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最受关注的战区,最缺乏关注的群体——动乱的伊拉克战区库尔德儿童,为了生存而去接近死亡,他们拖着残躯“很快乐地很自由地”在雷区中奔跑,继续着被战争扭曲,灼伤、撕碎的童年,他们的无法愈合伤口,透过镜头真实地刺痛远了离战火的现代文明。《会飞的海龟》,借以儿童角落的苦难,沉重地批判了成人世界的丑恶行径:以战争之外的真实记录,更加强烈地鞭挞了战争本身的罪恶。
[关键词]战争 地雷 童年 拯救者
本片荣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金贝壳奖在内的多项大奖,2005年代表伊朗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很多人心里,它是无冕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关于选材——影片以伊拉克的前海珊政权镇压迫害库德族人的现实为背景。直指西方世界不敢承认,但却不容回避的真实存在的现实。美军远远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库族人的悲剧。大量平民流离失所。大量孤儿失去亲人,面对着地雷枪炮,饥寒交迫,甚至战争中的性犯罪。每天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的悲惨现状,远远不为外界所知。除了死亡,人们没有任何选择权力。阿格琳至少还能选择无声地死去,好过那些拆雷时被炸死丧生的孩子。
库族人的悲惨命运和生存现状,并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悲剧,就像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是全人类的悲剧。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库尔德人的惨痛现状,甚至难以用电影来充分诉说。
类似阿格琳的悲剧还在继续,千万个像她一样绝望无助的眼睛,仍然在死亡的边缘徘徊。
卫星那台满是可笑洋玩意的自行车不能载着阿格琳走出绝望的山谷。他自己由一个发号施令的领导人变成一个残疾人。懵懂的感情,天真的许诺,无法给与的母爱,死亡边缘的挣扎。一系列难以抹灭的画面组成一个动人的悲剧的故事。
看似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其实是库尔德人残酷现实的真实写照。故事里儿童的遭遇令人心碎,现实里战火中的儿童同样悲惨。
影片的主角全部都是孩子。但他们却塑造了活生生让人难忘的角色。他们是起千千万万的库族儿童的代表。
反战题材的电影也很多,但《会飞的海龟》选用一大群天真柔弱、赤裸裸地面对危险生活与和悲剧人生的儿童,默默地讲述流亡中的磨难与挣扎,以战争背后孩子的独特视角,无声却又最强烈地揭露与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人们前所未有的清晰,真切地目睹战争的残酷与剥夺,被毁灭的美好。
也许,只有以儿童的视角,才能更强烈更清晰地表达战争的残酷主题。瞎眼的小瑞嘎每一次貌似置身事外的憨笑,都像利刃一样刺痛观众的心灵。
幼小的孩子们被战争剥夺了他们完整的身体,剥夺了他们的童年。他们在硝烟无法散尽的灰暗天空下,在布满地雷的荒凉土地上,在不能遮避风雨的破旧帐篷内,在丧失了肢体的痛苦中,在拆地雷换食物的日子里等着战争的结束。
然而就在深重苦难中,他们却依旧保持着欢乐。在他们眼里,没有对战争的恐惧和逃避,也没有家破人亡、饥寒交迫的悲伤。他们撑着残缺的身体,推着精心打扮的破自行车,在车上插了五颜六色的小旗,装了好多块汽车的后视镜。他们欢呼雀跃地跑进雷区,挖土豆一样采集地雷,顽强地生存着。背篓内装满了地雷,童年中盛满了他们无法表述的苦难。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更为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到痛心。
因为他们生下来就面对着枪炮和炸弹。早已习惯了这一切,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当欧美国家的孩子舔着糖果奶油,玩着战争题材的电子游戏时,库尔德的孩子们在真正的战区里拆地雷换食物度日。影片对优越环境里的孩子们显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据说导演在拍摄水下镜头时,刚好看到一只海龟背负着沉重的壳,默默地从浑水中游过,让他联想到他的库族同胞世代以来的流离迁徙与种族屠杀,就如同龟壳一般重重压在库德人的灵魂上。
