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帛画的地域延续与差异性比较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c1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沙马王堆汉墓与临沂金雀山汉墓一脉相承。本文对汉墓中的两幅帛画进行了系统比较,它们在地域文化、绘画风格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延续性和差异性。希望通过全面比较,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金雀山帛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马王堆帛画 金雀山帛画 比较
  帛画是指中国古代画在丝织品帛上的绘画。现存年代最早的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发现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帛画,在其后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和临沂金雀山汉墓也相继有帛画出土。“这些帛画是目前存世最古的中国画幅,其线条劲利有力,色彩明丽,显示出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物画,已达到相当高度的艺术水平。”[1]
  1972年,考古学家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相继发掘了几座汉墓,其中在1号和3号汉墓中发现有帛画[2]。1977年,考古学家在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汉墓中也发现了帛画[3]。学术界对马王堆帛画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金雀山帛画却相对薄弱。本文对金雀山9号汉墓帛画和马王堆1号墓帛画从地域文化、绘画风格、主题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希望能更进一步加深对金雀山帛画的认识。
  一、地域文化比较
  山东临沂是至今所知黄河流域唯一的帛画出土地,而且金雀山帛画成画于儒学的发祥地山东境内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年代,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又必须看到,在儒学发祥以后至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前的相当长时间内,临沂属于后楚文化和泛楚文化范围。
  而马王堆所在地长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从现有的地下发掘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至迟从春秋后期起,这里就是南方一个楚文化的中心。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沟通南北文化的重要枢纽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楚文化对于临沂地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临沂在汉初原属韩信和刘氏诸侯国的东海郡,景帝初以削藩策夺东海郡而隶属中央。我们知道马王堆汉墓的墓主分别是长沙国丞相及始封侯利苍和他的妻子、儿子,“利苍之后第四代轪侯利秩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任中央直辖的东海郡太守。这一时期恰恰在金雀山汉墓的推测年代之内,故不能排除他们之间的某种联系。再者,利姓和辛姓(轪侯夫人姓)一般都是山东或江苏人”[4]。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临沂同长沙虽然相距千里之遥,但是两地的帛画在内容和形式上如此相近。
  显而易见,金雀山帛画和马王堆帛画在地域文化上有一定的延续性,但是在历史上南北文化的差异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以老子为代表的楚文化和以孔子为代表的鲁文化分别为南北文化的两大思想主流。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南北截然不同的文化气质。鲁文化中的孔子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用主义文化。其核心思想表现为“仁”。文风必然影响到画风,反应到帛画上则表现为:“运用大写意的艺术语言,不拘泥于细节,概括形象地表现出画意。重视人的价值,将人间生活和礼教行为上升为画面的主要内容,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画面注重真实地反应生活,实用性强。然而楚文化中原始的巫术礼仪,使巫术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因此诗歌绘画艺术也会打上这种社会民俗的烙印。屈原流放,彷徨于山泽……唱出了《天文》、《九歌》、《招魂》等诗歌。”[4]这种文风中所强调的天马行空的浪漫情怀在马王堆帛画中得到了印证,浪漫重于写实,用奇幻的艺术境界表现画面主题——升仙。
