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己的房间究竟在哪里?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4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玛莎·马可耶夫是在上海大剧院法语喜剧《女学究》上演前夕的对谈活动上。优雅精致却不做作,浪漫随性中透出点点理性的光芒——玛莎给人的感觉和她的戏一样。作为法国马赛拉克里耶国家剧院的院长、法国戏剧界的红人、横跨多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家,玛莎这一次选择将莫里哀的《女学究》带来上海。谈及原因,导演说得真切又直白:“很多人都说莫里哀在这部戏里表达了对女性的厌恶,我觉得这是曲解,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它真实的样子,了解莫里哀真实的创作意图。”
  比起莫里哀其他的戏剧作品,该剧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还是略显冷僻和陌生。五幕喜剧《女学究》是莫里哀早年所作独幕剧《可笑的女学究》的姐妹篇。1672年3月首演后,法国作家比西·拉比丹曾这样评价:“这是莫里哀最好的作品之一。”剧中精准描绘了父权制社会下女性解放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荒谬可笑的社会现象,展现了女权主义与其反对者之间微妙的较量。剧中的母亲菲拉曼特、姐姐阿尔芒德和姑姑贝莉姿都是所谓的女学究,对学问十分狂热。她们用书中的教条来规范周围人的言行,甚至因为厨娘讲话不懂语法、不会用高深的词汇而开除她;她们经常邀请自认为有学问的朋友“才子”特里索丹到家中讨论学问,强势的母亲菲拉曼特也借势想把女儿昂丽叶特嫁给他。沙龙文化,女权主义,家长专制,强迫婚姻,金钱利益,遗产继承——莫里哀的这部喜剧集结了一众社会问题,即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针砭时弊。“这出戏里,无论是对于母亲、姑姑还是两个女儿来说,生活都是充满陷阱的,所有的一切都很艰辛。莫里哀不是单纯地将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是告诉我们生活不易,17世纪如此,现在亦如此。”导演玛莎正是用这样一部写于17世纪的 “女人戏”来表达对于当下甚至是几个世纪以来女性境遇的思考。
  然而这样的反观及重现意义今又何在? “女性的解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很多不同的方式,但解放往往还是在男权社会中,到头来会发现一切都还是回归到原有的秩序中去了。”在玛莎看来,莫里哀的作品不只属于他生活的年代,在每个历史时期,这些问题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需要女性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17世纪的法国,女权主义意识在上流女性群体中若隐若现,女人们对于平权、自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渴望,而捍卫之余却难免受制于父权社会传统的抵制,以及当时盛行的 “沙龙文化”的影响,就像戏里那些“可笑的女疯子”一样,她们醉心于咬文嚼字的“沙龙文化”并以偏执的方式捍卫着女性权益,这对于如今的人们而言不无启迪作用。
  怎样用戏剧手法表达思想?大幕拉开,舞台上的一切细节都逃不开风格化的处理。既是该剧的导演,又是舞美设计,玛莎原样保留莫里哀原著中喜剧精神和语言美的同时又以她独到细腻的眼光、犀利又幽默的视角、对于色彩和舞美风格的敏感把控将这个故事植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语境之下。内容上,她让17世纪女权主义启蒙运动和1968年法国的女权运动互为镜像;表演上,她让亚历山大语体自带的古典韵味与演员夸张的动作神态相碰撞;舞美上,她融入20世纪70年代在服饰造型及家装内饰上的流行元素;音乐上,她用严谨精致的巴洛克音乐配上60年代的叛逆摇滚。 “在我的戏里,你可以听到格雷特里,可以听到珀塞尔,也可以听到‘地下丝绒’。音乐是对戏剧文本的风格化处理,我用巴洛克音乐和摇滚音乐形成一种对话。” ——从玛莎对于戏剧音乐的解读可看出她在整个戏剧构思上的特点:张扬随性不失严谨排布,鲜明的风格都为服务于本体内容。
  说女人的戏,自然离不开男人。剧中的男人们面对女权主义时并不咄咄逼人,甚至软弱得有些可笑。他们的恐惧和慌乱更多地源于家中的女人们忙于学术无心顾及家务,自己的饮食起居得不到完美的照料。用玛莎的话来说:“剧中的男人们是爱自己的妻子和姐妹的。他们生活中唯一追求的是舒适太平,对于女性地位和女性权利的改善,他们真是丝毫不感兴趣。”导演戏言因为自己有很多兄弟,所以才对男性的这种思维方式了如指掌。玛莎眼中的女权主义和女性解放并不是“反男”,男性在这一过程中的惶恐对于她而言是需要去探究和思考的。而女性自身如何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始终做到自我觉醒和发展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或许正因为这样,女性话题永远都不会落伍,即便是在今日,它受到的关注越发频繁。如果说过去的女性解放是指从厨房及家务琐事中解放出来,那当下,时代则赋予女性解放更为复杂的任务。莫里哀的作品中,这些女权主义者被称为“女疯子”,而玛莎却说“古往今来,所有传奇女性都曾被贴上疯狂的标签”。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玛莎亲眼见证了女权运动在欧洲蓬勃展开:“不管是17世纪,还是20世纪,我们都会说这些女人疯了。我见证过其中一些疯狂和幻想,希望把它们放到舞台上,献给我们今天的年轻人。”
  英國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道:“女人如果要写小说,就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玛莎导戏之余,还有很多其他身份,其中一个便是作家。她个人很赞同这句话,也表示自己在年轻时为了获得经济独立也曾外出打零工,不为别的就为赚钱,所以她对剧中厨娘这一角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作为女性,我们要思考这间自己的房间究竟在哪里?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很多时候女人作为别人的女朋友、妻子、女儿出现,也有很多时候女艺术家为了男人而创作。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那个独立的空间和社会中的一席之地是要自己去争取的,社会不会轻易给到你些什么。我自己也一直在寻觅通往这个房间的门。有时候会发现这扇门关上了,又会突然打开,我想这也就是通往自由的途径。”《女学究》也是玛莎做的众多探索中的一个,她想通过这部戏让观者自己决定要成为怎样的女性,成为怎样的人。