为表现这一残酷主题,导演采用了同样近乎残酷的表现方法。就像失去双臂的汉高夫,用牙齿转动地雷:背着满篓地雷的儿童欢乐地走进军火市场:面无血色的阿格琳多次走到悬崖边、把亲生骨肉绑上石头推进水塘……它通过对于真实毫不修饰地呈现,通过真实得不容质疑的客观陈述,透过令人心痛的场面,表现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生命,创造出更加强烈的表现效果。没有任何关于战争的直接描写,却最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影片几乎每个角色的选择都特别合适。自信的卫星、身残志坚的汉高夫、绝望的阿格琳、憨笑的瞎眼瑞嘎、拄着拐杖却能飞奔的瘸腿助手、爱哭的跟屁虫……他们似乎完全对应了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库尔德儿童。非职业的小演员们的表演也准确生动,极尽真实。自然无痕迹的表演为影片的成功奠定基础。
影片角色的特征暗合某种意向。能够预测未来的汉高夫代表着当地的原始的东方神秘色彩及宿命论,而相信外来拯救力量的卫星代表着脱离现实的幻想主义。然而库族人在现实中的弱势注定两种笃信都要以悲剧收场。
宿命论永远只能预言未来,却无法掌控命运。期盼中没有意义的拯救力量的也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这是对残酷现实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导演赋予电影超现实的表达,从全新的角度,书写战火中的生命。在一系列客观镜头中,摄入的并非传统意义美感的画面、没有强化戏剧性的表演、不以特写渲染的远观视角,这些却组合成震撼心灵的故事整体。远远胜过反战呼吁,超越以往的战争反思。影片主题内容,故事情节选材,人物设置,足以称道。
只是某些表现手法上可能稍有欠缺。有些情节场次的转接不太合理。有些重点情节和任务似乎未能给与足够突出的表现,如卫星和孩子们拆地雷的长期性、危险性,孤儿们世界的无助,与临近的难民营和村落的隔世之距,仅以拆地雷、干苦力为生的,阿格琳和哥哥以及儿子弟弟瑞嘎的悲惨现状等。这些地方似乎可以加重笔墨,强化表现。
关于烘托气氛的几段咏叹式配乐,似乎可以换用别的音乐。它们和自然真实的镜头语言略显不匹配。
类似开头阿格琳跳崖时的配乐,如果不用配乐挽歌一样的伊斯兰女声唱,用静音也许更能突出她死的沉重性悲惨性以及控诉性。
这部影片保留了很多伊朗电影里的优秀元素,以天真却脆弱的最有表现力的儿童为主角,采用原始自然淳朴的原生态表现手法。影片里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夸张的冲突,没有目眩的电脑特技,有的只是最忠实的记录。
真实的场景,真实的呈现,远比好莱坞的铿锵演绎更震撼人心。
阿巴斯说,伊朗电影是从诗开始。
如果说伊朗电影是一种洋溢着自然真实之美的诗歌,那么《会飞的海龟》就是除却了华丽伴奏的轻唱,它以无声的动人旋律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注。
[关键词]战争 地雷 童年 拯救者
本片荣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金贝壳奖在内的多项大奖,2005年代表伊朗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很多人心里,它是无冕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关于选材——影片以伊拉克的前海珊政权镇压迫害库德族人的现实为背景。直指西方世界不敢承认,但却不容回避的真实存在的现实。美军远远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库族人的悲剧。大量平民流离失所。大量孤儿失去亲人,面对着地雷枪炮,饥寒交迫,甚至战争中的性犯罪。每天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的悲惨现状,远远不为外界所知。除了死亡,人们没有任何选择权力。阿格琳至少还能选择无声地死去,好过那些拆雷时被炸死丧生的孩子。
库族人的悲惨命运和生存现状,并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悲剧,就像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是全人类的悲剧。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库尔德人的惨痛现状,甚至难以用电影来充分诉说。
类似阿格琳的悲剧还在继续,千万个像她一样绝望无助的眼睛,仍然在死亡的边缘徘徊。
卫星那台满是可笑洋玩意的自行车不能载着阿格琳走出绝望的山谷。他自己由一个发号施令的领导人变成一个残疾人。懵懂的感情,天真的许诺,无法给与的母爱,死亡边缘的挣扎。一系列难以抹灭的画面组成一个动人的悲剧的故事。
看似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其实是库尔德人残酷现实的真实写照。故事里儿童的遭遇令人心碎,现实里战火中的儿童同样悲惨。
影片的主角全部都是孩子。但他们却塑造了活生生让人难忘的角色。他们是起千千万万的库族儿童的代表。