  笔者认为金雀山帛画在文化思想上,一方面继承了马王堆帛画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帛画风格的多元化发展。事实上在艺术境界上也有所进步,并不是像马王堆帛画仅拘泥于题材本身,亦步亦趋的表现。而是更接近于绘画的实质,注重主观感受的表现,这种主观感受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情感宣泄,而是人类从崇拜自然界到对自身价值的关注。画面中对人间活动的大量描绘正是这种主观感受的表现。
  二、绘画风格的比较
  两幅帛画都是封建社会丧葬中所用的旌幡,在画面的安排上都分为天界、人间、地下三部分。在画面的顶端都绘有天体,右上为红日,内立一双足乌。左上为月呈白色,内有玉兔和蟾蜍。在人间部分中都将墓主人至于显著位置,用以突出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地下部分都是借助具有特殊神力的动物,如翼龙神龟等体现死而复生成仙的主题,表达墓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同之处是在构图上一为“T”字形,一为“□”字形。金雀山帛画不像马王堆帛画那样富于装饰性,而是把图案、装饰纹样尽可能的简单化处理,特别是将天上和地下的部分压缩、删减,以突出人间部分中的人物活动。人间部分所展示的人物活动共计五部分,包括二十四人、男十三、女十、小孩一人。按画面的排列顺序依次描绘了墓主人的生活起居、乐舞场面、迎送宾客场面、问医和纺织、角抵表演。这种对人物活动的不同情节的逐段罗列,使其看上去层次清晰。像这样类似形式的画面,在以后的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经常见到,由此可见临沂帛画在丧葬艺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绘制方法上金雀山帛画采用淡墨线和朱砂线的灵活运用,先起稿后用色平涂绘出画意。在笔法的运用上虽如马王堆帛画熟练、严谨,甚至起稿时有些潦草。但是在附色时却有其特殊之处,先上色再勾线。如人间部分所绘屋檐下的帷幕,先用朱砂打好底色,再用蛤粉加青黛呈淡蓝色罩在上面。最后勾线,仅是起到“提神”的辅助作用,而不是借助勾线解决造型问题。“实际上这种绘画技法就是后来所谓的没骨法。显然这与马王堆帛画的以勾线为造型基础的技法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说马王堆帛画是古代绘画中‘勾线’的典范,那么金雀山就可以称为没骨的先驱。”[5]
  三、主题思想的比较
  对于两幅帛画的主题似乎是再明显不过的——引魂升天,但是笔者却认为升天的方式却是不尽相同的。马王堆帛画自下而上先是力士所举平台以下的空间,包括力士、两条缠绕的大鱼,一条红蛇等。这些表示“阴”的象征物构成了昼与夜、阴与阳、生与死的界限。亦如叶舒宪所言:“作为自然生命周期的终结和万物藏伏的冬季同死亡相联系,但作为新的自然周期的准备和万物复苏之基础的冬季,又同生命的孕育相联系。”[6]由此可见,上述灵异不仅是死亡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传达死而复生的观念。假如我们将人间和天上部分作图像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沟通天界和人间的翼龙,衔草叶的神龟,还是珍禽异兽,都是为了传达逐步升仙的思想。这事实上就给我们传达了一种信息,马王堆帛画运用连环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步骤记叙了墓主人成仙的整个过程。
  然而金雀山帛画从形制上去掉了马王堆帛画的两袖,使天国的范围骤然缩小,仅以日月为代表。由此可以看出在楚人心中被视为神圣的“天”的地位的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在史书中曾多次记载秦始皇、汉武帝曾多次派人到海上寻仙,以求长生不死。且临沂在古时候属于东海郡。所以笔者认为金雀山帛画的升仙主题有别于马王堆帛画不是升天成仙,其主体可能是渡海成仙。我们再回到金雀山帛画的第三部分,其中有连绵不断的山峰,青白两条翼龙在海中升腾,并未出现“阴”的象征物。由此可断定金雀山帛画无意于表现阴间,而是表现的海山仙境,与帛画上部分的三座神山相呼应。借以表现海上成仙的主题。
  金雀山帛画晚于马王堆帛画数十年,它却用大写意的绘画形式展现出了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宗教礼仪观念的变化,即天界地位的降低和海上成仙地位的上升,同时它也展现出了金雀山帛画对马王堆帛画的历史继承性和差异性。
  综上所述,马王堆帛画和金雀山帛画在地域文化上有着明显的延续性,二者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又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厘清两幅帛画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早期艺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树中主编.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西安:陕西美术出版社,1995:7.
  [2]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
  [3]山东临沂博物馆等.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九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11):24.
  [4]杨玲等.从帛画论汉画之风.艺苑,1997(2):22.
  [5]刘家骥等.金雀山西汉帛画临摹后感.文物,1997(11):
  31.
