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南通市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提出的“三味课堂”,指的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课堂。“三味”标志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核质坐标,体现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三味课堂体现了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化努力。
一、核心理念:三味课堂有“三味”
语文味,是要使语文课真正成为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带得走的语文学力的课堂。儿童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师真正采用和儿童的思维和心理特征相匹配的方式来组织和展开母语教学,使儿童真正成为母语学习的主人。家常味,就是要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日常的真实状态,去除繁琐的学院化程序,淡化繁闹的合唱仪式,学到日后生活真实有用的思辨能力与成熟习惯。
二、哲学基础:三味课堂有“整体”
三味语文课堂只有加强融合,才能成为“真味”的语文课堂。在这个问题上,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整体教育哲学。
整体教育的核心倡导者认为当代文化正经历着“范式转换”。整体主义所秉承的观点是“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以某种方式同其他事物相连”。由此,整体教育是瞄准“关联”的教育,包括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身与心的关联、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个人与社区之间的关联、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关联以及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关联等。其终极目标是要求学生领悟世界万物是相互关联的,他们要追求这些“关联”,洞察这些“关联”,同时获得使这些“关联”变得更加适切的必要力量,从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整体教学哲学,我们就必须思考:三味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运作?应该包括哪几个板块?这是三味课堂的“核心技术”。其总的方向就是解决三味之间的关系,把三者的关系调试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三、操作策略:三味课堂有“实效”
1.重视“整体融合”的三味课堂教学很有效
三味课堂最需要突破的就是三味如何融合。三味课堂可以尝试建立起一种基本的融合路径。在作文教学方面,语文味与儿童味的融合路径有地域嬉乐作文、推铁环推出推趣作文、做蚕豆鸟做出豆趣作文……在阅读教学方面,语文味与儿童味的融合路径,可采用示意图游戏、迷路招领游戏、分类游戏等形式来引导小学生在游戏中阅读,快乐地阅读。至于语文味与家常味的融合,其有效的路径就是可以使严肃的课堂教学增添一些幽默、轻松、自由的元素,更多地采用日常的成熟阅读和作者的路径、程序来学习语文。
2.重视“童质解读”的三味课堂教学很有效
有儿童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对文本进行儿童化的解读,充满儿童情趣的解读;要从儿童的视野出发,顺应儿童诗性幻想思维和近距离审美的特征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的解读是要能够给儿童惊喜的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立场的问题。把儿童的标准视作文本解读的重要标准,这是三味课堂教学的一个基点。在文本解读方面,如何实现教师和儿童之间的视野融合,是三味语文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儿童化的解读方式,就是整体的、感性的、人文的、有趣的、意义生成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才真正属于儿童,因而是最有效的。
3.重视“嬉乐转化”的三味课堂教学很有效
朱自强教授认为:“儿童本位是改革语文教育的一剂‘良药’。”小学语文教学要着重解决几个问题:低估儿童的语言和审美能力;偏离与儿童语言发展相契合的语言系统;违反儿童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忽视儿童生命所拥有的有价值的人文性。要解決这些问题,使有儿童味的语文课堂更加名副其实,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孩子的天性合作。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为此,三味课堂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语文教育——使得富有语文味的教学内容转化成适合儿童的方式,儿童乐于接受的形态。
4.重视“生态组织”的三味课堂教学很有效
三味语文尝试模拟一种日常的学习状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小学生的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应该像朱国忠老师那样倡导轻阅读,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轻松、自由。这才是有家常味的阅读。强调真实的学习状态和组织形式,就必须兼容家庭或日常的学习方式。电视学习、网络学习、报刊学习也必须作为具有家常味的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5.重视积蓄“经典样本”的三味课堂教学很有效
