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20年中国医疗改革致命伤
自从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布医疗改革报告摘要之后,关于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是否由市场化导致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近日,卫生部官员表示,一份医疗改革新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等待批复。从有关人士透露的情况来看,新方案将坚持医疗服务以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质不变,不会照搬某一国家的医疗体制模式。在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管办分离的同时,作为对公益性的补充,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办医院。
一个月的时间里,从批评医改市场化,到冷静客观地分析市场化利弊、探讨新型医改之路,可以说,社会各界对中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已经有了较为统一的看法。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走过的20年,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变化的20年。医改报告得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恰恰也应该放到改革巨变的这一大背景下去看。从1985年开始至今,医疗改革一直是在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之下进行的。改革伊始,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医疗体制内的各方人士,都是抱着“先改改看”的心态。财政投入上的捉襟见肘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主导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医疗改革进程。政策上的放权和实际操作中的财务包干促成了当时医疗体制的两大特征,并为日后的医疗公益性下降和以药养医的医疗经营模式埋下了伏笔。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城镇居民的医疗费用由企业负担形式逐步转变为社会保障形式。这期间产生了不少下岗职工、低收入人群和城市流动人员失去医疗保障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改变,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亦日趋瓦解。与之对应的是医疗主管部门在公共医疗服务领域的责任缺失和日益商业化、营利化的医疗市场。这一持续至今的过程导致了医改报告中指出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政府投入不足和公共医疗服务公益性缺失等不良现象。
回顾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发现,所谓的医改市场化之过,确切地说应该是缺乏有效管理的市场化之过。由于相关部门一直缺乏对医疗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规划,导致了原本因投入不足而采取的医疗机构完全市场化生存模式变为常态。因此,有不少人把穷人看不起病归结为市场失灵。但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失灵应该视为是监管失灵的外化表现。
然而,不成功的医疗改革并非一无是处。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都是过去20年医疗改革的成功之处。即便是在遭到批评最多的医疗机构民营化方面,多方资本的进入对缓解政府财政投入压力、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和服务质量,也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仔细辨析失败原因的细节,笼统地否定一切并不可取。
过去20年医疗改革的致命伤,一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二是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三是政府投入比例过低,对医疗市场管理力度较弱。而这三点都与相关部门责任的缺失有关。最近爆出的山东菏泽医改出现的问题,便是如此。如果对比江苏宿迁的同类改革就会发现,菏泽的问题正是因为医疗机构改革过程中政府缺乏相应的监管控制造成的,而宿迁的改革,虽然激烈程度上开一时先河,但改革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当地卫生管理部门的责任介入。可以说,正是在政府责任这一点上,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社会各界一个多月的广泛讨论,卫生主管部门已经逐步认清了医疗改革失败的症结所在,没有盲目地否定市场化的成果和优势,也没有逃避过去政府责任介入不足的问题。在明确了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第一的目标之下,推行覆盖面广泛的公共医疗改革措施,引入市场化方式、提供差别化的医疗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我们期待着不久之后出台的医疗改革新方案,能够成为建设现代化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强有力的奠基石。———第一财经日报
开展“专项行动”,商务部整治不规范促销行为
商务部将与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建立全国打击不规范促销专项行动部际协调小组,组织开展“整治商业零售企业不规范促销行为专项行动”,计划10月底以前制定并实施《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
此次专项行动中整治的不规范促销行为有四种:在促销活动中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零售商与其进行交易以及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在促销活动中使用含糊的、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或以虚假的“清仓”“换季”“拆迁”“歇业”等事由开展促销活动;在促销活动中销售假冒商品、不合格商品以及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促销行为;商家在促销活动中偷税逃税等行为。
