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一节课中,课堂的教学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就必须进行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美术教师在一段时间美术欣赏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下面,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美术中《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在美术欣赏中进行有效教学。
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是进行有效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活动过程等等。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进行有效备课同时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一次次收集资料,一遍遍处理教材,确定教法,那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得到提高。在备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欣赏的活动兴趣和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水平,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出发,应精选一些形式、内容、特色较为明显,能反映时代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让学生体验、感悟,引导学生逐渐地学会运用美术语言去分析作品,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然后,再选择一些形式、内容较为复杂、深刻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寒江独钓图》,这幅作品表现了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老渔翁,他的身体略为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渔翁坐在船的一端,故而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游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在这片空白上却表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加突出了一个“独”字,营造了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釣的神情,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所以,在备教材时,对这幅作品深层意蕴的解析,重点要讲解以下几点:
1 作品中表现了哪些内容(人物、景物)?
2 画中的空间感、深远点是如何表现的?
3 画中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
4 画中的虚实对比如何?
5 作品中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是如何体现的?
由这幅作品,还可以展开拓宽,介绍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1 空间感: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遥。
2 散点透视的表现方法。
3 追求诗情画意,体现文人思想。
4 中国画中的虚实对比,美术家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宗白华《美学散步》33页),虚在画上也具有“实”的意象。
最后,用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绝句《江雪》来总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之上,还要更好地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状态是不一样的。认识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有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特定人群的身心状态,取得良好的效果。从智力发展看,中学生具有高度发展的概括力、观察力、成熟的记忆力以及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对作品的感知水平以及时间的持续性,作出准确的判断,认真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把握课堂的节奏、气氛,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总之,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充分备课。“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是一眼活泉”。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对知识更新和掌握的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游刃有余,完成课堂教学,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益。
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美术教师在一段时间美术欣赏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下面,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美术中《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在美术欣赏中进行有效教学。
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是进行有效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备活动过程等等。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进行有效备课同时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一次次收集资料,一遍遍处理教材,确定教法,那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得到提高。在备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欣赏的活动兴趣和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水平,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能力出发,应精选一些形式、内容、特色较为明显,能反映时代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让学生体验、感悟,引导学生逐渐地学会运用美术语言去分析作品,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然后,再选择一些形式、内容较为复杂、深刻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寒江独钓图》,这幅作品表现了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老渔翁,他的身体略为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渔翁坐在船的一端,故而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游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在这片空白上却表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加突出了一个“独”字,营造了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釣的神情,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所以,在备教材时,对这幅作品深层意蕴的解析,重点要讲解以下几点:
1 作品中表现了哪些内容(人物、景物)?
2 画中的空间感、深远点是如何表现的?
3 画中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
4 画中的虚实对比如何?
5 作品中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是如何体现的?
由这幅作品,还可以展开拓宽,介绍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1 空间感: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遥。
2 散点透视的表现方法。
3 追求诗情画意,体现文人思想。
4 中国画中的虚实对比,美术家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的是“虚”(宗白华《美学散步》33页),虚在画上也具有“实”的意象。
最后,用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绝句《江雪》来总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之上,还要更好地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状态是不一样的。认识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有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特定人群的身心状态,取得良好的效果。从智力发展看,中学生具有高度发展的概括力、观察力、成熟的记忆力以及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对作品的感知水平以及时间的持续性,作出准确的判断,认真细致地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把握课堂的节奏、气氛,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总之,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充分备课。“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是一眼活泉”。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对知识更新和掌握的能力,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游刃有余,完成课堂教学,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