王荣生教授在论及“课程的语文还是教师的语文”这一相当棘手的问题时,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向:用体现教师风格或教师个性的好课来解释课程标准乃至修正目标。也就是说,把过去和现在的一堂堂好课当成一个个判例,通过对哪些好课符合目标、哪些与目标有差异但应该进入目标、哪些不符合目标但可以被接受、哪些违背目标等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从而使课程目标得到相对确切的解释,并作必要的修正。而三味语文,就十分重视积累好的判例。用判例来全息化、启迪性的阐释三味语文的真谛。像王爱华老师的《麦先生的旅行》《去年的树》就是三味语文的经典样本。另外,三味语文还在进行名师课堂的比较研究、取样研究,为三味语文增添了能量。
(责编 韦 雄)
一、核心理念:三味课堂有“三味”
语文味,是要使语文课真正成为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带得走的语文学力的课堂。儿童味,就是要求语文教师真正采用和儿童的思维和心理特征相匹配的方式来组织和展开母语教学,使儿童真正成为母语学习的主人。家常味,就是要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日常的真实状态,去除繁琐的学院化程序,淡化繁闹的合唱仪式,学到日后生活真实有用的思辨能力与成熟习惯。
二、哲学基础:三味课堂有“整体”
三味语文课堂只有加强融合,才能成为“真味”的语文课堂。在这个问题上,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整体教育哲学。
整体教育的核心倡导者认为当代文化正经历着“范式转换”。整体主义所秉承的观点是“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以某种方式同其他事物相连”。由此,整体教育是瞄准“关联”的教育,包括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身与心的关联、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个人与社区之间的关联、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关联以及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关联等。其终极目标是要求学生领悟世界万物是相互关联的,他们要追求这些“关联”,洞察这些“关联”,同时获得使这些“关联”变得更加适切的必要力量,从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整体教学哲学,我们就必须思考:三味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运作?应该包括哪几个板块?这是三味课堂的“核心技术”。其总的方向就是解决三味之间的关系,把三者的关系调试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三、操作策略:三味课堂有“实效”
1.重视“整体融合”的三味课堂教学很有效
三味课堂最需要突破的就是三味如何融合。三味课堂可以尝试建立起一种基本的融合路径。在作文教学方面,语文味与儿童味的融合路径有地域嬉乐作文、推铁环推出推趣作文、做蚕豆鸟做出豆趣作文……在阅读教学方面,语文味与儿童味的融合路径,可采用示意图游戏、迷路招领游戏、分类游戏等形式来引导小学生在游戏中阅读,快乐地阅读。至于语文味与家常味的融合,其有效的路径就是可以使严肃的课堂教学增添一些幽默、轻松、自由的元素,更多地采用日常的成熟阅读和作者的路径、程序来学习语文。
2.重视“童质解读”的三味课堂教学很有效
有儿童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对文本进行儿童化的解读,充满儿童情趣的解读;要从儿童的视野出发,顺应儿童诗性幻想思维和近距离审美的特征对文本进行解读。这样的解读是要能够给儿童惊喜的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立场的问题。把儿童的标准视作文本解读的重要标准,这是三味课堂教学的一个基点。在文本解读方面,如何实现教师和儿童之间的视野融合,是三味语文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儿童化的解读方式,就是整体的、感性的、人文的、有趣的、意义生成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才真正属于儿童,因而是最有效的。
3.重视“嬉乐转化”的三味课堂教学很有效
朱自强教授认为:“儿童本位是改革语文教育的一剂‘良药’。”小学语文教学要着重解决几个问题:低估儿童的语言和审美能力;偏离与儿童语言发展相契合的语言系统;违反儿童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忽视儿童生命所拥有的有价值的人文性。要解決这些问题,使有儿童味的语文课堂更加名副其实,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孩子的天性合作。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为此,三味课堂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语文教育——使得富有语文味的教学内容转化成适合儿童的方式,儿童乐于接受的形态。
4.重视“生态组织”的三味课堂教学很有效
三味语文尝试模拟一种日常的学习状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小学生的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应该像朱国忠老师那样倡导轻阅读,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轻松、自由。这才是有家常味的阅读。强调真实的学习状态和组织形式,就必须兼容家庭或日常的学习方式。电视学习、网络学习、报刊学习也必须作为具有家常味的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5.重视积蓄“经典样本”的三味课堂教学很有效
王荣生教授在论及“课程的语文还是教师的语文”这一相当棘手的问题时,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向:用体现教师风格或教师个性的好课来解释课程标准乃至修正目标。也就是说,把过去和现在的一堂堂好课当成一个个判例,通过对哪些好课符合目标、哪些与目标有差异但应该进入目标、哪些不符合目标但可以被接受、哪些违背目标等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从而使课程目标得到相对确切的解释,并作必要的修正。而三味语文,就十分重视积累好的判例。用判例来全息化、启迪性的阐释三味语文的真谛。像王爱华老师的《麦先生的旅行》《去年的树》就是三味语文的经典样本。另外,三味语文还在进行名师课堂的比较研究、取样研究,为三味语文增添了能量。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