中国零售行业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促销形式,这些形式促进了商品流通。但现阶段商业零售企业的促销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采取不正当竞争方式进行有奖销售;在促销时采取谎称降价、虚构原价等标价方式及价格手段进行价格欺诈;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作出诸多限制;开展促销活动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等。这些不规范的促销活动损害了零售企业自身形象,引发了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还影响了社会稳定。
———《中华工商时报》
印度竞争力赶超中国 警示中国必须采取更新战略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与印度的差距比往年更加缩小。中国和印度分别排在第49位与第50位,中国下降了3个位次,印度则上升5位。另外,印度国大党政府9月26日公布的“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报告称,印度的法律对于工人实在是太“溺爱”了,“要想和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就必须让企业更容易开除员工,减少无意义的检查,改善基础设施,并全面改革进口关税体系。”
印度竞争力超过中国是一个重要信号,它向我们发出警示:中国必须采取更新更有效的竞争战略,否则就会落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印度的长处是什么?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一点上,我们以往谈到的大都过于表面和具体,藏在背后的抽象理念———公平至上,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从产业设计上看,印度是从最不易与民间发生争利矛盾的地方入手,如闻名世界的以IT产业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这就避免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没有发生以超低价强买农民土地问题,野蛮拆迁问题,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联手哄抬房价的问题等等。从人权观念上看,他们的工人受到了法律的过度“溺爱”,这就减少了许多纠纷,如没有出现大面积欠薪、民工跳楼讨薪、雇主打伤打死要钱民工、民工杀害无良老板等等社会问题。从资源及环保上看,那里的耕地、矿产等没有遭到过度开发,环境没有遭到严重污染,没听说过成千上万人为一个污染企业的盈利做出巨大牺牲的事件,不必为治理污染花费巨资。从发展潜力上看,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制造业目前落后于我们,但这已经引起印度政府的高度重视,相信秉承着公正原则,这此问题将会得到很好处理,并且不会在征地、拆迁等方面遇到大的阻力。
公平也是生产力。从短期看,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可能会提高发展的效率,但从长远看,它的效率并不高,因为它容易出问题,会走弯路,代价大;如果将公平放在首要位置上,其结果就正好相反。印度人很虚心,他们的竞争力已经超过我们了,但还一直喊着要学习中国制造业和开办经济特区的经验,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至于他们要改变“法律真是太‘溺爱’工人了”这一局面,我们不必当真,因为这只是国大党的看法,并不代表全体公众,也难以得到议会的支持。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本国企业对工人的刻薄是合理的,那就会进一步加大社会不公,进一步削弱我国的竞争力。———中国青年报
自从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布医疗改革报告摘要之后,关于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是否由市场化导致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近日,卫生部官员表示,一份医疗改革新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等待批复。从有关人士透露的情况来看,新方案将坚持医疗服务以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质不变,不会照搬某一国家的医疗体制模式。在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管办分离的同时,作为对公益性的补充,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办医院。
一个月的时间里,从批评医改市场化,到冷静客观地分析市场化利弊、探讨新型医改之路,可以说,社会各界对中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已经有了较为统一的看法。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走过的20年,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变化的20年。医改报告得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恰恰也应该放到改革巨变的这一大背景下去看。从1985年开始至今,医疗改革一直是在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之下进行的。改革伊始,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医疗体制内的各方人士,都是抱着“先改改看”的心态。财政投入上的捉襟见肘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主导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医疗改革进程。政策上的放权和实际操作中的财务包干促成了当时医疗体制的两大特征,并为日后的医疗公益性下降和以药养医的医疗经营模式埋下了伏笔。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城镇居民的医疗费用由企业负担形式逐步转变为社会保障形式。这期间产生了不少下岗职工、低收入人群和城市流动人员失去医疗保障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改变,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亦日趋瓦解。与之对应的是医疗主管部门在公共医疗服务领域的责任缺失和日益商业化、营利化的医疗市场。这一持续至今的过程导致了医改报告中指出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政府投入不足和公共医疗服务公益性缺失等不良现象。
回顾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发现,所谓的医改市场化之过,确切地说应该是缺乏有效管理的市场化之过。由于相关部门一直缺乏对医疗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规划,导致了原本因投入不足而采取的医疗机构完全市场化生存模式变为常态。因此,有不少人把穷人看不起病归结为市场失灵。但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失灵应该视为是监管失灵的外化表现。