其他文献
一、不会忘却的纪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的日子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了一台满是青春气息的舞台剧《浪潮》,向广大观众奉献出的,是一整台红色青春的书写、红色激情的挥洒、红色年代的抒情。这是1931年在上海龙华监狱被反动派杀害的24位革命烈士的一座青春群雕,其中,就有鲁迅先生的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以沉痛忧愤却隐忍内敛、爱憎分明却正话反说的笔触记述过的“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李伟
期刊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昆剧团正式成立了。行行且回望,四十年风雨,四十年兼程。上海昆剧团一路走来,铿锵有力,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昆剧舞台艺术家,包括有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的专才,创排了大批响亮的昆剧剧目,有大戏小戏中型戏,得到“一流剧团、一流演员、一流剧目、一流演出”的赞誉,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以十年为期,将上昆的艺术发展之路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创
期刊
如果要制作一个非洲版的《哈姆雷特》,我自己会想要怎么做?  是构置一个非洲/欧洲的二元权力结构,将文化冲突激烈地展现出来?比如将克劳狄斯塑造成一个来自欧洲的强取豪夺的殖民者,他所侵占的并不仅仅是王位和王后,还有当地的文化?还是做成像《狮子王》那样的音乐剧,浓墨重彩地渲染当地的“风土民俗”,将之变成感官和视觉的飨宴?这是笔者在听闻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又制作了一版几乎纯非裔演员卡司的《哈姆雷特》时一直在思
期刊
谁杀了小狗威灵顿?在15岁的少年克里斯托弗心中,生命是平等的,虽然警察不会对威灵顿的死立案调查,父亲和旁人也一再劝说他不要追查,但别人的态度并未能影响克里斯托弗,他还是执意要查出真相。最后,随着调查行为逻辑的推进,父亲终于向他坦承是自己杀死了威灵顿,以及他的母亲还活着并与希尔斯先生生活在伦敦——之前妻子死亡的消息都是他不知如何面对儿子而编造的谎言,藏匿妻子给儿子的信件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而这些事实
期刊
当代昆剧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古典名著的全本/多本搬演。这一创作热潮,始于上海昆剧团的全本《牡丹亭》(1998)与三本《牡丹亭》(1999),继而在新世纪蔚为大观,涌现出浙江昆剧团的两本《牡丹亭》(2000)、苏州昆剧院的三本《长生殿》(2003)与青春版《牡丹亭》(2004)、江苏省昆剧院的精华版《牡丹亭》(2004)与《1699·桃花扇》(2006)、上海昆剧团的全本《长生殿》(2007)、北方
期刊
Q:《上海戏剧》 A:刘方祺  解密“解忧”  Q:《解忧杂货店》的原作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舞台剧中最想表达什么?  A:小说是围绕着“烦恼忧愁”展开的,东野圭吾先生描述了很多最最普通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状况,比如说在梦想与现实间的彷徨、爱情与事业间的抉择,以及对财富与更好生活的追求。就像东野先生对我们中文版《解忧杂货店》话剧的题词——“我喜欢困惑的人,我喜欢烦恼的人”,对于生活困惑、不满足、憧憬与付
期刊
1896年契诃夫的《海鸥》在彼得堡第一场的发表演出是极为失败的,从第一幕开始就引起观众们的无感蔑视,到最后幕落都没有一个掌声,只引来发笑与诽谤,为此让契诃夫写下了“这次的教训是:一个人不应当写戏”这样失望的字句。随后丹钦柯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断反省分析,才意识到旧式演出方法与剧场制度无法契合《海鸥》那样的文学作品,于是在1897年成立了莫斯科艺术剧院,开启了影响至今的“表演体系”探索研究。1898
期刊
近几年来,著名剧作家、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在红色题材创作上取得了“大丰收”。今年,他的京剧《换人间》、淮剧《寒梅》、扬剧《阿莲渡江》三部戏曲现代戏輪番上演,颇受好评。而无论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是《换人间》《寒梅》《阿莲渡江》,都呈现出了与从前红色叙事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精神风貌。罗怀臻认为,这些新的实践是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大方针下,作为一名剧作家和理论家顺应时代作出的响亮
期刊
莫里哀在1672年,也就是他离世前一年,创排了五幕诗体喜剧《女学究》。该剧妙趣横生又充满机关,是一出既荒谬又现实,且极富启示性和警示性的作品。  2018年3月,由法国马赛拉克里耶国家剧院(La Criée-Thé?tre national de Marseille)制作,马莎·马可耶夫(Macha Make?eff)担任导演、舞美及服装设计,首演于2015年、并于2017年在全法巡演的《女学究》
期刊
第一幕  [一个年轻女人和一个年轻男人,年轻女人怀孕大概八个月的样子 。  怀孕女人 我将终于可以直视镜子里的自己/ 每天早上我将获得起床的勇气/我将终于获得掌握自己命运的勇气/他将给我勇气这个孩子/我要向别人证明我是谁/我要向别人证明我不是他们以为的那样/我要向我的父母证明我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我要向我的母亲证明她不信任我是错误的/我的孩子他会为能成为我的孩子而自豪/我的孩子他会是幸福的/他的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