反战题材的电影也很多,但《会飞的海龟》选用一大群天真柔弱、赤裸裸地面对危险生活与和悲剧人生的儿童,默默地讲述流亡中的磨难与挣扎,以战争背后孩子的独特视角,无声却又最强烈地揭露与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人们前所未有的清晰,真切地目睹战争的残酷与剥夺,被毁灭的美好。
也许,只有以儿童的视角,才能更强烈更清晰地表达战争的残酷主题。瞎眼的小瑞嘎每一次貌似置身事外的憨笑,都像利刃一样刺痛观众的心灵。
幼小的孩子们被战争剥夺了他们完整的身体,剥夺了他们的童年。他们在硝烟无法散尽的灰暗天空下,在布满地雷的荒凉土地上,在不能遮避风雨的破旧帐篷内,在丧失了肢体的痛苦中,在拆地雷换食物的日子里等着战争的结束。
然而就在深重苦难中,他们却依旧保持着欢乐。在他们眼里,没有对战争的恐惧和逃避,也没有家破人亡、饥寒交迫的悲伤。他们撑着残缺的身体,推着精心打扮的破自行车,在车上插了五颜六色的小旗,装了好多块汽车的后视镜。他们欢呼雀跃地跑进雷区,挖土豆一样采集地雷,顽强地生存着。背篓内装满了地雷,童年中盛满了他们无法表述的苦难。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更为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到痛心。
因为他们生下来就面对着枪炮和炸弹。早已习惯了这一切,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当欧美国家的孩子舔着糖果奶油,玩着战争题材的电子游戏时,库尔德的孩子们在真正的战区里拆地雷换食物度日。影片对优越环境里的孩子们显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据说导演在拍摄水下镜头时,刚好看到一只海龟背负着沉重的壳,默默地从浑水中游过,让他联想到他的库族同胞世代以来的流离迁徙与种族屠杀,就如同龟壳一般重重压在库德人的灵魂上。
为表现这一残酷主题,导演采用了同样近乎残酷的表现方法。就像失去双臂的汉高夫,用牙齿转动地雷:背着满篓地雷的儿童欢乐地走进军火市场:面无血色的阿格琳多次走到悬崖边、把亲生骨肉绑上石头推进水塘……它通过对于真实毫不修饰地呈现,通过真实得不容质疑的客观陈述,透过令人心痛的场面,表现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生命,创造出更加强烈的表现效果。没有任何关于战争的直接描写,却最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影片几乎每个角色的选择都特别合适。自信的卫星、身残志坚的汉高夫、绝望的阿格琳、憨笑的瞎眼瑞嘎、拄着拐杖却能飞奔的瘸腿助手、爱哭的跟屁虫……他们似乎完全对应了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库尔德儿童。非职业的小演员们的表演也准确生动,极尽真实。自然无痕迹的表演为影片的成功奠定基础。
影片角色的特征暗合某种意向。能够预测未来的汉高夫代表着当地的原始的东方神秘色彩及宿命论,而相信外来拯救力量的卫星代表着脱离现实的幻想主义。然而库族人在现实中的弱势注定两种笃信都要以悲剧收场。
宿命论永远只能预言未来,却无法掌控命运。期盼中没有意义的拯救力量的也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这是对残酷现实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导演赋予电影超现实的表达,从全新的角度,书写战火中的生命。在一系列客观镜头中,摄入的并非传统意义美感的画面、没有强化戏剧性的表演、不以特写渲染的远观视角,这些却组合成震撼心灵的故事整体。远远胜过反战呼吁,超越以往的战争反思。影片主题内容,故事情节选材,人物设置,足以称道。
只是某些表现手法上可能稍有欠缺。有些情节场次的转接不太合理。有些重点情节和任务似乎未能给与足够突出的表现,如卫星和孩子们拆地雷的长期性、危险性,孤儿们世界的无助,与临近的难民营和村落的隔世之距,仅以拆地雷、干苦力为生的,阿格琳和哥哥以及儿子弟弟瑞嘎的悲惨现状等。这些地方似乎可以加重笔墨,强化表现。
关于烘托气氛的几段咏叹式配乐,似乎可以换用别的音乐。它们和自然真实的镜头语言略显不匹配。
类似开头阿格琳跳崖时的配乐,如果不用配乐挽歌一样的伊斯兰女声唱,用静音也许更能突出她死的沉重性悲惨性以及控诉性。
这部影片保留了很多伊朗电影里的优秀元素,以天真却脆弱的最有表现力的儿童为主角,采用原始自然淳朴的原生态表现手法。影片里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夸张的冲突,没有目眩的电脑特技,有的只是最忠实的记录。
真实的场景,真实的呈现,远比好莱坞的铿锵演绎更震撼人心。
阿巴斯说,伊朗电影是从诗开始。
如果说伊朗电影是一种洋溢着自然真实之美的诗歌,那么《会飞的海龟》就是除却了华丽伴奏的轻唱,它以无声的动人旋律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