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031-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回顾如下,旨在抛砖引玉。
一、紧扣生活实际,为探究学习提供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学习《比例》后,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旗杆旁,让学生研究学校的旗杆究竟有多高。实际观察后,学生提出了多种测量方法:有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同学提出量旗杆的绳子,又有同学提出去测量旗杆旁边楼房的高度,还有同学提出用影长与竿长的比例关系去测量和计算。最后筛选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练习,为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材在把握《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弹性。具体的设计方式可以是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设计练习上,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
在教学《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
2、一个火柴盒,长5cm,宽4cm,高2cm,如果不考虑边角粘合的余量及盒子的厚度,求制作这个盒子需要多少材料。
3、用自己的方法求出所提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些练习,都是开放性习题,紧扣知识要点,让学生在练习中尝试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三、留足探究时空,为探究学习提供可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基本任务是适时启发诱导;学生作为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学习新知识。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给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要有1/3到2/3。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多了,教学组织势必发生变化。叶澜教授提出六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分别是学生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等。
在以上《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展能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都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解决“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时,让学生选择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即让学生根据己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活动的重要途径。
解决“一个火柴盒,长5cm,宽4cm,高2cm,如果不考虑边角粘合的余量及盒子的厚度,求制作这个盒子需要多少材料?”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师设计让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是希望孩子通过解决问题,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达到训练思维和领悟学习方法的目的。即思维能力训练及学习方法的训练。
四、关注问题策略,为探究学习明确目标
《课标》要求: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教学中,开放的问题提出后,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事先思考学生的各种可能性:一是思考学生可能有的方法;二是思考各种方法的对应策略。
以上面出示的习题2为例:大多数学生会应用以下四种解题方法:1。外套+内盒;即把火柴盒分成两个长方体来研究;2。上面×3+前面×4+左面×2;即把火柴盒的所有面分为三类(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3。表面积×2-左面×2-上面;即把火柴盒看成两个完整长方体来研究,看共缺少哪些面;4。表面积+前面×2+上面;即把火柴盒拼成一个完整长方体来研究,看多出哪些面。这些解题方法都是学生常用的,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都能掌握好;但个别思路活跃的学生还会想到另外一种解题方法即方法五:拼摆。通过改变原有的几何形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可见,在问题策略的探究上,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观点,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在保证每个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前提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开放的问题策略的培养。开放的问题策略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范围,不受现代知识的束缚,不受传统知识的局限,允许对思考问题标新立异,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关注学生的问题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回顾如下,旨在抛砖引玉。
一、紧扣生活实际,为探究学习提供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学习《比例》后,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旗杆旁,让学生研究学校的旗杆究竟有多高。实际观察后,学生提出了多种测量方法:有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同学提出量旗杆的绳子,又有同学提出去测量旗杆旁边楼房的高度,还有同学提出用影长与竿长的比例关系去测量和计算。最后筛选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练习,为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材在把握《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弹性。具体的设计方式可以是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设计练习上,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
在教学《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
2、一个火柴盒,长5cm,宽4cm,高2cm,如果不考虑边角粘合的余量及盒子的厚度,求制作这个盒子需要多少材料。
3、用自己的方法求出所提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些练习,都是开放性习题,紧扣知识要点,让学生在练习中尝试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三、留足探究时空,为探究学习提供可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基本任务是适时启发诱导;学生作为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学习新知识。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给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要有1/3到2/3。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多了,教学组织势必发生变化。叶澜教授提出六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分别是学生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或情景表演等。
在以上《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展能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都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解决“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时,让学生选择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即让学生根据己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活动的重要途径。
解决“一个火柴盒,长5cm,宽4cm,高2cm,如果不考虑边角粘合的余量及盒子的厚度,求制作这个盒子需要多少材料?”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师设计让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是希望孩子通过解决问题,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达到训练思维和领悟学习方法的目的。即思维能力训练及学习方法的训练。
四、关注问题策略,为探究学习明确目标
《课标》要求: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教学中,开放的问题提出后,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事先思考学生的各种可能性:一是思考学生可能有的方法;二是思考各种方法的对应策略。
以上面出示的习题2为例:大多数学生会应用以下四种解题方法:1。外套+内盒;即把火柴盒分成两个长方体来研究;2。上面×3+前面×4+左面×2;即把火柴盒的所有面分为三类(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3。表面积×2-左面×2-上面;即把火柴盒看成两个完整长方体来研究,看共缺少哪些面;4。表面积+前面×2+上面;即把火柴盒拼成一个完整长方体来研究,看多出哪些面。这些解题方法都是学生常用的,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都能掌握好;但个别思路活跃的学生还会想到另外一种解题方法即方法五:拼摆。通过改变原有的几何形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可见,在问题策略的探究上,每个学生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观点,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在保证每个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前提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开放的问题策略的培养。开放的问题策略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范围,不受现代知识的束缚,不受传统知识的局限,允许对思考问题标新立异,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关注学生的问题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