮夺目。不难看出,这所学校是用透明高贵的色彩、纯净向阳的植物描述着理想的学生模样。
近日又读了李希贵校长《发现那棵树》这篇文章。显然,在李校长眼中,学生是一棵棵形态迥异、勃勃生机的树。
我想,我们的学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取决于施教者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对象的规划。
抛开所有的细枝末节,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好学生的预设莫过于两大标准:一是聪明,二是听话。
为什么这个孩子总是迟到?为什么这个孩子不写作业?为什么这个孩子总是说谎?为什么这个孩子总是有调皮的举动?遗憾的是:我们把学生的这些举动都归结为“不听话”,继而用批评、惩戒的管理手段来促使学生“听话”。如果我们能蹲下来,倾听孩子举动中表达的心声,就会避免很多灾难,就会少一些刘海洋、马家爵、林森浩式的悲剧。
对学生的奖励总与高分同步。国外对孩子嘉奖的用语是“你真棒”,中国家长用的是“你真乖”,中国教师用的是“真聪明”。基于这种思维,听话、聪明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如果按照家庭和教师的期望值来排序,应当是聪明、听话的孩子便是好孩子,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目标都毫无例外地直指升学率。
于是,为了孩子聪明,各种方法齐上阵:早教、补习,约束、奖励,打骂、惩罚。于是,“盛产状元”的学校受重奖,倍受家长和社会追捧,甚至是一俊遮百丑。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成绩好就一好百好、成绩不行就什么都不行的价值观。
其实,学习的过程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是孩子完善心智、强健体魄、形成健康人格的过程。
我们常以“过来人”的眼光期望孩子聪明而且听话。孩子步入社会后,我们又抱怨他们没有责任心,缺少爱心,没有良心。可是,我们却很少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明白如今的孩子热爱什么,又反感什么?是什么阻碍了当今学生的正常生长?
让孩子学会走路,家长必须放手,让他们在摔跤中学会走路和前行。同样,要想让孩子有爱心,有梦想,能担当,学校要敢于还给孩子自由,教孩子学会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聪明的孩子,听话的孩子,调皮的孩子,犯错的孩子,都是孩子。教育不是为了帮家长给孩子贴一张好坏的标签,教育是帮孩子认识自我,成全自我,完善自我。
一个能认识自我、成全自我、完善自我的孩子一定是个好学生。而好学生的诞生,显然需要好的教育来支撑。
由两三朵抽象的向日葵组成的一组组图案,高挂在学校的墙壁上、走廊里,环环相扣,明亮夺目。不难看出,这所学校是用透明高贵的色彩、纯净向阳的植物描述着理想的学生模样。
近日又读了李希贵校长《发现那棵树》这篇文章。显然,在李校长眼中,学生是一棵棵形态迥异、勃勃生机的树。
我想,我们的学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取决于施教者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对象的规划。
抛开所有的细枝末节,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好学生的预设莫过于两大标准:一是聪明,二是听话。
为什么这个孩子总是迟到?为什么这个孩子不写作业?为什么这个孩子总是说谎?为什么这个孩子总是有调皮的举动?遗憾的是:我们把学生的这些举动都归结为“不听话”,继而用批评、惩戒的管理手段来促使学生“听话”。如果我们能蹲下来,倾听孩子举动中表达的心声,就会避免很多灾难,就会少一些刘海洋、马家爵、林森浩式的悲剧。
对学生的奖励总与高分同步。国外对孩子嘉奖的用语是“你真棒”,中国家长用的是“你真乖”,中国教师用的是“真聪明”。基于这种思维,听话、聪明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如果按照家庭和教师的期望值来排序,应当是聪明、听话的孩子便是好孩子,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目标都毫无例外地直指升学率。
于是,为了孩子聪明,各种方法齐上阵:早教、补习,约束、奖励,打骂、惩罚。于是,“盛产状元”的学校受重奖,倍受家长和社会追捧,甚至是一俊遮百丑。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成绩好就一好百好、成绩不行就什么都不行的价值观。
其实,学习的过程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是孩子完善心智、强健体魄、形成健康人格的过程。
我们常以“过来人”的眼光期望孩子聪明而且听话。孩子步入社会后,我们又抱怨他们没有责任心,缺少爱心,没有良心。可是,我们却很少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明白如今的孩子热爱什么,又反感什么?是什么阻碍了当今学生的正常生长?
让孩子学会走路,家长必须放手,让他们在摔跤中学会走路和前行。同样,要想让孩子有爱心,有梦想,能担当,学校要敢于还给孩子自由,教孩子学会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聪明的孩子,听话的孩子,调皮的孩子,犯错的孩子,都是孩子。教育不是为了帮家长给孩子贴一张好坏的标签,教育是帮孩子认识自我,成全自我,完善自我。
一个能认识自我、成全自我、完善自我的孩子一定是个好学生。而好学生的诞生,显然需要好的教育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