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材更加生活化、人文化、科学化。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更新教育观念,更要钻研教材、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探索文本知识,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努力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古诗《泊秦淮》时,可通过创设多种有效情境来探究诗歌的主题思想。情境一:通过文字简要介绍作者——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作家;情境二:采用多媒体演示南朝陈后主奢侈生活的画面;情境三:播放录音《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情境四:播放当朝官僚豪绅听歌饮酒作乐的录象;情景五:呈现诗人在船头忧愁悲愤的画面。通过设置有效的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涌动,探究主题的思维被激活,从而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合理激发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时,个体就会表现出惊讶、困惑。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趋渐成熟,但在认知与感悟能力方面还有不足。因此,他们对新事物常常感到陌生、新奇。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激发疑问,努力诱导学生思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让他们在探究学习中勇于发问,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结合本单元“亲情”话题,我首先设置了“泥土为什么是甜的”话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探究交流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珀金斯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性质是班集体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课堂中最早建立起来的感情和关系决定班级风气,又影响着以后的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找出学生身上的亮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探讨性学习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尊重他们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得出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在探讨“作者为什么怀念‘三味书屋’”时,有学生这样回答:“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段成长历程,作者之所以后来成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与他幼时勤奋学习有关,作者之所以怀念‘三味书屋’是因为那是他接受启蒙教育之地。”面对学生这样的探究结果,教师首先应该是尊重他,不能以探讨结论作为判断依据,应该加强交流,鼓励他,引导他。于是我和学生共同探讨来解决以上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作者当时读的书吗?”我口中念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有学生答道:“太难念了,我不喜欢。”“我也不喜欢,太深奥了。”我们继续探讨:“那么,作者自己喜欢吗?”有学生答道:“不喜欢,因为老师在念书的时候,他在偷偷地玩,而且玩得很开心。”趁热打铁,我们继续探讨:“那作者为什么会怀念‘三味书屋’?是因为学习吗?”一个个小脸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是因为那里有他童年的乐趣。”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师生探讨交流,不仅有效地解决问题,更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培养了参与合作的精神。
四、评价探究,鼓励创新
合理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每个学生探究的过程,抓住过程中的亮点,及时给予评价。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鼓励他们创新,促进他们个性的张扬与发展,从而实现自我的飞跃。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从诗歌的意境,到戏剧的冲突;从散文形神的构思,到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关注他们探究中的一个个细节,肯定他们探究的过程,重视他们探究的结果。在作文写作探究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从所选话题、采用手法、文章构思中大胆创新,哪怕是一个较为独到的句子,甚至是一个精练的词,我都用赞赏的语气给予评价。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促进了他们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在探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让语文课堂充满新的活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努力探究问题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古诗《泊秦淮》时,可通过创设多种有效情境来探究诗歌的主题思想。情境一:通过文字简要介绍作者——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作家;情境二:采用多媒体演示南朝陈后主奢侈生活的画面;情境三:播放录音《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情境四:播放当朝官僚豪绅听歌饮酒作乐的录象;情景五:呈现诗人在船头忧愁悲愤的画面。通过设置有效的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涌动,探究主题的思维被激活,从而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合理激发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识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时,个体就会表现出惊讶、困惑。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趋渐成熟,但在认知与感悟能力方面还有不足。因此,他们对新事物常常感到陌生、新奇。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激发疑问,努力诱导学生思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让他们在探究学习中勇于发问,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结合本单元“亲情”话题,我首先设置了“泥土为什么是甜的”话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探究交流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珀金斯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性质是班集体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课堂中最早建立起来的感情和关系决定班级风气,又影响着以后的课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找出学生身上的亮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探讨性学习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尊重他们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得出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在探讨“作者为什么怀念‘三味书屋’”时,有学生这样回答:“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段成长历程,作者之所以后来成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与他幼时勤奋学习有关,作者之所以怀念‘三味书屋’是因为那是他接受启蒙教育之地。”面对学生这样的探究结果,教师首先应该是尊重他,不能以探讨结论作为判断依据,应该加强交流,鼓励他,引导他。于是我和学生共同探讨来解决以上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作者当时读的书吗?”我口中念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有学生答道:“太难念了,我不喜欢。”“我也不喜欢,太深奥了。”我们继续探讨:“那么,作者自己喜欢吗?”有学生答道:“不喜欢,因为老师在念书的时候,他在偷偷地玩,而且玩得很开心。”趁热打铁,我们继续探讨:“那作者为什么会怀念‘三味书屋’?是因为学习吗?”一个个小脸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是因为那里有他童年的乐趣。”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师生探讨交流,不仅有效地解决问题,更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培养了参与合作的精神。
四、评价探究,鼓励创新
合理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每个学生探究的过程,抓住过程中的亮点,及时给予评价。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鼓励他们创新,促进他们个性的张扬与发展,从而实现自我的飞跃。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从诗歌的意境,到戏剧的冲突;从散文形神的构思,到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我关注他们探究中的一个个细节,肯定他们探究的过程,重视他们探究的结果。在作文写作探究中,我经常鼓励学生从所选话题、采用手法、文章构思中大胆创新,哪怕是一个较为独到的句子,甚至是一个精练的词,我都用赞赏的语气给予评价。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促进了他们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在探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让语文课堂充满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