然而,不成功的医疗改革并非一无是处。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都是过去20年医疗改革的成功之处。即便是在遭到批评最多的医疗机构民营化方面,多方资本的进入对缓解政府财政投入压力、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和服务质量,也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仔细辨析失败原因的细节,笼统地否定一切并不可取。
过去20年医疗改革的致命伤,一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二是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三是政府投入比例过低,对医疗市场管理力度较弱。而这三点都与相关部门责任的缺失有关。最近爆出的山东菏泽医改出现的问题,便是如此。如果对比江苏宿迁的同类改革就会发现,菏泽的问题正是因为医疗机构改革过程中政府缺乏相应的监管控制造成的,而宿迁的改革,虽然激烈程度上开一时先河,但改革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当地卫生管理部门的责任介入。可以说,正是在政府责任这一点上,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社会各界一个多月的广泛讨论,卫生主管部门已经逐步认清了医疗改革失败的症结所在,没有盲目地否定市场化的成果和优势,也没有逃避过去政府责任介入不足的问题。在明确了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第一的目标之下,推行覆盖面广泛的公共医疗改革措施,引入市场化方式、提供差别化的医疗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我们期待着不久之后出台的医疗改革新方案,能够成为建设现代化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强有力的奠基石。———第一财经日报
开展“专项行动”,商务部整治不规范促销行为
商务部将与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建立全国打击不规范促销专项行动部际协调小组,组织开展“整治商业零售企业不规范促销行为专项行动”,计划10月底以前制定并实施《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
此次专项行动中整治的不规范促销行为有四种:在促销活动中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零售商与其进行交易以及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在促销活动中使用含糊的、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或以虚假的“清仓”“换季”“拆迁”“歇业”等事由开展促销活动;在促销活动中销售假冒商品、不合格商品以及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促销行为;商家在促销活动中偷税逃税等行为。
中国零售行业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促销形式,这些形式促进了商品流通。但现阶段商业零售企业的促销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采取不正当竞争方式进行有奖销售;在促销时采取谎称降价、虚构原价等标价方式及价格手段进行价格欺诈;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作出诸多限制;开展促销活动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等。这些不规范的促销活动损害了零售企业自身形象,引发了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还影响了社会稳定。
———《中华工商时报》
印度竞争力赶超中国 警示中国必须采取更新战略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与印度的差距比往年更加缩小。中国和印度分别排在第49位与第50位,中国下降了3个位次,印度则上升5位。另外,印度国大党政府9月26日公布的“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报告称,印度的法律对于工人实在是太“溺爱”了,“要想和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就必须让企业更容易开除员工,减少无意义的检查,改善基础设施,并全面改革进口关税体系。”
印度竞争力超过中国是一个重要信号,它向我们发出警示:中国必须采取更新更有效的竞争战略,否则就会落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印度的长处是什么?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一点上,我们以往谈到的大都过于表面和具体,藏在背后的抽象理念———公平至上,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从产业设计上看,印度是从最不易与民间发生争利矛盾的地方入手,如闻名世界的以IT产业为龙头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这就避免了许多社会问题,如没有发生以超低价强买农民土地问题,野蛮拆迁问题,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联手哄抬房价的问题等等。从人权观念上看,他们的工人受到了法律的过度“溺爱”,这就减少了许多纠纷,如没有出现大面积欠薪、民工跳楼讨薪、雇主打伤打死要钱民工、民工杀害无良老板等等社会问题。从资源及环保上看,那里的耕地、矿产等没有遭到过度开发,环境没有遭到严重污染,没听说过成千上万人为一个污染企业的盈利做出巨大牺牲的事件,不必为治理污染花费巨资。从发展潜力上看,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制造业目前落后于我们,但这已经引起印度政府的高度重视,相信秉承着公正原则,这此问题将会得到很好处理,并且不会在征地、拆迁等方面遇到大的阻力。
公平也是生产力。从短期看,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可能会提高发展的效率,但从长远看,它的效率并不高,因为它容易出问题,会走弯路,代价大;如果将公平放在首要位置上,其结果就正好相反。印度人很虚心,他们的竞争力已经超过我们了,但还一直喊着要学习中国制造业和开办经济特区的经验,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至于他们要改变“法律真是太‘溺爱’工人了”这一局面,我们不必当真,因为这只是国大党的看法,并不代表全体公众,也难以得到议会的支持。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本国企业对工人的刻薄是合理的,那就会进一步加大社会不公,进一步削弱我国的竞争力。———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