  [6]叶舒宪著.中国神话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93.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职生区别于初中生也区别于普高生,他们经历过升学考试的失利,有类似的学习状态:学习基础差,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等。特别是中职德育课被学生潜意识列入所谓的“副科”行列。如何激发并维持他们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如何重塑他们对德育课实用性的认识,从而产生持续性的学习动力是中职老师必须考虑的。本文通过论述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达成方面的有
摘 要: 英文报刊作为英语学习的拓展性材料,不仅能提高初中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阅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者从英文报刊阅读的提出背景、独特优势、重要作用和选择引导四方面论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英文报刊 初中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  1.英文报刊阅读的提出背景  2011年《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
摘 要: 管仲是春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在历史上是一位具有极大影响力和争议的人物。苏洵作《管仲论》批评之,杨潇作《反管仲论》驳斥了苏洵的观点。本文对两篇文章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形成不同观点的原因,最后笔者对两篇文章提出了齐之治,其功归于管仲,齐之乱,乃势使之然也的观点。  关键词: 管仲 苏洵 举贤 改革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在历史上是一位具有极大影响力和争议的人物。历代的思想
摘 要: 高二阶段的议论文教学往往会遭遇事倍功半的尴尬。究其原因是课堂缺少活力,学生在理性思维形成阶段面对枯燥的课堂缺少兴趣和主动性,影响到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作者以“时事周评”的方式,利用网络平台的“时评”文,进行激发兴趣、积累素材、倡导思想、引导写法的教学探索和尝试,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时事周评” “生活课堂” 议论文 教学方法  一  议论文是
摘 要: 为了真实地呈现人物内心意识,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创作的中后期对写作技巧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验。在中期小说《梅西所知》中,詹姆斯借助戏剧场景这个手段,抛弃了通过作家或者故事外叙述人站出来讲述的全知模式,让梅西的内心意识自我呈现在这个舞台上,从而达到了真实直接地呈现人物意识的戏剧化效果。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小说《梅西所知》 戏剧场景 人物意识 戏剧化效果    亨利·詹姆斯曾在其小说理论
摘 要: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透露出的女性审美意识质朴而独具特色,从作品文本中可见时人对于“硕”美的崇尚。本文剖析了《诗经》时代审美标准——“硕”美的内涵,并对此审美标准的产生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诗经》 “硕”美 审美 标准  告别崇神事鬼的殷商时代,进入明伦述德的周朝,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文明之光普照大地。《诗经》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上至朝颂,下抵
摘 要: 新生代导演娄烨的作品一直饱受争议。他的作品题材几乎都以爱情为主线,青春为载体,风格鲜明,但最为突出的是,他的电影中饱含了人性对自由的追求这一主题。本文通过探讨娄烨多部作品,主要分析电影中自由主义精神的呈现。  关键词: 新生代导演 娄烨 自由主义精神 存在主义 诗意  一、娄烨电影自由的精神  第六代电影人,中国本土称之为“新生代”,他们是以娄烨为代表的80年末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摘 要: 巴拉兹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来系统阐释电影理论,深入分析研究了电影蒙太奇、电影影像、声音与色彩等。他从比较全面的角度考察电影艺术,把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放到了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再结合电影艺术的独特艺术形态,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电影文化论观点。研究他为何能够在电影艺术兴起不久、电影研究不够深入的背景下就提出如此超前的电影观念,对于建构当下电影理论将是一大启示。  关键词: 《可
摘 要: 沈从文是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中篇小说《边城》便寄托着他的文化品格和人生理想。他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理想人生形式,而残酷的现实一方面让他更加梦想理想人生形式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让他更加失望。作家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揉进了《边城》的人生形式中,揭示了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沈从文 边城
摘 要: 本文从老舍避讳其与基督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入手,通过对老舍“弃佛从耶”经历的探寻,结合其参加基督教会的社会活动和其在文学作品中对基督教的理性批判的考察,运用宗教的“社会功能”定义和“分离说”,从实用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老舍早年对基督教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老舍 基督教 实用主义 社会改良  作家老舍于1922年夏接受洗礼,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在1921年到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