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从不会读到读通、读懂、读活的真实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规律,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以读为本 初读 精读 深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读一本书要认真,仔细的多读,书里的含义就自然而然的领悟到了。只有通过真情实感的朗读,学生才可以体会出主人公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至高无尚的道德情操。而在课堂上,这些要靠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激发,决不仅仅是老师填鸭式的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以读为本”可以让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让学生自觉投入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通过“读”,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想象力更为丰富,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发展,真正实现与素质教育的接轨。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一下我在新课标理念导引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因此导课这一环节的激趣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可运用电教媒体、实物、谈话、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阅读的期待,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师生双方都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
如教学《荷花》、《桂林山水》这一类写景的课文,上课伊始,可先让学生欣赏有关“林海”和“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个个聚精会神,视觉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欣赏完毕,再让学生带着刚才的心情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语言文字来描述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课文的朗读中去。
当然,引课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开始部分,所以我们平时的引课一定要简洁、直接,讲究效率。
二、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把课文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读通”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要把课文读通顺,同时理清文章思路,即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也就是让学生不仅能把课文读得通顺,而且对课文的顺序有一定的了解。“读通”可以通过教师引、学生读,学生引、学生读,默读等方式来实现。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教师可以这样引读——教师引:“要下雪了,天气变化可真快啊”,学生读课文中描写天气骤变的内容;教师引:“这场雪可真大啊”,学生读课文中描写下雪时的情景的内容;教师引:“这场雪可真美啊”,学生读课文中描写雪后情景的内容;教师引:“这场雪可真好啊”,学生读课文中“瑞雪兆丰年”的内容。通过这样引读后,学生不仅把课文读通顺了,同时对课文的寫作思路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即课文在介绍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时,先写了下雪前天气骤变,接着写了下雪时的情景,再写了天晴后的景象,最后写了由这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三、精读领悟,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美之处,引领他们理解语句意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文章的内涵,激发美好情感,享受审美乐趣,捕捉语言文字中闪烁的语感火花。
如教学《日月潭》一文时,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描写日月潭早晨和中午美景的文字是本课朗读训练的一个重点。教学时,刚开始学生并没有读出感情,这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先来观看日月潭早晨和中午美景的图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多数学生都被日月潭的美景陶醉了,情不自禁地说:“日月潭可真美啊!”现在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读课文,学生由于有了刚才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读得声情并茂,日月潭的美景顿生眼前。
在精读这一环节,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在平日的教学中多加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评读,评自己,评别人。对学生而言,这个评价一定要具体。常听到有些老师在让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就是“很有感情”。其实,这样的评价就是没有评到点子上。这时,我们的老师就应该做适当的引导,“能具体地说一说他读得好在哪里吗?”,“他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长此以往训练下去,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学会评自己,评别人。而学生一旦学会评读了,而且评到点子上了,这说明他的朗读体悟能力也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四、深读积累,读活课文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熟读成诵,方能积累语言。因此上一环节的精读领悟更有意义。在学生对重点句段有所感悟,读出情感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的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他们将不熟悉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为以后的写作服务,真正将课文读活。
如在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时,在引领学生精读完了课文之后,我问:“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四季怎么样?”学生脱口而出:“太美了!”我紧接着问:“这么美的四季,想不想将它永远的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那就请你赶快将这美妙的文章背诵下来吧!”话语刚出,学生背诵课文的声音便淹没了课堂。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是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从不会读到读通、读懂、读活的真实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规律,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以读为本”真正落实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参》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以读为本 初读 精读 深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读一本书要认真,仔细的多读,书里的含义就自然而然的领悟到了。只有通过真情实感的朗读,学生才可以体会出主人公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和至高无尚的道德情操。而在课堂上,这些要靠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激发,决不仅仅是老师填鸭式的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以读为本”可以让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让学生自觉投入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通过“读”,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想象力更为丰富,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发展,真正实现与素质教育的接轨。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一下我在新课标理念导引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因此导课这一环节的激趣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可运用电教媒体、实物、谈话、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阅读的期待,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师生双方都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
如教学《荷花》、《桂林山水》这一类写景的课文,上课伊始,可先让学生欣赏有关“林海”和“桂林山水”的视频资料。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个个聚精会神,视觉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欣赏完毕,再让学生带着刚才的心情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语言文字来描述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课文的朗读中去。
当然,引课固然重要,但它毕竟只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开始部分,所以我们平时的引课一定要简洁、直接,讲究效率。
二、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把课文读通读顺,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读通”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后,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要把课文读通顺,同时理清文章思路,即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也就是让学生不仅能把课文读得通顺,而且对课文的顺序有一定的了解。“读通”可以通过教师引、学生读,学生引、学生读,默读等方式来实现。如教学《第一场雪》时,教师可以这样引读——教师引:“要下雪了,天气变化可真快啊”,学生读课文中描写天气骤变的内容;教师引:“这场雪可真大啊”,学生读课文中描写下雪时的情景的内容;教师引:“这场雪可真美啊”,学生读课文中描写雪后情景的内容;教师引:“这场雪可真好啊”,学生读课文中“瑞雪兆丰年”的内容。通过这样引读后,学生不仅把课文读通顺了,同时对课文的寫作思路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即课文在介绍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时,先写了下雪前天气骤变,接着写了下雪时的情景,再写了天晴后的景象,最后写了由这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
三、精读领悟,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没有“读”这个基础,培养语感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美之处,引领他们理解语句意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文章的内涵,激发美好情感,享受审美乐趣,捕捉语言文字中闪烁的语感火花。
如教学《日月潭》一文时,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描写日月潭早晨和中午美景的文字是本课朗读训练的一个重点。教学时,刚开始学生并没有读出感情,这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先来观看日月潭早晨和中午美景的图片,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多数学生都被日月潭的美景陶醉了,情不自禁地说:“日月潭可真美啊!”现在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读课文,学生由于有了刚才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读得声情并茂,日月潭的美景顿生眼前。
在精读这一环节,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在平日的教学中多加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评读,评自己,评别人。对学生而言,这个评价一定要具体。常听到有些老师在让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就是“很有感情”。其实,这样的评价就是没有评到点子上。这时,我们的老师就应该做适当的引导,“能具体地说一说他读得好在哪里吗?”,“他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长此以往训练下去,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学会评自己,评别人。而学生一旦学会评读了,而且评到点子上了,这说明他的朗读体悟能力也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四、深读积累,读活课文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熟读成诵,方能积累语言。因此上一环节的精读领悟更有意义。在学生对重点句段有所感悟,读出情感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的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他们将不熟悉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为以后的写作服务,真正将课文读活。
如在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时,在引领学生精读完了课文之后,我问:“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四季怎么样?”学生脱口而出:“太美了!”我紧接着问:“这么美的四季,想不想将它永远的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那就请你赶快将这美妙的文章背诵下来吧!”话语刚出,学生背诵课文的声音便淹没了课堂。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是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从不会读到读通、读懂、读活的真实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规律,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以读为本”真正落实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参》